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指揮大師時代來臨《佩特連科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9月
15
2017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Wilfried Hösl,牛耳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99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近兩年來,一位低調、有些神秘,鮮少接受訪問、少有錄音專輯發行的指揮,突然成為全世界古典樂壇談論的話題。基里爾・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因為將接任拉圖成為柏林愛樂新任音樂總監,而使得他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因為低調、靦腆的性格,讓許多愛樂者是因為「柏林愛樂新任總監」的緣故才注意到原來樂壇上有一位這樣內斂的指揮。不打明星牌,不炒作媒體,而將時間全數投入在讀譜、演出中。此次佩特連科偕其子弟兵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來台進行兩套不同曲目的台灣首演,無疑值得加以討論。

佩特連科自2013年接任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後,受到歐陸評論界的高度讚賞。拍點簡單,時常隨音樂手舞足蹈的佩特連科,善於營造動態的音樂效果,樂句的銜接都被他仔細地設計過,整體聽下來,往往能將樂曲中較為刺激、緊湊的樂段清楚地呈現出來。從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到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已能了解佩特連科的風格與詮釋特色。速度偏快是一特色,例如在訪台第二場音樂會演奏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以十分流暢的速度進行,第三、四樂章則非常快速,超越了原譜上的速度指示。這樣的速度選擇充分展現了指揮的個人特色,雖然可能有些大膽,但筆者認為佩特連科在當晚的詮釋是令人信服的,因為詼諧曲樂章中的舞蹈性、第四樂章精神抖擻、有些狂喜般的情緒,被刻意地突顯出來,成功的達到了應有的效果。不過可惜的是,樂團未能在如此速度下徹底的反應。第三樂章便產生了因速度過快而導致木管、弦樂未對在一起;第三樂章接第四樂章指揮沒有停頓,然而樂手卻未預備好,以至於第四樂章開頭發生了來不及演奏的情況。

第一天馬勒第五第四樂章也較其他版本來的快,筆者認為佩特連科的處理增強了音樂的流暢性,並刻意以較冷淡、客觀的態度看待此一樂章,有別於傳統的詮釋總是將此樂章以非常浪漫、豐沛的感情處理,佩特連科的冷靜,強調豎琴的撥奏而抑制弦樂的揉音,讓此樂章有著少見的高雅、明晰。雖然可能有著被批評聲響厚度不足、速度過快等意見,卻不能不承認佩特連科別出心裁的設計。對於樂曲結構的掌握以及樂句的設計鋪排,都是佩特連科的特色。馬勒第五織體複雜、聲響豐富,然而從第一樂章開始,佩特連科便將此曲理的有條不紊,第五樂章龐大的多重賦格,在佩特連科的指揮下除了線條分明外,還能有著很細膩的層次。

樂團的配置方面,佩特連科採用傳統德式配置,兩部小提琴分別置於指揮兩側,低音大提琴則置於第一小提琴後方。值得一提的是,佩特連科的貝多芬擴充了弦樂的人數,包括八把低音大提琴的使用。這樣的設計,確實補足了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弦樂部較弱的缺點,尤其讓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有著平衡飽滿的低音聲部。相較於現在指揮普遍採用(或受影響)「古樂」的手法,佩特連科仍是以較為浪漫傾向的手法處理。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整體來說有著相當優異的水準,也是德國幾個重要的代表樂團之一。樂團的木管聲部尤其令筆者驚艷。此次訪台的雙簧管樂手有著充足、厚實的音色,單簧管、長笛、低音管等也有著同樣渾圓、漂亮的音樂性,木管聲部彼此融合,呈現出來的音樂有著溫暖的質地,相當迷人。樂團的銅管聲部也同樣優異,馬勒第五最為吃重的小號、法國號,成功的以精準、漂亮的音色穿透於樂團中,其他像是長號、低音號等,也有著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表現。然而比較可惜的是,此樂團的弦樂聲部有些參差不齊,小提琴聲部缺少層次、共鳴,在馬勒第五號交響曲造成了管樂、弦樂的明顯不平衡。筆者臆測,或許是因為歌劇院樂團,長期以演奏歌劇為主,尤其許多歌劇較著重管樂的要求,使得弦樂表現力、合奏細膩度遠遠不如其他德國樂團。

此次訪台演出兩天上半場均由俄國鋼琴家萊維特(I.Levit)與樂團協奏,分別帶來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與貝多芬《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萊維特有著強烈的個人特色,由自備鋼琴便可看出他對於音樂的嚴格要求。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萊維特不刻意賣弄艱難的技巧,而讓鋼琴的聲音與樂團交融在一起;在貝多芬《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則能清楚的聽到他的音樂特色。第二樂章極度彈性的速度、細膩的觸鍵,是非常浪漫式的詮釋。就像他在安可曲彈奏的《給愛麗絲》、《郭德堡變奏曲》,多愁善感、纖細敏銳,卻又有著漂亮的歌唱線條,在眾多鋼琴家之中,萊維特無疑能夠脫穎而出,獨特的音樂品味正好與佩特連科相呼應。

佩特連科的音樂,若是錄音、製作成了CD ,便會少了些什麼,無法完整呈現出他的音樂特色。若不現場聆聽,很難感受指揮與樂團奇妙的關係。指揮與樂團拼命、甚至鋌而走險、大膽一搏,這些都是在現場演出中才能體會到的,也唯有在演出的當下,才能體認佩特連科的大師風範。筆者認為,柏林愛樂的慧眼識英雄必定能在新總監的上任後,帶給大家更多音樂上的驚喜。佩特連科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持續合作,更是樂壇佳話。毋庸置疑的,重新定義「指揮大師」的時代,準備展開了。

《佩特連科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演出|基里爾・佩特連科、萊維特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時間|2017/09/09、10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