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面前:姚淑芬&何曉玫《蒼穹下、親愛的》
1月
06
2014
1+1雙舞作(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8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當代的「圖像轉向」,致視覺經驗成為了主體形構、認同,與記憶的主要形式;伯格(John Berger)所謂的「每個影像都具現了一種觀看的方式」,竟已成為了我們在影像面前,不禁低迴沉思著各自生命在廣袤的世界之間所位居的位置,串連的回憶,之鏡像之自我;無獨有偶地,也成為了這同場兩位編舞家,世紀當代舞團的姚淑芬,藉由影像轉換觀視點(point of view)至天穹的《蒼穹下》,和MeimageDance的何曉玫,以光影變形人身及其間關係的《親愛的》。

是溫德斯(Wim Wenders)置於柏林蒼穹下低眉垂翅的主角、抑或是班雅明從克利畫作中窺見的被風暴襲捲的新天使,《慾望之翼》(1987)中俯拍或仰視之鏡頭,構成了《蒼穹下》最主要的空間視覺。開場所有舞者圍聚在舞台後方角落,隱隱動作,交替離開,並逐一沿台上斜角向前流動,發展著各自的動作,蜷縮著身又舒展如飛翔;在個人和群體的往返關係之間,復沿著相反的斜線、終至散開。段落間,舞者們將手持的屏幕排列置於台上,微光中閃現著城市模糊的影像。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電影般的馬戲團場景,小孩滾動著大球,被高高地抬起,帶著翅膀的佝僂男子一如天使、一如說故事的人,台前一對男女舞者的雙人抬舉,如同另一對舞者跳躍於鐵梯之間,呼拉圈轉動,一片紅的顏色。

姚淑芬以佝僂的男子和小孩,作為《慾望之翼》般的天使角色觀看著群人。並在影像工作者張浩然設計的俯視或鳥瞰的鏡頭下,呈現另一種觀看的位置。其中包括一段影像互動的段落,背幕投映著建築壁面,同時疊影著躺在舞台上舞者的動作,並藉由半透明的屏幕前後舞者的互動,拉出台上空間的縱深,構成了一幅穿梭於建築穹空中的影像,溶於最後的雲影。以《蒼穹下》為視點,加上孩子和天使的角色,帶有一點影像風格的魔幻寫實,呈現人的故事,叩問死亡,給出生之想望。在觀視點的轉換上,令我聯想起林麗珍無垢舞蹈劇場以儀式劇場、以鷹為目光凝視的《觀》(2009);在影像上,則令我想起2008年台北藝術節,智利「電影戲劇團」(Compania Teatro Cinema)以「電影式劇場」的形式改編巴瑞科(Alessandro Baricco)小說的《黑暗裡有光》。《蒼穹下》的難題是,姚淑芬受限於意念起點的天使意象,致使視線趨於單一,角色(小孩、佝僂者)、影像視角(鳥瞰鏡頭)、到身體動作(人、飛翔、死亡)少了得以進一步在俯視╱仰望關係間的辯證。

《親愛的》呈現著的是截然不同的視覺回憶。存於「書冊」之間的光與影,帶有某種文學式的存在性主題。開場時台上吊起的巨大紙張令人想起《紙境》,一個舞者走進其中獨舞,忽然一排舞者們自台前起身,步上舞台。《親愛的》充滿著凝斂簡約的動線調度,身著長風衣隊伍般齊步反覆橫越舞台的人群,落單的舞者褪去風衣,露出裡頭各異的身形、服裝、膚色,展開個人性的獨舞,而後回到隊伍之中。巨型紙張改變、限縮、聚焦著台上空間;有時又成為斜坡上投下的巨大手影,何曉玫藉由與剪紙藝術家吳耿禎的舞台設計合作,藉由光源和身體在紙張之間的空間安排,創造了屏幕或投影的變形光影,充滿關係性的象徵。

有意思的是,藉以呈現「書冊意象營造的故事空間」的舞台元素其實並未複雜,紙張佈置所改變的可見╱不可見空間、人和剪影的互動、在風衣穿脫間呈現的個體性與群體性、造型的顏色、象徵性的對峙,如反覆跳躍至戀人身上的舞者復被甩落、沿地拖行、旋身,其重複性、關係的親密抑或暴力一如碧娜‧鮑許的經典場景,在何曉玫的調度下,《親愛的》呈現出舞台上豐富的視覺性。尤其是尾段藉由風衣的遮掩,令一個舞者置身在另一個低身倒行的舞者身上,從正面來看,成為了一個上身正面、下半身背面,怪異的、如夢魘般變形的身體,一如「親愛的」關係。最後結束於開場時反覆橫越台上、以風衣遮去個性身形的象徵群體。

姚淑芬和何曉玫受訪時,不約而同提及新作中處理著「人的故事」。除此之外,影像記憶的無意識,或許更是聯繫著《蒼穹下》、《親愛的》,或其他當代舞作中,更隱密的交會之所在。然而卻也同時在媒介的選擇下,鏡頭影像或紙上的光影,創造了兩齣風格、內在,迥異的作品;或許會喜歡哪一支舞,便關係著觀者在作品面前低迴沉思之際,各自浮現的影像鄉愁與追憶。

《蒼穹下、親愛的》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MeimageDance
時間|2013/12/2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談作者論之所以重要,則來自於當前無論是舞蹈與劇場形式間的整合、影像與燈光媒材相對於舞台設計思維的調配、文本與選角的詮釋與張力,它得以讓觀眾更清晰地理解到創作者群的能力所在,並給予評價。(吳牧青)
1月
08
2014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