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移管弦動,好是歡遊處《蘇州交響樂團2018亞洲巡演》
8月
16
2018
蘇州交響樂團2018亞洲巡演(MNA 牛耳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4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大陸交響樂團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充足的資金投入與各界的合作,使得大陸的古典音樂界成為了一個全新的市場,甚至吸引了許多的台灣音樂學子們前往任職。首次來台的蘇州交響樂團當中便有一名台灣音樂家—低音提琴副首席張富淳。不只蘇州交響樂團如此,廣州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澳門樂團與香港管弦樂團(港樂)等等,裡頭均有許多位台灣樂手,台灣音樂家到大陸樂團工作似乎已成為不可逆的潮流與選擇之一。也正因為如此,每當有大陸的交響樂團來台演出,總是令人特別期待與好奇,這些樂團究竟有著怎樣的程度與表現呢?在兩岸關係緊張、惡化的今日,兩岸的交響樂團不談政治、以藝術為名,用音樂交流,無疑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位於江蘇省的蘇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地靈人傑、山明水秀,「吳中好風景,風景無朝暮」,蘇州的美往往令騷人墨客流連駐足。這麼美的城市,焉能沒有交響樂團?2016年,蘇州交響樂團正式成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間天堂蘇州與杭州於是乎都有了自己的交響樂團。算一算,蘇州交響樂團(以下簡稱蘇交)成立至今兩年未滿(2016.11.18成立),不過在這麼短的創團時間內,蘇交已經完成了德法兩國的巡演,並於這次亞洲巡迴中在台灣、日本與菲律賓等地進行演出。特別令人欽羨的是,配合著蘇交的成立,蘇州工業園區將蘇州文化中心二樓改建成「金雞湖音樂廳」,這是一個音響效果、排練空間均相當充足的葡萄園式音樂廳,對於一個新成立的交響樂團一開始就能有著自己的「家」,讓台灣的樂迷們相當羨慕。

此次亞洲巡迴由樂團首席指揮許忠帶領(非樂團音樂總監、大陸名指揮陳燮陽),許忠由於長期旅法、在法國唸書的背景,使得許忠對於法國音樂特別有心得,此次來台便安排了幾乎一整場的法國曲目。開場作品選擇了陳其鋼的經典作品《五行》,並由青年鋼琴家萬捷旎彈奏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安排了三首德布西的作品,這樣的曲目能夠看出指揮對於法國音樂胸有成竹的信心。許忠的指揮細膩、善於將細節處理的仔細、生動,此項特點確實十分合適於法國的音樂。下半場演出的德布西《根據蘇格蘭流行曲調的進行曲》(Marche Ecossaise Sur Un Thème Populaire)筆者認為特別的精彩,樂曲中清楚明確的附點主題與各個聲部間的平衡、交融,十分有精神的掌握了整首曲子的主體。《牧神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雖然顯得有些流暢性不足,未能表現出樂曲行雲流水、象徵性的詩意語言,不過卻能看出樂團成員各個臥虎藏龍的實力。客席長笛首席相當優異的吹奏,不論在表情或是音色上均十分吸引人;雙簧管亮麗的音色雖然與長笛形成明顯的對比而有些突兀、甚至音準偏高,卻仍然不失為一次精彩的吹奏。五十五小節開始的B主題,演奏的較為平淡,匆匆帶過,無法體現出此作品靈動、飄逸的線條,根植於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的詩意中,卻又十分自由的渲染、做起夏日的白日夢,很可惜許忠的處理未能把握住這些要點,不過在一個炎熱夏日的夜晚聆聽,也算是十分消暑了。

德布西的三首交響樂素描《海》(La Mer,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a),在許忠的處理下有著精彩的動態效果,果真如風與海的對話、嬉戲一般,最為精彩的尤其是將樂曲中的條理、各個樂章間的架構整理得十分清晰,這點是德布西《海》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精神。比起許多講究大起大落的效果、太著重於戲劇性的外放,許忠與蘇交呈現出一個動靜分明、嚴謹平衡的《海》,相當不容易。安可曲第一首加演的為德布西《節慶》(Fêtes),這首選自交響樂三聯畫《夜曲》(triptyque Symphonique:Nocturnes)當中的第二首,詼諧曲三段體,全曲洋溢著歡快、熱情、多變的色彩與力度,許忠與樂團在這首作品中的演奏有著充沛的熱情與感染力,尤其中段(trio)一段由遠到近的小號主題,作曲家設計的層次感與鋪展,得到了較好的處理。

大陸青年鋼琴家萬捷旎還不到二十五歲,在大陸樂界已嶄露頭角,並且有著豐富的演奏經驗。從這次彈奏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便能夠看出萬捷旎的潛力與紮實的技巧。萬捷旎應是一位十分有想法的鋼琴家,腳踏實地、穩紮穩打,此次彈奏的拉威爾雖不是完美無缺,卻能在很多細節看出她的特色。音樂中浪漫的旋律、藍調的素材交替融合,萬捷旎應對各種不同節奏型與風格均能游刃有餘,既能彈奏小清新般的浪漫樂句,也能清楚地彈奏靈巧奔馳的快速樂段。第二樂章後半一段英國管的獨奏特別精彩,由此也表現出蘇交團員的優異水準。總之,萬捷旎應是大陸最有潛力的鋼琴新星之一,令大家相當期待。

樂團開場的陳其鋼《五行》,在曲目設計上特別有意思。陳其鋼為旅法華人作曲家,他的作品時常結合了中國的美學觀與藝術特徵,中西融合,備受讚譽。此次蘇交選擇了陳其鋼的作品開場,既符合了整場法國音樂的脈絡,同時作曲家為中國人的血液與基因,交由大陸樂團演繹無疑會是相當的地道。陳其鋼《五行》其靈感來自於中華傳統文化中「五行觀」--金、木、水、火、土,作曲家重新排序了這五種介質的順序,整首樂曲由五首簡短的小曲構成。每段音樂的風格與特色均不相同,許忠對於現代音樂也有著精確的掌握,對於這樣一首著重意象與精神的作品,作曲家以較為抽象、意象的音樂語言轉化了中華文化的古老基因,許忠與蘇交的詮釋有其精彩之處。音樂會的最後一首安可曲,為中國傳統民謠《瑤族舞曲》。瑤族為少數民族之一,台灣也有部分瑤族人口,對於台灣人來說應不陌生。蘇交演奏此首作品,無疑在音樂會現場掀起了最後的高潮,撇開指揮在此首作品中速度有些不穩外,樂團仍然有著很好的發揮。

蘇州交響樂團是相當「年輕」的交響樂團,不僅創團時間兩年不到,團員平均年齡更只有三十歲。這樣一個年輕、有活力的樂團代表著極高的可塑性,誠如蘇交的創團目標,要打造成一支國際知名、世界性的樂團,蘇交的團員來自世界各地共十九個國家與地區,如此多元、朝氣蓬勃的樂團,在時間的淬煉以及默契的緩慢培養中,未來的蘇交無疑將成為大陸的代表樂團之一,也期待能夠在世界樂壇有著漂亮的身影。筆者希望蘇交能夠常常來台灣演出,並且與台灣的樂團進行交流、互動,這無疑是樂壇的一樁美事。

「幸無案牘何妨醉,縱有笙歌不廢吟」,有了屬於自己交響樂團的蘇州,從今以後絲竹與交響相交呼應,江蘇人醉心於古典園林之美的同時,亦能敞徉於古典音樂的浩瀚之中。

《蘇州交響樂團2018亞洲巡演》

演出|許忠、萬捷旎與蘇州交響樂團
時間|2018/ 08/10 19:30
地點|臺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