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革命的預演,或終將是失敗的重演?《請問,有沒有便當?》
4月
09
2021
請問,有沒有便當?(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1次瀏覽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請問,有沒有便當?》,是由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主辦,並由劇場工作者,包括張瘠米、李晉杰、黃馨儀、何岡娗設計及操作關於「劇場工作者的勞權議題」之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在藝術產業裡,尤其是表演藝術圈,常處於被生活窘迫、自我剝削的狀態,甘願在薪資低廉、無合約規範、工作分配不均等拮据困頓的窘況下,還抱著以藝術當作實踐理想的工具,內心不斷的自我叩問:「為什麼還要繼續在劇場工作?」像劇中李晉杰發表的美好宣言,他想要做一齣令身邊的人刮目相看之作;何岡娗則是想當一名演員和觀眾進行深度的交流;而張瘠米也誇誇其談似的,想以劇場來改變階級與社會,卻遭到其他演員的嘲笑。既是自我嘲諷,頓時又出現了我們都不想面對的事實,在談「夢想」前,首先該談談此職業的實際狀況吧!

在黃馨儀擔任的丑客(Joker,也被譯作論壇的「引領者」)替觀眾報告了殘酷的事實:「百分之四十八的藝術工作者一個月薪資低於三萬,而這裡頭又有百分之七十八是劇場工作者。」【1】許多藝術工作者投入的工時高於台灣勞工的平均值,薪水卻低廉許多。難道這是藝術圈無可奈何的常態或病態,必然要迫使相關從業人員全然接受,還是它其實有被改變的契機?我們看到職業工會的企圖,其欲以論壇劇場的形式展開「改造」的可能性,觀眾在場域的邂逅之中,建立批判意識,並從各自生命經驗與觀點來往的承接及碰撞,反覆地尋求解決之道。然而,《請問,有沒有便當?》替我們上了一門「公民教育課」之餘,我們真的能夠透過這樣的「預演」,應用於社會的體制?尤其在這樣如此依賴人脈,又不能得罪「前輩」的圈子裡;每一次的生產背後,關係不平等的壓力與「共體時艱」的情緒勒索無所不在。

回溯巴西導演波瓦(Augusto Boal)發展的「論壇劇場」慣有形式,簡而言之,如同鍾喬所言是「以論壇作為對話機制的劇場」。【2】對話機制的建構,除了由丑客協領觀眾相互進行討論之餘,觀眾亦能在特定狀態下取代演員,發揮主觀的能動性而改變劇情,替受壓迫者行動與發聲,扭轉難以撼動的現況與兩難。團隊首先貼心地在正式展開討論之前,替觀眾安排了一齣在公車上的性騷擾情境劇,作為正戲之前的示範。觀眾對於這樣的情境而在一定程度了解下,便能夠取代受害者進而向壓迫者勇敢地抵制角色的不悅感。

進入正題,此戲編排了三幕劇,展現結構性壓迫的層層剝削問題。分別是資深導演高亞倪(張瘠米飾演)對年輕劇場人李康(李晉杰飾演)的軟性勸誘;李康不顧「非科班」女演員黃曉悅(何岡娗飾演),平常還要兼顧正職之難處,增加工作量和排練時段;最後卻是在疫情不可抗力情況下,慘澹的票房迫使高亞倪宣布停演,三人損失慘重,李康代墊的道具採購金拿不回來,就連劇場週的便當都要自己出錢,一切努力化為泡影。當然,這樣的例子看似極端,但當丑客向觀眾問到故事裡的寫實程度,一些在藝術工作的觀眾們是能夠感同身受,彼此同聲相應。

具體的搬演,將種種職業問題赤裸地呈現在眼前。爾後,論壇活動進入到觀眾分組討論的環節,在此場演出三十多名觀眾中分成六組,齊力捉出不合理的癥結點來論辯,提出多點解決方案,為台上的演員分擔著角色煩惱處。筆者聽到各組的認知分享,皆是將高亞倪視為絕對的壓迫者,其以承攬或者短期合作關係躲避制式合約的規範,以及抽剝勞動基本權益,過分的要求年輕的工作者身兼多職。再者,演出製作習慣性依賴國家補助案的資源挹注,又被動地等待票房利潤;當停演後,所出現的嚴重資金缺口,讓其餘合作夥伴拿不到半毛錢。在觀眾的取代角色後,我們能夠在這樣的「安全場域」裡,打造有利於弱勢發言的基本條件,解放現實生活被遏制的情緒;在堅持雙方是處於平等地位的協商、對話原則下,自由地實現個人潛能改善被異化的主體,破除舊思維的禁錮,演員(觀眾們飾演)不和諧運動保持了一種革命的姿態。

總的而言,筆者同意「藝術的工作必須使人覺醒」前,自我勞權意識的反省示意要的。常常我們想盡辦法地對他者的窘境有著深刻關懷,抱有保衛弱者的決心,卻忘了體制加諸於身上的不正義。團隊誠心地為他們自身和觀眾們騰出了發言位置,在劇場內進行了被壓迫者政治行動。其實我們都知道平時在崗位上的緘默總是因為強大的權力的勒索,去相信、依賴壓迫世界的美好神話,被迫抑制個人被賦權的開發的可能性。

然而,在享受了一段發洩過程,走出表演場域,我們真的敢說嗎?


註釋

1、2019年,由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發起,偕同12個藝文團體體完成了〈「台灣藝術工作者勞動情況調查」協力團體報告書〉。從1,525份問卷調查統計數據中整理出藝術從業人員的勞動環境、生活狀態及就業狀況,為往後的藝術工作者的生存權及工作權研議出更好的辦法。

2、引自鍾喬:〈戲劇劇場作為一種論壇──思與作的辯證《尋找露西亞》〉,表演藝術評論台。

《請問,有沒有便當?》

演出|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時間|2021/03/27 15:00
地點|臺北國際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藉著《便當》論壇劇場中的討論與行動,除了開啟諸多思考,也讓許多非藝文相關產業的群眾了解這個產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期待能藉著《便當》的持續演出,撐開生態的洞隙,讓更多人看見藝文產業的困境,看見了才有機會改善,也才有機會讓更多人的夢想可以當飯吃。(戴宇恆)
4月
12
2021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