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光影戲與舞蹈的一場蒙太奇《今日・事件》
6月
01
2016
今日・事件(劉人豪 攝,稻草人現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1次瀏覽
戴君安(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南市的今日戲院是個令眾多老臺南人和半個臺南人如我,充滿回憶的處所。在臺南市稱得上繁華的中正路上,一個集中商場的二樓,無懼豪華電影院不斷冒出的競爭,今日戲院仍數十年如一日的默默經營。無論在全美戲院或今日戲院,我和諸多臺南人,都曾享受過花120元買一票看兩片的優惠(票價直到近年才微調為130元)。在前廳入口處的販賣部,仍以多年不變的樣貌營業,供早到客人休息的藤椅也依然如舊。今日戲院寬敞的放映廳和座椅,相較於當今常見的、隔成數個小廳的電影院,在氣度和質感上,遠遠凌駕其上。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今日‧事件》,隸屬2016臺南藝術節的節目之一,選擇在電影院裡上演,以懸疑劇的型態出手,確實是今日、稻草人的一大事件。

開演前,螢幕上播放的影像有如電影院的預告片,右下角出現的「即將上映 金小姐」字幕,正是老戲院才有的手寫板字樣。影像中則是稻草人現代舞蹈團其他作品的剪輯,這樣的鋪陳,乍看之下,渾然不覺懸疑之處,倒是在暖場的意圖下,讓習慣看電影或習慣純粹看舞蹈的觀眾之間,達到平衡引導的效果。從打扮成阿桑的李侑儀走出來向觀眾說明場內須知開始,她的角色在整場演出中,雖然看似不起眼,卻也是個穿針引線的重要人物。只可惜,她的舞者身分無法適度發揮;而從演員的角度看她,則頗有尚待深入之感。

正式開演後,影片中的景象呈現的是今日戲院的私密處,彷彿走入一段所謂inside out的歷程,大大翻轉電影觀眾對戲院的印象。這段後台奇異之旅,也成了台上、台下、台前、台後交互鏈結的關鍵;而在影像中出現的鐵皮屋頂、側推式鐵門、位於戶外的廁所,正是老台南的面貌,曾經風光一時,如今卻像風中殘燭,亮度微弱,有著英雄遲暮的落寞和無奈。此情此景,對照在熊熊火焰般的光影中,時而抖動時而蜷曲的舞者,透出雄壯的悲鳴,雖烈焰沖天卻將化為灰燼。

一反在電影院觀戲的經驗,觀眾也即興式的被加入演出行列,諸如從觀眾席背後進場的黑衣舞者們,侵入式的跨越觀眾的座椅,與觀眾的自然身體碰觸,構築難以預知的畫面;又如一身白衣、矇眼的李佩珊,在李侑儀的指引下,讓觀眾依序牽著李佩珊的手,使她安全的凌空踩踏前進。同樣在李侑儀的引導下,觀眾也為舞者們轉換放在觀眾席座椅上的台座。可惜的是,這些畫面都是點到為止,不知是因為觀眾太羞澀,還是引導的方式需要調整,每次的舞者與觀眾互動,都顯得有些僵硬,未能發展更深層的交互作用。

影片的拍攝、剪輯與播放,應是整場演出中,製造懸疑氣氛的主要推手,也有緩和緊張情緒的功能。尤其在末段,舞者手持迷你攝影鏡頭對著觀眾席拍攝,再將影像傳送至大銀幕時,令觀眾席起了一陣驚喜的騷動。另外,和影片功能等同的應是光效,包括強力投射的綠色光束、灰冷空虛的極度藍光及低量定點照射的昏黃光圈,都是強化感官知覺的靈魂。但是,在影片和光效的雙重放送下,難免分散對舞蹈的關注,視覺的焦點在忙碌轉換時,常錯過部分片段,也會有訊息過多而無法吸收消化之感。

舞蹈的部分,無論是火焰般的紅衣女子、神秘的黑衣人或孤寂的白衣女,顯然都在嘗試擺脫固舊的肢體語彙。動靜之間,似舞非舞,說戲也非戲。但可確定的是,她們正試圖開啟一扇新扉,雖然可能還須臨門一步,卻可見如已跋涉萬里般的塵顏霜貌,逐漸開展成熟的獨特風格。就連近年加入的新進舞者何佳禹和林佳璇,也逐漸展露融入稻草人風格的表現。就此順帶一提,雖然舞者的流動率難免讓舞團忙亂,但也是塑造新血的契機,對於舞團而言,新人換舊人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整體上看來,《今日‧事件》稱不上是驚世鉅作,卻可謂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另一佳作;雖然聲稱懸疑,其實內蘊溫暖情懷;也可說是一場舞蹈與聲、光、戲、影相互牽制的糾纏下,拼貼出的舞蹈蒙太奇。或許,這是一場讓老觀眾與老戲院續緣,讓諸多不曾走進老戲院的年輕觀眾認識老台南的舞蹈演出;或是,從舞蹈與影像的交疊中,讓年輕人進入老年人的視界(世界),預先看看多年後的自己,可能看到的世界。

總之,身為半個台南人,雖說各行各業的起落興衰不斷輪替,仍然衷心期盼「今日」不會成為往日,也期待再見「今日」與羅文瑾及稻草人的下一個「事件」。

《今日・事件》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6/05/27 19:30
地點|台南市今日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