期待不一樣的彼岸風景《四色風景》
10月
05
2011
四色風景(首督芭蕾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4次瀏覽
陳品秀

《四色風景》現場分送的節目單上,印著台北首督芭蕾舞團二十年來最常被觀眾問的兩個問題。其中之一是:「芭蕾舞團為何不務正業的跳現代舞?」團長徐進豐挑明表示:「當代藝術就是不停的變…甚至整個美學概念也與傳統的決裂。」

芭蕾(Ballet)一詞源自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宮廷,雖然現在多半是指擁有特定技法與美學的舞蹈形式,包括各種以足尖起舞、跳躍和連續旋轉的驚人技巧,展現人體對抗地心引力的優雅與精準,但芭蕾一詞也泛指舞蹈。假如一百年前的俄羅斯芭蕾舞團都能演出以平行腳、親近大地的蹲姿聞名的《春之祭》,那麼當然可以理解百年後的台灣的芭蕾舞團,沒有必要苦守芭蕾的刻板限制。

《四色風景》由徐團長和另外三位編舞家的作品組成。第一個作品是由施坤成與舞者合編的《「美麗」的磨坊少女》,舞者穿著粉色的短裙洋裝、踩著魚口高跟鞋在觀眾席走道現身,騷首弄姿。即便上了舞台上,跳舞的成分也不多,她們看著高舉編號的「猛男」橫過舞台,表演著驚呼、挑逗的各種反應。

一名梳著包頭、戴黑框眼鏡、身著黑長褲的舞者(姑且稱之為「女教官」吧),嚴肅地拍手,斥責少女們不夠端莊的行徑。在眾人退去之後,女教官卻又緊張地攬鏡自照,擠胸、提臀、捏大腿,檢視自己是否也符合世俗美女的標準。《「美麗」的磨坊少女》雖然使用舒伯特的經典,舞蹈作風卻一點也不古典,可惜女性的形象過於刻板,作品失之淺薄。

女教官緊接著走進第二個舞作,由鄭莉莉編作的《失去控制》。她飽受驚愕地夾處在一群頂著五顏六色的爆炸頭、彩色橫條紋服裝的舞者之間,舞者們隨著電子音樂狂亂起舞,恍如身置舞廳。

隨後,音樂一變,舞蹈的場景從現實感官進入內心世界。舞者退下彩色服飾,穿著貼身剪裁的黑色緊身衣,同時逼迫女教官也脫去身上的衣物,讓她變得跟其他舞者一樣,像一群共生的螞蟻或不知名的蟲類,在舞台上綿亙爬行。《失去控制》上下兩段差異極大,轉換之間沒有為視為同一個作品提供足夠的連結。

徐進豐的《三首詼諧曲》是三支採用了古典樂組成的芭蕾小品,風格詼諧幽默。以貝多芬入舞的小天鵝雙人舞,搭配音樂的節奏打鬥競逐,點到為止,不失粗俗。以舒伯特入舞的酒醉女子雙人舞,融合芭蕾技法的現代詮釋,頗有漫畫《澀女郎》的味道,尤其清新可人。

最後,由王美華與舞者編作的《The Other Shore》是整場演出企圖較大的作品。在類似佛朗明哥的拍擊鼓聲中,黑衣舞者由左前方逐漸往右後舞台前進,柔緩的身段,在低吟的女聲,枯枝、落葉與金澄偏暗的燈光中,營造出華美的舞台風景。但場景固然美麗,整個過渡的過程卻無法引出「彼岸」更深刻的意涵。

整場四支舞碼看下來,作品風格各異,的確呼應著徐團長求變的宣言。近幾年,首督也透過年度公演,給予不同的編舞家創作發表的空間,可謂培養後進極度用心。只是此次其他幾位編舞者的作品結構不夠紮實,創作的概念與作品實際的呈現仍有落差,或許仍待更多時間的嘗試,讓作品在實驗之後留下沉澱的金砂。

《四色風景》

演出|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時間|2011/10/02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