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樹下做白日夢,大量留白的《樹仔聲》
12月
31
2021
樹仔聲-https://www.npac-weiwuying.org/programs/60a5c681881c640008b2a16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0次瀏覽
林喚玲(南熠樂集藝術總監)

《樹仔聲》是衛武營2021年高雄雄厲害系列的節目之一,由周宣宏、魏肇儀兩位分別擔任音樂創作及影像創作,以高雄地區的樹為主題的影像聲景音樂會。

音樂會的進場,便可以看到舞台上方的橫幅投影,一整片的綠色樹林,伴隨著蟬鳴,預告著這場演出的氛圍。接著樂手用閒散的姿態,一個一個慢慢地進場,調音以第一小提琴的一個長音開始,陸續地加入其他樂器,用整齊劃一的音長,在同樣的運弓動作中,可以聽見音高的校正,彷彿在調整廳外都市的繁忙緊湊,讓觀眾從調音開始,便跟隨著調音的動作,轉換另一種呼吸的頻率。

整場音樂會分成五個段落,分別是「樹仔聲」、「扎根於年歲」、「合十」、「夜之獨舞」、「日子」。音樂的速度整體都是在慢板跟行板之間,如同影像的運鏡,多以長鏡頭呈現,用一種觀察的姿態,讓音樂的進行得以彰顯,不至於讓音樂變成影像的配樂。除了頭尾兩個段落,像是一個序與終曲,另外中間三個段落有著清晰的主題,同時音樂也在相同的脈動中放入了不同的音樂元素。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段的「夜之獨舞」,這段的影像拍攝許多都市中樹木,在夜晚映照著城市五光十射的閃爍,相較於其他段落的樹木都在郊外取景,這個段落的內容,可以讓人想像樹木所處的環境應該是較為吵雜的,但音樂的基調維持整場的風格,只是穿插了一些快速音群來襯托光影變化,可以看見創作者的幽默,以及讓整場的主角-樹,作為一種遠觀的智者,靜靜看著歲月及環境的流轉的企圖,這種企圖有別於一般的劇場演出,以各種符號作為工具表達創作者的思想,而是適可而止的留給觀眾更多的想像,如同節目介紹中所寫:佇樹跤咧陷眠。

音樂與影像在同一個空間呈現,觀眾通常很容易將其注意力放在影像上,《樹仔聲》有別於各種樣態的影像音樂會,這場演出成功的讓音樂與影像在舞台上各自做扮演角色,互為支持,如同創作者在演奏座談說明的:音樂與影像各自發展,最後透過導演陳御弼的整合,重新建構兩位創作者的詮釋,使兩種不同媒材的創作作為舞台上的兩個演員,共同訴說。也因為導演的介入,使兩「演員」恰如其分地展現自己的特色,卻又能充分合作。而這個製作所挑選的主題跟風格設定,也讓我們思考著劇場節目的另一種可能;或許不用長篇大論、不用情緒高潮迭起、也不需要強調表演技巧,就只要用最原始的本質,讓聲音輕輕流洩,讓彷若靜止的畫面陪伴著觀者,以大量的留白,提供了充斥各種資訊的當代社會一個最需要的喘息出口,一場療癒式的劇場體驗,在鋼琴五重奏的編制下,喃喃低語的,訴說這場音樂會的主角,同時也是城市裡彷若隱形的這個角色,在漫長的時光流轉中,在長鏡頭及緩慢的音樂裡,將百年歲月濃縮在劇場的此刻。

《樹仔聲》

演出|周宣宏、魏肇儀
時間|2021/12/26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