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革命的預演,或終將是失敗的重演?《請問,有沒有便當?》
4月
09
2021
請問,有沒有便當?(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6次瀏覽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請問,有沒有便當?》,是由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主辦,並由劇場工作者,包括張瘠米、李晉杰、黃馨儀、何岡娗設計及操作關於「劇場工作者的勞權議題」之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在藝術產業裡,尤其是表演藝術圈,常處於被生活窘迫、自我剝削的狀態,甘願在薪資低廉、無合約規範、工作分配不均等拮据困頓的窘況下,還抱著以藝術當作實踐理想的工具,內心不斷的自我叩問:「為什麼還要繼續在劇場工作?」像劇中李晉杰發表的美好宣言,他想要做一齣令身邊的人刮目相看之作;何岡娗則是想當一名演員和觀眾進行深度的交流;而張瘠米也誇誇其談似的,想以劇場來改變階級與社會,卻遭到其他演員的嘲笑。既是自我嘲諷,頓時又出現了我們都不想面對的事實,在談「夢想」前,首先該談談此職業的實際狀況吧!

在黃馨儀擔任的丑客(Joker,也被譯作論壇的「引領者」)替觀眾報告了殘酷的事實:「百分之四十八的藝術工作者一個月薪資低於三萬,而這裡頭又有百分之七十八是劇場工作者。」【1】許多藝術工作者投入的工時高於台灣勞工的平均值,薪水卻低廉許多。難道這是藝術圈無可奈何的常態或病態,必然要迫使相關從業人員全然接受,還是它其實有被改變的契機?我們看到職業工會的企圖,其欲以論壇劇場的形式展開「改造」的可能性,觀眾在場域的邂逅之中,建立批判意識,並從各自生命經驗與觀點來往的承接及碰撞,反覆地尋求解決之道。然而,《請問,有沒有便當?》替我們上了一門「公民教育課」之餘,我們真的能夠透過這樣的「預演」,應用於社會的體制?尤其在這樣如此依賴人脈,又不能得罪「前輩」的圈子裡;每一次的生產背後,關係不平等的壓力與「共體時艱」的情緒勒索無所不在。

回溯巴西導演波瓦(Augusto Boal)發展的「論壇劇場」慣有形式,簡而言之,如同鍾喬所言是「以論壇作為對話機制的劇場」。【2】對話機制的建構,除了由丑客協領觀眾相互進行討論之餘,觀眾亦能在特定狀態下取代演員,發揮主觀的能動性而改變劇情,替受壓迫者行動與發聲,扭轉難以撼動的現況與兩難。團隊首先貼心地在正式展開討論之前,替觀眾安排了一齣在公車上的性騷擾情境劇,作為正戲之前的示範。觀眾對於這樣的情境而在一定程度了解下,便能夠取代受害者進而向壓迫者勇敢地抵制角色的不悅感。

進入正題,此戲編排了三幕劇,展現結構性壓迫的層層剝削問題。分別是資深導演高亞倪(張瘠米飾演)對年輕劇場人李康(李晉杰飾演)的軟性勸誘;李康不顧「非科班」女演員黃曉悅(何岡娗飾演),平常還要兼顧正職之難處,增加工作量和排練時段;最後卻是在疫情不可抗力情況下,慘澹的票房迫使高亞倪宣布停演,三人損失慘重,李康代墊的道具採購金拿不回來,就連劇場週的便當都要自己出錢,一切努力化為泡影。當然,這樣的例子看似極端,但當丑客向觀眾問到故事裡的寫實程度,一些在藝術工作的觀眾們是能夠感同身受,彼此同聲相應。

具體的搬演,將種種職業問題赤裸地呈現在眼前。爾後,論壇活動進入到觀眾分組討論的環節,在此場演出三十多名觀眾中分成六組,齊力捉出不合理的癥結點來論辯,提出多點解決方案,為台上的演員分擔著角色煩惱處。筆者聽到各組的認知分享,皆是將高亞倪視為絕對的壓迫者,其以承攬或者短期合作關係躲避制式合約的規範,以及抽剝勞動基本權益,過分的要求年輕的工作者身兼多職。再者,演出製作習慣性依賴國家補助案的資源挹注,又被動地等待票房利潤;當停演後,所出現的嚴重資金缺口,讓其餘合作夥伴拿不到半毛錢。在觀眾的取代角色後,我們能夠在這樣的「安全場域」裡,打造有利於弱勢發言的基本條件,解放現實生活被遏制的情緒;在堅持雙方是處於平等地位的協商、對話原則下,自由地實現個人潛能改善被異化的主體,破除舊思維的禁錮,演員(觀眾們飾演)不和諧運動保持了一種革命的姿態。

總的而言,筆者同意「藝術的工作必須使人覺醒」前,自我勞權意識的反省示意要的。常常我們想盡辦法地對他者的窘境有著深刻關懷,抱有保衛弱者的決心,卻忘了體制加諸於身上的不正義。團隊誠心地為他們自身和觀眾們騰出了發言位置,在劇場內進行了被壓迫者政治行動。其實我們都知道平時在崗位上的緘默總是因為強大的權力的勒索,去相信、依賴壓迫世界的美好神話,被迫抑制個人被賦權的開發的可能性。

然而,在享受了一段發洩過程,走出表演場域,我們真的敢說嗎?


註釋

1、2019年,由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發起,偕同12個藝文團體體完成了〈「台灣藝術工作者勞動情況調查」協力團體報告書〉。從1,525份問卷調查統計數據中整理出藝術從業人員的勞動環境、生活狀態及就業狀況,為往後的藝術工作者的生存權及工作權研議出更好的辦法。

2、引自鍾喬:〈戲劇劇場作為一種論壇──思與作的辯證《尋找露西亞》〉,表演藝術評論台。

《請問,有沒有便當?》

演出|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時間|2021/03/27 15:00
地點|臺北國際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藉著《便當》論壇劇場中的討論與行動,除了開啟諸多思考,也讓許多非藝文相關產業的群眾了解這個產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期待能藉著《便當》的持續演出,撐開生態的洞隙,讓更多人看見藝文產業的困境,看見了才有機會改善,也才有機會讓更多人的夢想可以當飯吃。(戴宇恆)
4月
12
2021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