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女亦男,非女非男《不男不女》
8月
24
2018
不男不女(藍貝芝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2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2018臺北藝術節以「ASSEMBLY為了_____在一起」為名,深度規劃三個面向的展演活動 -- 「共想吧THINK BAR」、「藝術前進中山堂TAIPEI ZHONGSHAN HALL」、「國際共製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其中由新加坡陳立婷(Liting Tan)編導的《不男不女》(Pretty Butch)是「共想吧」系列的展演,探討陰性陽剛(feminine masculinity)的議題。雖說是「讀劇演出」(STAGED READING),以一位口述者與四位演員的配備(皆為女性)【1】,搭配舞台空間、道具、與攝影作品的運用,這個作品卻蘊含了正式演出的格局。

戲一開演,口述者Ting上場,拿下掛在舞台上的記事本,告訴我們序篇是關於「試穿」【2】,與接下來的幾個過場,隱射身分認同如同服飾的穿脫(與自如)。她口述過去的記憶(照片中小時候綁辮子、穿裙子的模樣),如何符合母親傳統價值觀中女孩的形象(口述者用「你說」來敘述,我們逐漸知道這個「你」指的是她的母親)。她的議題是如何在傳統觀念下找到自己,與屬於自己的真實。四位演員是成對關係,Liam和Mark是男性友人關係,Liam有男性女乳症,Mark則是超man的男性;另一對則是女同志伴侶Becs 和Leslie。男性友人組的議題是何為男/陽性;要man才算是男人嗎;若不man就被視為陰陽人;男女是以生理結構的不同來定義嗎……等等。女同志伴侶組則集中在即將由Leslie的卵子和Becs的子宮所共同孕育而生的孩子,誰是爸爸誰是媽媽;因社會無力理解女同志組成的家庭,因為難以歸類而面臨被排外的難堪與憤怒……等等議題。

這個演出用來乘載負傷(the vehicle of woundedness)【3】的途徑有同志的論述與見證(testimony and witness),敘述(narrative)與角色扮演(role play)。同志論述部分雖以陰性陽剛(feminine masculinity)為主要關注對象,也兼顧陽性陽剛(masculine masculinity)、陰性陰柔(feminine femininity)與陽性陰柔(masculine femininity),涵蓋的議題夠廣泛。見證的模式不以當事人出櫃而採間接的扮演,角色成為面具。【4】即使當中演員有女同志,因為藏身於角色之後,見證的力道不強,但多了虛構的美學與想像的空間。敘述與角色扮演的搭配得宜,演員的表現搶眼,從頭到尾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許多幽默或嘲諷的橋段有細緻的質感。

戲中許多提問發人深省,比如男性的man是天生還是文化生成,同志如何覺察自身內化社會的自我批評,然而作品中女同志的情慾表現過於溫和。關於性別認同(sexuality, gender, and identity)的表演,已過了大聲疾呼、慷慨激昂的抗爭階段,溫和雖然安全,卻少了抗拒的力道。比如Liam有男性女乳症,扮演的演員肢體明顯女性化,雖有突破男性肉體陽剛的刻板印象,但透過關於乳房的夢靨,壓抑自身陰柔的一面,我不禁想,她/他是扮演矇混過關(passing)【5】,還是夾雜厭女(misogyny)的情結——厭惡自身陰性的自我?

最後,按照既定的角色扮演角色,男性友人組有女扮演男性的快感,女同志組則近似擬真,而少了讓性別成為展演的可能(gender as performativity),算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註釋

1.演後座談上,導演指出本演出在新加坡是兩男兩女組成演員。

2.舞台螢幕顯示各場標題。

3.負傷的乘載者(the vehicle of woundedness)是我今年劇評書寫的切入點。負傷(woundedness)一詞採自負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指個體先經歷傷痛的洗禮,因為與傷痛日久相處而了解,或者因為與病為友,由內而生一股療癒的知識與能力。承載者(vehicle)源自鍾明德對於葛羅托夫斯基的「藝乘」(Art as Vehicle)研究,在此強調的是,表演作品是承載者、是車乘,運用高深的藝術技法,能將人間苦難的經驗轉化為世間美好的藝術圖像。

4.當天演後座談,觀眾提問為何不用男性扮演男性友人組?導演回應,一方面在台灣尋找演員時,由於這一群女性演員的表現搶眼,所以改用女性演員。導演接著說,女同志的故事還是要由女性(或女同志)來說。劇評人在此推測,雖然本劇純屬虛構,卻有見證的精神與意圖,因此用間接一詞來形容。

5.這裡passing是廣義用法,用於女扮男與男扮女。劇評人在此指出passing的可能,是運用精神分析的理論詮釋Liam做噩夢,可能是男同志但又不表明,隱藏在陰柔直男的身份裡。

《不男不女》

演出|陳立婷編導
時間|2018/08/11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
《最後一個星期天》宛如一部公路電影,隨著車子行經雪地、颶風、海嘯,經歷死亡、分離,就連歌曲的音量也會因著車窗的開關變大變小
9月
04
2024
然而整體來說《西來庵》仍是一齣好看的戲,主要由於演員們的身體氣質,結合太極、武術、民俗藝陣的身體訓練基底,原本就溯源自民間傳統,使得劇中欲重現的百年前臺灣農民社會,顯得真實可信。
9月
04
2024
⋯⋯就演出本身而論,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其實就是作品標題:主角念念腦內的那些iTunes旋律,究竟對她的生命境遇有什麼影響。
9月
03
2024
《從這裡到那裡》藉由肢體表演與科技動畫的媒介,以肢體為語彙,以遊戲為方法、共享為核心,用「ok」、「no」和「why」等三種自我意識之性格為角色,以「點點、線線、面面星球」為路徑,展開一場關於幼兒的自我探索與人際關係探討的宇宙冒險旅程。
9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