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古調《來自上海-古調不句號》
1月
15
2018
古調不句號(台灣愛樂民族管絃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3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台灣愛樂民族管弦樂團成立於2011年12月,由指揮家顧寶文發起,配合節慶、聯合傑出演奏家演出迄今已舉辦過十八場表演,以南台灣為主要基地的台灣愛樂為南部地區注入源源不絕的熱情,旨在帶動國樂風氣,培育人才,希冀能代表台灣在世界華音文化綻放光芒。

古調,在這個科技發達,流行音樂興盛的年代似乎沒落已久,可能連專業演奏家都不一定有聽過,遑論一般大眾,且因現代對於感官的刺激愈來愈重,古調的優美、沉緩彷彿不同於這個世代,懂得欣賞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不過此次見觀眾坐無虛席,應是演出陣容龐大,不僅吸引專業人士到場,也讓一般觀眾對此感到好奇,而有興趣參與其盛會。

第一首《流水操》是根據古琴曲《流水》為素材,由彭修文改編成大型民族樂團的編制,以奏鳴曲式的結構編寫,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組成。起初,由於一樓觀眾有些喧鬧,導致顧寶文指揮站上台後仍是等候了一些時間才正式開始,緩緩而奏的古箏與揚琴,分別代替了古琴泛音段的部分,箏聲悠遠,琴聲輕揚,一點一滴的展示著人們靜聽淙淙流水時的愉悅心情。而至展開部時,作曲家運用了轉調、模進等手法,令觀眾彷彿聽見流水時而分,時而合,跌宕起伏的樂曲變化,而最後尾聲的部分,在彈撥樂器愈漸愈弱愈無聲中全曲悠悠然結束。

筆者最喜歡的樂曲為《禪詩音畫》,為古琴、女聲與樂團共同演出,以唐代五首古詩:王維《竹里館》、《辛夷塢》、《鹿材》;常建《題破山寺》;柳宗元《江雪》串成的的套曲。從古自今古琴一向給人悠遠、寧靜,並具濃厚的歷史感,也常出現在儒、佛學之中,文人雅士喜愛演奏或欣賞古琴,而在琴棋書畫之中,琴亦為四藝之首,只是現今的大眾較少接觸,於是容易弄錯古琴與古箏之間的差異。聲樂家方瓊演唱著古詩詞,其聲音優美,淺淺吟唱的同時,古琴的聲音一彈一按一滑,兩者完美詮釋著樂曲,有古琴的輔助,人聲更顯溫柔閑靜,此曲雖靜,但可想像深山間的場景,幽幽竹林、皚皚白雪,為此曲更添視覺的想像空間。

從音樂會的樂曲安排可見愛樂民族管弦樂團對此次表演的用心,從樂團合奏、人聲與樂團、人聲古琴與樂團以及器樂協奏曲等,不只有傳統古調,也有較為現代的作品,筆者猜想或許是怕觀眾覺得太枯燥乏味,而有此安排,而在最後安可曲方瓊獻唱的《但願人長久》,餘音繚繞之中也為此場音樂會畫下一個完美的結束。

《來自上海-古調不句號》

演出|台灣愛樂民族管弦樂團、方瓊
時間|2017/12/02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