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的思念——《浪潮花》​-天際線下 ‧ 安平情事
11月
24
2022
靈龍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0次瀏覽

靈龍舞蹈團以台南在地傳唱多年的《安平追想曲》為主題發想,以故事中「安平金小姐」為主角,結合天文學家林錫田以一年時間所拍攝的太陽「8」字日行跡,試圖以現代舞重新敘說這一段母女兩代的異國戀曲。並且由於故事中的金小姐為金髮混血兒,舞團為了符合故事的角色人物形象,特地邀請曾參與許芳宜《我心我行》舞蹈電影的外籍舞者 Chelsea M Davis 橋希雅小姐飾演金小姐一角。


從舞劇般的情感再現,到抽象肢體的情感意象

整部作品主要分為四幕,上半場以女兒金小姐為主,下半場以母親珍珠為主。第一幕:序-安平、天際、海洋與女子、第二幕:薔薇、第三幕:珍珠、第四幕:浪潮花。

作品的上半場以情緒飽滿,且帶著戲劇性的肢體表現手法,加上佈景道具,彷彿舞劇般將此傳說故事如實地演繹出來。以復古風的碎花洋裝為女舞者造型,搭配復古的枱燈、木桌、沙發營造故事情境。當八字型日軌跡投影在地,搭配帶有海潮聲的音樂,金小姐孤身一人走在其中,孤寂且充滿思念的舞姿,就彷彿是百年前傳說中的人物。

下半場則選擇以較為抽象性的肢體為主要的表現手法,讓人比較好奇的是,如此選擇,當中的創作邏輯為何,似乎有些模糊的。第四幕以浪潮做為主要意象,運用投影與人物間的來來往往,營造不斷地流動、往復的景像,亦呼應第一幕裡安平、海洋的主題。


靈龍舞蹈團提供/攝影林修平


靈龍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以太陽的8字型日行軌跡結合在地的傳說故事,其實是有創意的。8字型日軌跡在此已不只僅僅是天文景觀的意象,那沒有開始亦沒有結尾的路徑圖像,似乎也象徵著金小姐母女兩代人,在情感這一條路上輪迴重覆的相似命運與相同的軌跡。然而,8字型日軌跡的出現,只在上半場第二幕時以投影的方式,將之投影在地面上,成為橋希雅的舞蹈步伐路徑,此意象重現較少,是較為可惜的地方。這當中,編創者似乎沒有更進一步地去發揮和探究這個特殊軌跡更多可能的使用契機。畢竟,這是此製作最特別的想法,亦是宣傳著力最多的地方。


過往與當下,思念的共想

《安平追想曲》歌詞中所描繪的安平,是個商港船運繁盛、外國傳教士出入頻仍的黃金年代,異國戀曲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氛圍下已不容易,何況是未婚生子與混血兒成長歷程所需面對的壓力?只是,在現今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裡,當社會風氣已開的情境,除了重看與重述這個動人的安平情事之外,或許也想思索與探問身處當代的觀眾,在這個時間點我們為什麼要重看這個故事?


靈龍舞蹈團提供/攝影趙傳安

其實,故事裡面對著大海,看著浪潮日復一日地拍打,思念/期盼著遠方的愛人的心境,對於已經歷將近三年疫情時代的觀眾,是會有著強烈的心情感受的。疫情之下,人身行動的自由遭受封鎖,國境封閉阻絕來往,國際間各項交流中斷,旅外遊子無法回家與家人見面,異國戀人被迫分隔兩地等等,這當中,思念與盼望是人心共同所想、所願,也是穿透世代、跨越不同種族的情感。可惜,在此作品中並無看到對此的連結與探問。

《浪潮花》

演出|靈龍舞蹈團
時間|2022/10/16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