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指揮大師時代來臨《佩特連科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9月
15
2017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Wilfried Hösl,牛耳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7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近兩年來,一位低調、有些神秘,鮮少接受訪問、少有錄音專輯發行的指揮,突然成為全世界古典樂壇談論的話題。基里爾・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因為將接任拉圖成為柏林愛樂新任音樂總監,而使得他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因為低調、靦腆的性格,讓許多愛樂者是因為「柏林愛樂新任總監」的緣故才注意到原來樂壇上有一位這樣內斂的指揮。不打明星牌,不炒作媒體,而將時間全數投入在讀譜、演出中。此次佩特連科偕其子弟兵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來台進行兩套不同曲目的台灣首演,無疑值得加以討論。

佩特連科自2013年接任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後,受到歐陸評論界的高度讚賞。拍點簡單,時常隨音樂手舞足蹈的佩特連科,善於營造動態的音樂效果,樂句的銜接都被他仔細地設計過,整體聽下來,往往能將樂曲中較為刺激、緊湊的樂段清楚地呈現出來。從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到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已能了解佩特連科的風格與詮釋特色。速度偏快是一特色,例如在訪台第二場音樂會演奏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以十分流暢的速度進行,第三、四樂章則非常快速,超越了原譜上的速度指示。這樣的速度選擇充分展現了指揮的個人特色,雖然可能有些大膽,但筆者認為佩特連科在當晚的詮釋是令人信服的,因為詼諧曲樂章中的舞蹈性、第四樂章精神抖擻、有些狂喜般的情緒,被刻意地突顯出來,成功的達到了應有的效果。不過可惜的是,樂團未能在如此速度下徹底的反應。第三樂章便產生了因速度過快而導致木管、弦樂未對在一起;第三樂章接第四樂章指揮沒有停頓,然而樂手卻未預備好,以至於第四樂章開頭發生了來不及演奏的情況。

第一天馬勒第五第四樂章也較其他版本來的快,筆者認為佩特連科的處理增強了音樂的流暢性,並刻意以較冷淡、客觀的態度看待此一樂章,有別於傳統的詮釋總是將此樂章以非常浪漫、豐沛的感情處理,佩特連科的冷靜,強調豎琴的撥奏而抑制弦樂的揉音,讓此樂章有著少見的高雅、明晰。雖然可能有著被批評聲響厚度不足、速度過快等意見,卻不能不承認佩特連科別出心裁的設計。對於樂曲結構的掌握以及樂句的設計鋪排,都是佩特連科的特色。馬勒第五織體複雜、聲響豐富,然而從第一樂章開始,佩特連科便將此曲理的有條不紊,第五樂章龐大的多重賦格,在佩特連科的指揮下除了線條分明外,還能有著很細膩的層次。

樂團的配置方面,佩特連科採用傳統德式配置,兩部小提琴分別置於指揮兩側,低音大提琴則置於第一小提琴後方。值得一提的是,佩特連科的貝多芬擴充了弦樂的人數,包括八把低音大提琴的使用。這樣的設計,確實補足了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弦樂部較弱的缺點,尤其讓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有著平衡飽滿的低音聲部。相較於現在指揮普遍採用(或受影響)「古樂」的手法,佩特連科仍是以較為浪漫傾向的手法處理。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整體來說有著相當優異的水準,也是德國幾個重要的代表樂團之一。樂團的木管聲部尤其令筆者驚艷。此次訪台的雙簧管樂手有著充足、厚實的音色,單簧管、長笛、低音管等也有著同樣渾圓、漂亮的音樂性,木管聲部彼此融合,呈現出來的音樂有著溫暖的質地,相當迷人。樂團的銅管聲部也同樣優異,馬勒第五最為吃重的小號、法國號,成功的以精準、漂亮的音色穿透於樂團中,其他像是長號、低音號等,也有著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表現。然而比較可惜的是,此樂團的弦樂聲部有些參差不齊,小提琴聲部缺少層次、共鳴,在馬勒第五號交響曲造成了管樂、弦樂的明顯不平衡。筆者臆測,或許是因為歌劇院樂團,長期以演奏歌劇為主,尤其許多歌劇較著重管樂的要求,使得弦樂表現力、合奏細膩度遠遠不如其他德國樂團。

此次訪台演出兩天上半場均由俄國鋼琴家萊維特(I.Levit)與樂團協奏,分別帶來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與貝多芬《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萊維特有著強烈的個人特色,由自備鋼琴便可看出他對於音樂的嚴格要求。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萊維特不刻意賣弄艱難的技巧,而讓鋼琴的聲音與樂團交融在一起;在貝多芬《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則能清楚的聽到他的音樂特色。第二樂章極度彈性的速度、細膩的觸鍵,是非常浪漫式的詮釋。就像他在安可曲彈奏的《給愛麗絲》、《郭德堡變奏曲》,多愁善感、纖細敏銳,卻又有著漂亮的歌唱線條,在眾多鋼琴家之中,萊維特無疑能夠脫穎而出,獨特的音樂品味正好與佩特連科相呼應。

佩特連科的音樂,若是錄音、製作成了CD ,便會少了些什麼,無法完整呈現出他的音樂特色。若不現場聆聽,很難感受指揮與樂團奇妙的關係。指揮與樂團拼命、甚至鋌而走險、大膽一搏,這些都是在現場演出中才能體會到的,也唯有在演出的當下,才能體認佩特連科的大師風範。筆者認為,柏林愛樂的慧眼識英雄必定能在新總監的上任後,帶給大家更多音樂上的驚喜。佩特連科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持續合作,更是樂壇佳話。毋庸置疑的,重新定義「指揮大師」的時代,準備展開了。

《佩特連科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演出|基里爾・佩特連科、萊維特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
時間|2017/09/09、10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