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重新審視然後轉化詮釋《工尺鼓詩》
9月
15
2020
工尺鼓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3次瀏覽
張懿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北試演場的排練場,觀眾坐在小凳子或席地而坐,左側鋼琴旁則置放著板凳,前方擺著一個小桌,桌上是煮茶水的簡單器具,將劇場空間轉化為幽雅的茶室及庭院,帶來簡素、自然、幽靜而又略顯脫俗的氣氛。而窗外即是台北的都市景致,卻又因為臺北污水廠周遭綠色的花園,帶來一絲悠閒的綠意。面對著窗外的景緻,窗戶分離了劇場空間與茶室的生活空間,茶飲空間彷彿暗示了緩慢的歲月時光,而舞者化身為說書人,觀眾彷彿進入茶室,聽、聞、看(只可惜沒有飲)了眼前的一切。

延續過去一系列找尋身體的創作,從《彩虹的盡頭》、《渺生》到《吃土》的「ㄢˋ身體回家創作計畫」,這次林宜瑾加入了合作藝術家阿德(劉俊德)、依萍(葉依萍)、阿弘(林宸弘)的個人生命故事,其穿插臺灣的歷史事件,與藝術家們出生、搬家、入伍、何時開始跳舞的個人年表,倒錯的時間順序,交織出一個多線敘事、多重隱喻且也多樣化觀點的臺灣身體歷史。

工尺鼓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工尺鼓詩》來自藝術家林宜瑾祖父的手抄亂彈工尺譜「慶樂軒」,藝術家在找到這個家人遺物之後,發展了從個人出發的多重歷史觀點,而四位表演者在茶室內,演繹了屬於自己的身體歷史。首段開場,林宜瑾像是旗隊揮舞旗幟、又像是中國民間舞蹈的身段展示,回應了臺灣「中華民族文化復興運動」歷史的民族舞蹈,卻在挺身氣宇軒昂的舞動之際,伴隨著跳躍、鷂子翻身、亮相等動作烘托,讓人彷彿見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樣板戲《紅色娘子軍》中女子,也令人聯想到舞蹈作為兩岸國族精神展現的異同之處。演後與舞蹈學者陳雅萍的一席談話,討論了解嚴後兩岸開放的時空背景下,臺灣民族舞蹈的兩個變革:「去中國化」(開始尋找本土的民俗元素)與「再中國化」(開始引進由北京舞蹈學院所設計出的中國民族舞蹈教學系統),而後者讓臺灣九○年代之後的「中國民族舞蹈」身體與之前「民族舞蹈比賽」時期的身體,產生完全不同性質的動作質地。

工尺鼓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工尺鼓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工尺鼓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而葉依萍耍弄著紅色八角巾,跳起類似秧歌的活潑舞步,又在另一個段落轉為經過雲門舞蹈肢體訓練的身體樣態,她靈活的舞動精力流竄,有著類似太極導引特有的重心和流暢性;劉俊德維持一貫從關節處鬆開瞬間向外發散的彈力跳動力勢,帶來輕快中充滿彈力的舒暢;北管藝術家林宸弘隨著林宜瑾祖父的手抄亂彈譜「慶樂軒」彈奏,工尺即是譜,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記譜法,和英美音樂的唱名(do, re, mi fa, so, la, si)五聲音階類似,透過手工抄寫的譜為引子,也串連了家族的記憶;而工尺譜可以直接引用彈奏,林宸弘在彈奏過程中,隨性加入即興的成分,成為對歷史詮釋轉化的隱喻──如果工尺譜代表了家傳淵遠流長的代代相承傳統,那麼開放即興的部分,是否正是每個「當代詮釋」的可能暗示?

重新回溯自身的歷史,藝術觀點反而可以更清晰,而回溯的過程恰似重新審視自己最貼身的經歷,《工尺鼓詩》巧妙地與本次臺北藝術節「共想吧」另一場的實驗創作──葉名樺的作品《SHE》一樣,重新審視了個人的身體歷史,而這些身體史恰如曾走過的殖民記憶,探討什麼樣的身體訓練內化成如今的自己,再一次,兩位編舞家用實驗性的舞蹈思辨互相對話,演繹了歷史、記憶、傳統與傳承如何成為討論當代創作不可獲缺的養分。

《工尺鼓詩》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20/09/06 14:30
地點|臺北試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