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的出發《Tears of the Human Soul 》
1月
10
2012
Tears of the Human Soul(樓閣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6次瀏覽
陳品秀

不曉得你有沒有胸口絞痛的經驗:你感到驚恐,身體卻動彈不得,胸口太痛,以致於無法擠出肺部的空氣發聲求救;你懷疑死神將臨,沒有人意識到你可能下一秒就撒手人世…

普通人遇到這樣的「心絞痛」會求醫診治,36歲的編舞者石志如除了就診,還將這段經歷以藝術家的敏銳感受,發展出樓閣舞蹈劇場的創團之作《Tears of the Human Soul 軀:一段竭盡毀滅的告白》。石志如把人切分為精神與肉體兩個面向,透過「我」、「身軀」、「靈魂」等角色的抗爭與對話,來提醒觀眾應對現代人的文明病「身心症」多加重視,切莫因為忙碌追逐、忽略身體無聲的警訊,而枉喪寶貴的生命。

《軀》選在烏梅酒場演出。諾大長方形倉庫的一隅,牆角正好是觀眾視線的焦點中心,兩邊約莫十公尺的牆面和觀眾席圍出來的區域,就是水泥地的舞台。長達五十分鐘的演出,分成六段演繹。

一開場的〈黑暗恐懼敲打〉,三位舞者排成一直列,從觀眾席往舞台中心前進。三人的動作從一致演變出三種各自的節奏,清楚表示了身心分離的狀態。在〈分身與獨白〉,飾演「身軀」的男舞者吳柏翰,在場邊演出者眾聲喧囂,尖銳、鬼怪的囈語脅迫下,這個「身軀」彷彿被欲望驅趕獵補的鼠,在晦暗的光線下,逐漸逼入牆角,終究失去行動的能力…

〈不停旋轉的人生…〉和〈無言吶喊〉則是兩段的群舞。穿上外套的舞者們,用多稜角、快速的齊作,分組配對,跳出現代人機械式忙碌與盲目,以及消耗至無力倒地的頹喪與抗議。在〈瘡疤〉這段,由石志如演出的「我」,穿起舞者們在前一段的混亂中掙脫的外套。她一件又一件地反穿,看起來就像精神病人的約束衣,踉蹌地邁著步,暗喻著工作等欲望對人們的箝制。她又一件件掙脫,在牆角猛烈拍打鐵門,做出激烈的抗爭。

最後一段的〈我們從來不曾遠離〉,則在溫柔的提琴撥弦聲的提示下,疲憊的「我」向上伸出手來,渴望企及牆上巨大的影子手以獲得解救。直到她握住這隻影子手、到走向這個影子的主人,握住她的手,「我」才彷彿得到身與心的和解。所有人圍成一圈,時而仰望、時而高高舉起手臂,迎接生命的陽光似的...

以創團首作來衡量,《軀》雖然僅用了簡單的服裝、燈光(手持手電筒),也有些技術上的瑕疵,或一些沒必要出現的元素(比方少量的投影),但無論敘事架構或動作的技法,都已頗具專業水準。難得的是,雖然七位演出者當中有四位是戲劇訓練出身,但在石志如的肢體訓練、以及為找到合適他們表演能力的動作之後,他們的也足以撐起全場;〈分身與獨白〉的即興聲音的表現能力更非一般舞者所能企及。

然而《軀》也缺少一些讓這個作品亮眼的特質。不管是身心症,或其他痛苦糾纏人類千古不變的共同經驗主題,在藝術的表達上,仍然要有足夠特出的觀點和表現手法來凸顯,才能顯現出作品的銳利與獨特。否則作品很難在觀者的心裡留下深刻印記,或達到創作者想要的,「重視身體無聲警訊」理念的推行。

這種銳利與獨特,就像心絞痛發作的痛一樣。像鐵鉤穿過心臟,真正讓人「痛徹心扉」,餘悸猶存...

《Tears of the Human Soul 》

演出|樓閣舞蹈劇場
時間|2012/1/7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東三館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