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年,之後?──2020鈕扣十週年演出計畫《扣作伴》
10月
12
2020
鈕扣計畫 扣作伴(何曉玫MeimageDance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9次瀏覽

簡麟懿(舞者/嘉義國中兼任教師)


後疫情時代,世界一如往常地五彩繽紛,唯有走進劇場才能看見別的顏色。

「2020鈕扣計畫」的第三篇章

「2020鈕扣計畫」一共分作三個階段,接踵而來的最後階段,今晚擔當創作者的是曾入圍台新藝術獎提名的李貞葳與涂力元;兩位創作者目前分別在比利時與瑞典,以自由舞者之姿遊走舞蹈當中,相較於前些時候《雙排扣》的作品階段性演出,《扣作伴》的形式結構雖然少了之前編舞者與觀眾的對話,卻相對完整了許多,不僅僅是消化當下時代所帶來的反饋,更可以清楚看見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正在醞釀形成。

《The passing measures》寧靜致遠

李貞葳因疫情影響無法回台,由伴侶Vakulya Zoltán與舞者洪佩瑜一同演出呈現,雖然只有一個月的工作時間,兩人仍然展現了毫無隔閡的默契與質感,這或許可以解釋中國思想家老子於其著作第二十五章所說的「道法自然」,即便兩人皆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但當行為者將自身的個性予以沈澱,且把身體廢除成無屬性的有機物質,進而在發展/執行動作時,有許多吸引筆者注目的畫面,往往是在舞者無刻意為之的過門以及一個極為具象的抽象意涵,也就是所謂的「能舞而不舞」;道家主張「無為」,而如此具象抽象並容的無以為名,恰似戶外一任時間流逝的自然風景,筆者認為老子的天地無情,又或者莊周之於無用之用,正好可用來描述李氏在作品中呈現的東方哲學,作為一名觀眾,我們更像是一位觀察者,走入了其創造的氛圍當中,坐觀時間一點一滴,隨地板的墨色蒸散、滴落。

無用舞之「地」

走進實驗劇場的空間裡,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過去不僅堅持開放式的三面台,甚至進一步成為三百六十度的環繞劇場,節目開始之前,地上那看似白色實則不然的舞台,是由文房五寶中的水寫布所構成,主辦方在演出前有特別告知觀眾不可走上舞台,因為這看起來天然無害的白地板,沾上水漬之後會從白色轉成墨色,隨著時間流逝,還會再度回歸到最初的樣子,化作另一種形式的流動表演;舞台空間雖不是「枯山水」,但這樣恰似一池春水且不染風塵的原貌,也是一種禪的意念,更像是一種留白,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認為這進一步的突破了2017年驫舞劇場所推出的《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中,獨舞者陳武康使用水寫布的概念,也就是透過身體的極致舞動,讓汗水滲進地板裡頭進而產生軌跡。在陳武康的創作輪廓中,身體是被聚焦的書寫,然而洪佩瑜與Vakulya Zoltán的身體更為稀薄,稀薄到可以穿透身上紡織線的纖維,隱隱約約透露出不外顯的肌肉紋理,乃至於經絡的末梢,讓我不自覺地也將情感轉移到雲門舞集1998年的傑作《水月》,但此舞非彼舞,兩位舞者靈靜地在空氣中耕耘,雖然筆者觀看的這晚,Vakulya Zoltán的一個腳步用力過猛,將外圍的水寫布給掀開,但也無損最後離開之時,所留下的空無之境。

The passing measures(何曉玫MeimageDance提供/攝影林政億)


