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喜劇:人與猿之間《卡夫卡的猴子》
5月
17
2012
卡夫卡的猴子(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9次瀏覽
黃香

英國楊維克劇團 (Young Vic Theatre Company) 2009年度製作《卡夫卡的猴子》(Kafka’s Money),改編自卡夫卡(Franz Kafka) 於1917年完成,少數生前出版的短篇小說「學院報告」(A Report to an Academy)。楊維克依循全文之脈絡,除了與觀眾互動的少數即興演出段落,並無增加過多新編台詞。面對書寫體的演講文本,改編重點在於運用精準的口語唸白與肢體動作,如實描摹一隻馴化為人的雄性猿猴,回顧自己被人類捕捉之後,起先陷入困境,狂亂掙扎,進而冷靜思考,追索出路,最後扭轉命運的心路歷程。

舞台設計極端樸質簡約:大布幕上投射一幅猿猴照片(大猩猩)、白色素面地板、一座講台、一張椅子、幾根香蕉。全劇回歸以「表演為中心」的古老說書人形式,這樣的低限風格以及說書人表演,和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的雙人劇《希茲威.班西死了》(Sizwe Banzi Is Dead) 幾乎如出一轍,協同製作的巴黎北方劇院,其劇場美學的滲透斑斑可循。離場時,有年輕觀眾連連抱怨,舞台上只放了一幅猿猴投影照片,失之單調,如果能交叉運用多媒體,表現猿猴的姿態動作,整齣戲就更形豐美。我倒有不同看法,多媒體可能呈現的實景,演員都已經藉由靈動的肢體、鮮活的語言,以接近戲曲「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演繹。現代多媒體影像/影片的穿插,只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打亂緊密的戲劇節奏,甚至喧賓奪主削弱表演張力;況且,影像/影片多只能呈現外在「形似」的表相,何能深入呈現內在「神似」的靈魂?亦即——在人 (理性) 與猿 (野性) 之間游移的挫折、誘惑、掙扎與超越。

獨腳戲對演員來說向來是極大挑戰,幾乎都要進入乩童上身的出神狀態,表演方能淋漓盡致。凱瑟琳.杭特(Kathryn Hunter)在戲中扮演馴化為人的雄性猿猴,連續「跨界反轉」,挑戰之大可以想見。杭特以驚人的演出能量縱橫全場,在哭、笑、怒、罵各種情緒當中自由出入,搬演浪人也似一個無路可出的英雄/猿猴。這樣橫跨兩界的超級展演,箇中難度約莫就是傳統戲曲的武旦,跨越行當扮演美猴王,或許只有崑亂不擋的戲曲大師裴豔玲足以媲美。

在舞台上暢所欲言、口若懸河的人/猿杭特,演後座談中卻形容沈靜,一逕面帶微笑,悠緩安適地回答觀眾的提問。劇場上的杭特是口才便給的丑角,身材嬌小的她讓我想起浙江崑劇院的二位名丑——王世瑤、陶波兩位老師。舞台上,三位丑角肢體生動超脫,口中嘰嘰呱呱說個不停;舞台下,卻都偏向沈默寡言。這樣的丑角往往最能專心致志,雕琢自己的表演藝術,達到丑角的最高境界:不油不流、放而不蕩。

座談中杭特反問觀眾:看完這麼一齣戲是覺得沮喪(人類自以為是的侷限)?還是樂觀(生命總會找到出口)?我倒認為是諷喻與理解:經由猿猴馴化為人的變形過程這樣的諷喻,深刻理解了人類遠離自然、自命不凡的宿命——行禮如儀的機械式生命。從更深一層的殖民史觀來看,《卡夫卡的猴子》是一則寓言,以陰鬱、冷調的黑色幽默暗喻上個世紀初強權殖民、奴役壓制的慘烈實境,進而觀照弱勢族裔起身反抗暴虐,追求自由解放的意志與決心。

杭特一直往後上方翻轉的右手印在觀者心間,那是爬樹攀枝的生命記憶,原始野性躁動的印記,人/猿與自然連結的痕跡。然而,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距離那個天人合一與大自然緊密相依的野性世界,何止道里?!

《卡夫卡的猴子》

演出|英國楊維克劇團

時間|2012/05/1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採取的是邊演、邊議論的方式,進出於演講現場與回憶現場,並且從猩猩的角度反觀人類的行為,並與觀眾互動,示範喝酒、吃香蕉,並詰問關於握手、自由、為什麼來劇場?不如回家看「康熙來了」(中文發音)等等,帶點即興的加料,目的都在刺激觀眾對於人類本身的思考。(謝東寧)
5月
16
2012
回過頭來看,這類的情感是否也是成為這整齣戲的自我批判,甚至在為弱者發聲的同時,是否其實不自覺地在收割第三世界抗爭群眾長年累月的犧牲成本,轉變爲西方藝術家所獲得的道德快感和收益?
10月
24
2024
《腳不落地的孩子》展現天馬戲創作劇團獨特的表演方法,以高空特技表演為主,結合音樂劇的方式談論個人成長與家庭衝突的議題;藉此顯現世代觀念差異下,親子間的關係該如何化解、個人發展上的矛盾該如何抉擇⋯⋯
10月
22
2024
當戰爭爆發,人命已不屬於受保護之範疇,世界的主體是黨、是國家,所有平民都進入例外狀態,這樣「病」了的歷史時空,對照疫情下「病」了的社會,都是例外,都有徬徨,都同樣痛苦且孤獨著。
10月
19
2024
「獨善其身」透過如諧音修辭的病理化,以及重疊姥爺刑求招數名稱的不道德化,特定地被指向一種缺乏內容的空洞史觀。因此,儘管藝術家的才華顯然帶來了精緻的調度,但這並不妨礙它建立在,透過否定單薄的歷史形象──一個高度恐怖、血腥而貪婪的敵人──來團結同樣單薄的當代價值之事實。
10月
18
2024
眾多難以言說的時代的感傷情緒在舞台上層層疊疊終至發酵,以不同於閱讀紙本漫畫的臨場感感動了在場的觀眾,這是三缺一劇團所製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最迷人、最動人之處。
10月
16
2024
整齣戲儼然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重現歷史真相的紀錄者,力求詳實地將「八仙塵爆」由始自終地紀錄下來,以對抗群眾淡忘事件的命題。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在這個命題下具備反思能力……
10月
11
2024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10月
10
202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