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呼吸、音樂 《嘉年華》
8月
15
2023
嘉年華(琴房事物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13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一場傑出的室內樂演出需要什麼?絕佳的默契、高超的技巧、艱難的樂曲?或許再來點些許不正經的導聆!自2008年成立的「二比一三重奏」(Trio 2:1),歷練數時耕耘終邁入第十五年,週年音樂會《嘉年華》既有古典、現代作品選曲,更有單簧管本身的音樂作品。藉由縝密多樣的演出形式,窺探三位演出者合作無間的深厚情誼。 

由於週日午後活動繁多,人、車潮龐雜,上半場第一首艾曼紐三重奏便無緣聆賞。擴音喇叭播放濾掉情感泛音的器樂聲,直盯著轉播螢幕瞧,三人演出時的動作實在不大,卻有股神秘的合作力場正在舞台中發酵。入場就座後,楊元碩的《番石榴組曲》便在單簧管兼導聆的簡介下開始。狹小的黑盒子劇場,琴蓋全開、笛聲綿延,優雅的金屬管身與禮服猶如陽光反射在溪水之上,觀眾也彷彿沈浸在音樂的涓涓細流。我急著尋找他們身上的合作密碼,卻沒有意識到,這躍動的情緒早已隨著音樂起舞,融入他們的呼吸中。 

在與器樂合作,適時的「視覺訊息」可以提供合作家們互相鼓勵、提點,捕捉彼此的氣息,也能藉由外顯的肢體,讓聽眾立即感受舞台上演出者們共同展現的音樂語言及默契【1】。但,此時三人默契的程度實在貼合到一種令人詫異的地步:樂曲的起頭有人驅動,中間只剩樂段間的轉變具有誇張的肢體,其餘時間鮮少眼神交會。樂器們默契十足的換氣、發聲,就連單簧管家神態自若的整理起自己的樂器,舉手投足看起來也恰到好處。 

我們以為想都不用想的默契,其實在比視覺更靈敏好幾倍的「聽覺」有跡可循。  

聲響的凝聚力源自於有意識的聽,因為凡是樂句、聲響、能量的連貫與準備,皆是從上一個音而來【2】。鋼琴家雷達般的雙耳,專注地聆聽管樂夥伴拋丟的樂音,並在彈奏上利用不同指法、力道突顯各聲部的繽紛——既模仿長笛的悠揚,又有單簧管的敏捷。而鋼琴家聽的同時,控制踏板比例來降低琴弦震幅,調節現場回聲,保證管樂能在澄淨的空間中穿梭自如;管樂家們則揣摩鋼琴的厚度,獨奏時足以對抗鋼琴,齊奏時則打造穩健剛強的和聲,在辨認自己樂器細微的聲音變化中,找到相融於鋼琴聲響的色彩。二比一,管樂比鍵盤,音與音之間起了詩意的漣漪,在音樂的流速中自然匯集許多能量。 

就算鋼琴定速過於緊湊,閃失些許大跳音程,其他兩位演出者也能維持步伐,各司其職、互相聆聽,讓鋼琴家在這樣清晰的支撐下找回專注;縱使單簧管在結尾時稍與鋼琴不齊,也因詮釋理念相同加上「共振聲波」的協和,彼此彷彿一片片雪花般柔和、緩緩地落在雪地上;而非為求「對點」硬是加上肢體動作,讓粗魯的冰雹釘下一個坑洞,破壞平坦的地面。 

康奈松的《電音遊行》絕對是這個下午最棒的演出!當諸位演奏家維持最佳的核心支撐,物理發聲的樂器有了電子音色,狂放不羈的技巧奏響靈魂深處的原始律動,我想在座的每位都聽得很過癮。學會聆聽的技巧,自然就有對話的藝術,下半場比才《卡門幻想曲》,導聆以幽默的方式,從國家、文化出發,以與聽眾相似的生活語彙講卡門的故事,開展古典歌劇的現代想像,穿梭耳熟能詳的選曲,讓純器樂的演奏多了另一種聆賞視角。 

所以,什麼是一場好的室內樂演出?演出時耳朵張開,心連心、呼吸著同一首樂曲的芬芳,演完時汗水噴發,嘴角微微上揚,如同剛經歷一場熱情洋溢的嘉年華舞會。純然的演出能將音樂回歸到「聆聽」的本質,好的室內樂讓觀眾愉悅地瞇眼踱步,就跟呼吸一樣自然,這無疑是一個品牌的豐碩成果。 


註解 

1、李燕宜,《鋼琴.合作—理論與實例》(臺北:五南圖書,2014),頁79。 
2、洪珮綺,《鋼琴合作視野之蕭頌聲響世界:以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作品21為例》(臺北:翰蘆圖書,2019),頁295。 

《嘉年華》

演出|二比一三重奏(Trio 2:1)
時間|2023/07/3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重新思考在現場呈現技術主導的音像藝術對於場館本身的意義:它已不是如何提升表演的能見度,而是如何提供當代的新敘事法(Narratology):某種科技所賦予的原生空間經驗⋯⋯
9月
06
2024
除了IP本身的知名度和表演團隊的口碑,究竟動漫(畫)音樂會的魅力何在?它塑造了怎樣的欣賞體驗?它和其他不同類型的音樂會,是否有可比性?
9月
06
2024
延續去年以關注臺灣爵士音樂表演為主題,這三場演出的製作思維,是邀請樂迷共同想像「臺灣爵士樂」可以有什麼有趣的玩法?除了向經典致敬之外,是否也能端出有親和力的原創作品?加入即興元素,重新編曲的流行音樂,是否依然深具魅力?
8月
26
2024
將流行歌當成一種親近聽眾的媒介,帶出爵士演奏的魅力,並且透過聆聽環境的設計,讓大眾可以輕鬆自在地欣賞音樂,《臺味爵醒》算是作得很成功的演出。
8月
15
2024
開幕場次「流動的山海」,相較於主流華語和本土多元母語音樂之間的平衡課題,今年更加強音樂的流動,似乎期盼以音樂本身能穿越時空的流動(flow)對應「流動的邊界」,在時光流淌間和觀眾、山海共創一個個美好瞬間
8月
15
2024
默默是國內少見的,以演唱中低音域見長的爵士音樂家。透過這一晚的演出,她純熟的歌唱實力再次獲得驗證,而廖旻瑜大氣、華麗的鋼琴演奏,江忻薇時而飽滿、時而柔情的小提琴演奏,也讓現場聽眾感受到標準曲經過重新詮釋後,千變萬化的魅力。
8月
06
2024
就整體視覺製作上,雖然國家交響樂團請來了日籍導演太田麻衣子,但整合其實相當不理想,國家音樂廳雖是一個折衷的場地,但筆者在欣賞中所感受到的,只能看見導演對走位、動作等基礎的處理,完全沒有感受到導演要如何面對這個有限的場地?
8月
02
2024
現代人聲音樂開展的創意與人的距離並不遙遠,並不像是要刻意背離規矩做出的叛逆,反而是直達人心的驚豔與溫暖;或許沒有你所期待的神聖莊嚴洗滌心靈,也可能不是你所想像的歡唱KTV,但在這個午後,卻是一群人用最純粹的人聲,試圖施下一種看見音樂的魔法。
7月
30
2024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