《The passing measures》的音樂創作同時也反應了生活困境中背後的寧靜致遠,緊密契合了舞蹈家對於自我觀察的誠實與熟悉敏感,合作的音樂家用一首《I’m sitting in the room》構築空氣的垂墜感,隨著vocal等調性轉變,整個空間的振動被搓揉在舞者的身體施行當中,與觀眾的意象達到共鳴。只是在三次觀看李貞葳創作的經驗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於創作的聚焦似乎是在尋求對話的建立,第一次《孤單在一起》是與伴侶之間的有形連結,第二次《不要臉》則是沈浸式劇場,對社會議題的探討與反諷,而這第三次創作雖同樣成功,但可能只是借疫情之名鋪展了一個室內的哲思小品,筆者雖頗有體會,但遠瞰李貞葳的創作地圖,還是會期待有朝一日,能看見更完整的她(此處只是筆者的私心,並非指不同議題的選擇是一種破碎)。

《極樂世界》/ 動靜分明

第二支作品《極樂世界》由編舞家凃力元創作,相較於前者的靜,後者的動則如同義大利詩人的《神曲》一般,走入了深不見底的「七宗罪」當中,人間的醜陋、貪婪以及慾望,在舞者的身體上刻劃了一幅幅的「地獄圖」,同時也刻劃觀眾內心不堪的一副「貪圖」模樣,可惜凃力元並非旦丁,在他的規劃之中,他希望觸碰的議題是與痛苦伴隨相關的幸福感,在舞台上明示的數字符號,數字「8」已是諸般萬象的輪迴,未必與詩集或是宗教有關,但退一步來觀察,其表象的慾望確實像是一面照鏡,從觀眾的喝采聲中可以想見,這樣的暴力美學必然觀照到了現代人們的某些思維。

好奇心殺死一隻貓,但可能殺不死人類

凃力元所觸及的層面應為「色慾」、「暴食」、「貪婪」以及「怠惰」,當舞台上的桌子被寫上對應的數字,三位舞者謝知穎、梁淨喻與曾淯婷就會執行相對應的慾望,她們運用了大量富象徵意義的符號來明示當下的意圖,同時也埋藏了許多令人莞爾一笑的地獄梗,譬如舞者曾淯婷的身體在被用力拍打的過程中,口中的口琴會依照疼痛程度,發出不同長短和力度的旋律、謝知穎在舞台紅燈區中用骨盆為出發的舞蹈,夾雜身旁不斷擦鞋桌子的潔癖二人組,兩種極端的元素挑戰觀眾的不道德感。不論是哪一個數字,似乎都在反應某一種現象,然而慾望沒有出口,凃力元的創作並非指引觀眾前往彼端,而是像一面照妖鏡,如同演唱會歌手狀況愈好,台下的聽眾愈High,適時當週也是臺北藝穗節的演出期間,互相對照起來,可以感受到《極樂世界》穿透人心的淋漓盡致,更加映照了都市叢林的另外一面。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2020鈕扣計畫《扣作伴》作為第三場節目的收尾,更加完整地讓創作者(鈕扣)發展了自己的作品與涉及的議題,作為一個聯繫的平台,可以看見臺灣的創作者各有方向地逐漸萌芽,跨過十週年的里程碑,主辦方的下一步要如何延續,以及累積能量的後續發展確實值得關注,特別是後疫情時代,或多或少的旅外舞者都因故被召回了臺灣作短期耕耘,而所謂的「巨人」不論是作為一個精神性的指標或是光環性的招牌,我們是否能夠找到強壯的肩膀來看得更遠更寬,而不單只是藝文上的消費,都必然成為一道無期限的課題。

註釋

1、“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出自牛頓(1642-1727)。

《鈕扣計畫》

演出|李貞葳+Vakulya Zoltán編舞、凃力元編舞
時間|2020/09/06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過去,眾人對於舞蹈的想像時常是一種關於身體的「美學形式」,或是只有藝評家才能夠詮釋的「抽象藝術」。然而,在短短二十五分鐘的表演裡,舞者們卻以高密度的文字訊息(梅艷芳的〈女人花〉歌詞、紙條上的字詞、董柏霖創作的〈1974〉歌詞、〈What’s up〉歌詞)作為一種身體的「前言」,邀請大家不斷重複的進入一個「陌生語彙」去練習感受或理解身體的溝通方式⋯⋯(胡育榕)
9月
16
2020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