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色盤與派《紅》
3月
16
2015
紅(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0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人坐在山中注視著流水,並不需要語言,但是,沒有語言的注視總是盼著語言將之說出;在沒有語言的注視,生命與奧祕同時存在,也隨著生命消逝;於是,注視的眼睛開始咿呀學語,語言不能代替注視,而是一種相依偎,與任何身體的感受在一起,而不是互相取代。

——節錄自余德慧《生命史學》

當身體強烈存在、自成世界,語言或文字的介入顯然是多餘。留戀於舞蹈大約出自某種隱隱期盼,盼著透過身體在空間中的行動,如喧鬧、碰撞、搏鬥、顫動、喘息,或只是靜默的存在著,回到生命與世界的初次交合處。初看《紅》給出的火紅主視覺及其關鍵字:慾望、控制、愛,以及延伸出的強烈情緒性詞彙,如悲傷、失望、痛苦、孤獨、歡樂等,在這個資訊龐雜、感官刺激看似繁多實則貧乏、文字語言常澆熄相依偎的身體感受的環境中,編舞者安.范登.布魯克(Ann Van den Broek)如何在七十分鐘的舞作中激起一絲微熱,是我好奇的。

都說表演藝術是時間的藝術,要意識到這件事並不難,不過敢真正在時間上下賭注、拚下去的卻不多,布魯克大抵持著這樣堅定的決心。在時間上下工夫有各種方法,她堅持,卻不完全直接挑戰觀眾的耐心,所以厚重的視覺刺激成為hold住觀眾注意力的第一道工。《紅》的黑盒子,首先在視覺上狠砸了一片沾滿紅與白的調色盤過來。說是調色盤,因為還沒有滋味。解開相互依偎、蜷縮的縛繩後,身著具設計感、紅白參差服裝的舞者步伐規矩與節奏齊一,從容自若地圍繞舞台正中央的紅色矮桌,雖精神奕奕、乾淨俐落,卻似乎因節奏的平穩單一而顯得有些無趣。大概像是壓克力顏料或塑膠材質的模型食物,擺在櫥窗內,隔著一層,乍看美味可口,卻無法喚起任何唾液的分泌。時間就麼隨著節奏擺著、流著。

所幸段落銜接處以舞者換裝作為視覺的呼吸,尤其每一套服裝都具時尚水準般吸睛。又如一位女舞者在慾望之紅高漲的燈光氛圍下,機械式的不斷驅動骨盆,油門催升的當下,燈光瞬間轉藍,彷彿慾火瞬間冷卻。看似豐富且明快的視覺節奏感,不斷給出變化與刺激,以為搶戲,卻實際走三步退兩步,將舞者累積的動能三番兩次打掉重練,這樣的節奏感是否在資訊快速流動的現實世界中滿熟悉的?常常以為自己得到了很多,卻其實扁平的可憐,更可憐的是,稍不留心便將這樣的感知習慣納入常態。

殊不知,重頭戲即初始被我既定感知習慣誤以為平淡無趣卻隨著時間默默醞釀的節奏,說得更清楚點,是透過節奏所累積的動的慾望。從舞作一開始在節奏內(或說規範)平淡鋪陳步伐與身體態度;接著,當節奏(規範)內化至身體中,瑣碎而壓迫,控制或被控制者之間、我與他者之間,似乎也只是一體兩面,都成了沒有意識的被驅動者,乍看控制者處於上風,實際上則與被控制者一樣,最後落的悲慘哭泣。只要呼吸還在的一天,時間、節奏、規範與限制就都在,何不如最後那紅衣男子敞開雙臂,踏著碎步與節奏同行甚至超越節奏,如同穿著紅舞鞋的雙腳催促疾行,即便汗水淋漓、內臟翻攪,臉上仍掛著一抹滿足的微笑,帶著身與心投向超越身體極限所拉開的時空縫隙。此刻,初始無味的調色盤,突然成了五味雜陳的派,不見得美味,卻別具滋味,看舞的身體也跟著脹熱了起來。難說身體共感究竟何時開始醞釀,只能說,到了也假不了,與時間有關的藝術,其魅力即在於此。

再回頭想想《紅》的文字:慾望、控制、愛、悲傷、失望、痛苦、孤獨、歡樂,舞作竟反向為文字添上了具身體感的色彩。透過《紅》的身體在空間中展開的一切行動,將我們拉回了意義誕生之初,身體與世界的交遇處,文字語言本該有的豐厚底蘊因此意外鮮明,甚至驚喜地溢出了字面能夠捕捉的其他可能。

《紅》

演出|沃德舞團
時間|2015/02/27 19:30
地點|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女性裸體的展示,究竟是一種解放的肉體還是物化的肉塊?在《紅》這個作品中,自編自導自演的創作者,大膽而直白地將女性的裸體在暗紅色的燈光下展示無遺,從肢體表演、角色自述、割禮到生產,展現女性在身體的、心理的與社會性的「裸」。(楊禮榕)
6月
24
2019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