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作家卡夫卡的小說故事荒誕離奇,他常用寓言體的方式,描述人類存在的困境,而與人類同為生物物種的昆蟲、動物,便是他拿手的寫作隱喻,《變形記》中,職業為推銷員的主人翁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蟲,《一條狗的研究》描述一條狗如何走上絕食之路,或者《飢餓藝術家》寫將自己當作動物,在馬戲團裡表演飢餓的人。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來自英國楊維克劇團的單人表演《卡夫卡的猴子》,便是取材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關於一隻從非洲來的猴子變成人類的《學院報告》。
導演處理這個從文學改編的劇本,採取的是如實搬演,不多加詮釋的方法,同時簡單乾淨的舞台(一面投影牆、一張演講台、一把椅子),全劇把重心完全擺在演員的表演上面。而資深女演員Kathryn Hunter果然演技精湛,單人獨撐全場,看似輕鬆簡單地(其實充滿能量),在舞台各個地方爬上爬下,甚至屢次跑到觀眾席,搬演這個荒誕的寓言故事—一隻來自非洲的猩猩,如何為了生存模仿人類語言動作,而逐漸變成人類,五年之後,他受邀來學院演講親身故事。
當穿著體面西服、頭帶圓頂帽的演員,提著一隻皮箱和柺杖,佝僂著身體,介於半人半猿猴的身體姿勢走進舞台,仔細觀察其充滿細節的表演身體,和一旁牆上的猿猴照片,全場觀眾很快地就相信,黑猩猩「紅彼得」準備要來跟學院的人類所進行的演講;而當然觀眾也得對號入座,扮演比猩猩高一等的學院聽眾。
紅彼得帶著睿智、與人類保持距離、甚至帶著比人類還高一等的觀點,敘述他自非洲被捕之後,一路載運回歐洲的船上;如何被關在狹小的籠子裡,如何藉著模仿水手的動作而被注意,且因為喝酒竟然說出人類語言「哈囉」,而被接受訓練成為人類…。演員採取的是邊演、邊議論的方式,進出於演講現場與回憶現場,並且從猩猩的角度反觀人類的行為,並與觀眾互動,示範喝酒、吃香蕉,並詰問關於握手、自由、為什麼來劇場?不如回家看「康熙來了」(中文發音)等等,帶點即興的加料,目的都在刺激觀眾對於人類本身的思考。
不過一如卡夫卡的世界,這隻回不去的猩猩,雖然在人類世界竄紅,但當回家看到家裡半馴服母猩猩的錯亂困惑,終究,哪裡才是他的「出口」Way Out 呢?卡夫卡這個短篇小說《學院報告》,主要的議題在於啟蒙、同化和自由,不只是人類和猩猩,也可能是人類和人類,尤其是在今日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都期待所有人學習搭上這般快速列車,但這般列車真的是通往自由嗎?這場精湛演員的單人表演,將卡夫卡的世界,再次精準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也讓我們真正見識到舞台演員的表演魅力。
《卡夫卡的猴子》
演出|英國楊維克劇團
時間|2012/05/11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