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劇場與過於侷限的寫實情境《勥姆仔欲起行》
3月
15
2023
勥姆仔欲起行(夾腳拖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8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戲還沒開演,就看見了劇團因現實因素,在《勥姆仔欲起行》這個作品之後,預計將無限期休團的消息,【1】內心不免覺得萬分惋惜。過去曾看過夾腳拖劇團幾個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劇團不只是劇團,還兼推廣母語、親子教育、關注人權議題,以劇場創作身體力行在乎的事情。更難能可貴的是,劇團並未因此犧牲美學(想想許多議題先行的作品),以及劇場在這之中的角色與意義;而他們推出的親子劇場作品,連我這個成人觀眾都覺得我是目標族群。

此次夾腳拖劇團新作《勥姆仔欲起行》(但願不是終曲),2022年首演於臺中歌劇院,有著和過往很不一樣的企圖心。相較先前改編作品多以繪本故事為本,這回則將目光轉向台文文學──而且還是近年浮上檯面、越來越受關注的女性台文書寫(有別於所謂台語/台文與福佬沙文主義的連結)。改編自清文同名短篇小說,承襲原作生動又雅緻的語言,透過甫離世的婆婆魂魄,回望生前與五名媳婦的生活場景,帶出了農村女性串起的網絡與生命經驗,以及性別角色所面對的城鄉差距與時代變遷。

一小時長的演出,的確讓我不時思索這齣以親子劇場行銷定位的作品,是否真能與兒童觀眾產生有效連結?畢竟農村經驗距離(走進劇場的)都會小孩似乎有點遙遠(或者這是我自己的刻板想法),更別提勥跤老阿婆與媳婦張羅家庭大小事的鬥法,即便是我輩女子,往往也只是「曾經風聞有你」。姑且不論《勥姆仔欲起行》究竟要如何「親子劇場」,就讓我從成年女子角度,探討此劇改編文學作品的新徑與侷限。

故事從勥姆仔往生、鬼差同意讓她多逗留幾天,好能親眼見證自己生前說嘴的盛大喪禮開始。以戲偶與真人演員交替呈現肉身與靈魂,已是戲偶常見手法。然而半身偶(主要由陳佳豪操偶)得以帶入更多老者身體姿態,另外又與周羿擔任的真人演員相互呼應,的確成功塑造了時而沉浸、時而抽離的回憶場景。以布幕隔開生死兩界,並運用光影投影呈現子孫對後事的種種盤算,是另一巧妙設定,彷彿一生追尋都成虛幻,空有影卻無實體般最遙遠的距離。


勥姆仔欲起行(夾腳拖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至於幾位媳婦的戲偶選擇,也都別有用意,如開口型手套偶的大嘴巴,用來強調大媳、二媳三姑六婆的個性,或如劇組自述提到:喪夫的三媳用紙偶突顯其身世單薄;四媳與婆婆同住,以懸絲偶暗示其受制於人;五媳是嬌生慣養的台北女生,因而化身為精緻洋娃娃。【2】而在豐富形式中亮眼點綴的,是由演員錢君銜表現的口技/擬音段落,無論鬼差登場,抑或是勥姆仔按著電視遙控器切換的各類節目,都為平鋪直敘的農村家庭生活增貼些許色彩。

然而,相較於繪本故事或許保留更多空間,供劇場語彙發揮(如夾腳拖劇團所擅長的那般),文字扎實的文學作品有時也會成為甜蜜但沉重的負擔。《勥姆仔欲起行》精準而貼切的語言掌握,是作品一大優勢,劇中也聽不見許多台語作品硬自華語翻譯的頓挫感。不過,厚實的角色、情節與事件,濃縮在短短一小時的演出中,與不斷變換的劇場形式彼此追趕,不免讓人有時覺得趕著交代事件,而稍顯干擾,甚至迷失在形式之間,少了一點情緒的醞釀、鋪陳與堆疊。在雙重壓縮下,所謂的女性角色還沒來得及好好建立認同與理解,就被化約成刻板形象(那些日常生活令人不耐的嬌貴公主、三姑六婆與充滿控制慾的女性長輩),以巧妙多變的形式豐富表象,卻不見得能真正深入生命內在。

話說回來,女性文學以女性經驗、女性角色為主,本是無可厚非,《勥姆仔欲起行》劇中所描繪的家庭生活情境,卻讓人忍不住想問:勥姆仔的兒子到底都去哪了?讓她要把這些責任與期待,全然放在媳婦身上。這就回過頭來指向另一核心問題,文學抑或劇場,有沒有能力提供寫實女性處境之外的其他選擇?抑或是在過程中反而加深刻板?清文的原作,或許因其寫出了男性視野、男性關注之外的題材與語言,因而成為台語文學一條性別突破的路線。但剝除文字魅力的故事本身,故事情節已是當代女性難以認同、遑論建立情感連結的狀態。

我們當然可以用城鄉差距,抑或這類女性、這樣的家庭確實存在來理解,但創作畢竟並非紀錄,在生動描繪其「真實存在」之後呢?綜觀劇中角色,激起的盡是怨懟、輕蔑,那些充滿「她者」形象的人物(不管薩伊德怎麼定義,反正不會是我們,而是那些讓我們生活不好過的女性們)。我們的確不能否認這些人、這些事的存在,但如何轉化寫實,以賦予更多層次的辯證與更千迴百轉的理解,應該要是創作能夠企及之事,而非停留在照實搬演,未能直指究竟是什麼讓女性活成了這般樣態,僅能讓勥姆仔在起行時哀怨釋懷,而這套壓制女性的價值觀依然流傳。

從當代眼光來看,自然會對劇中情節與角色多有困惑。或許是我多心,但也隱約感覺《勥姆仔欲起行》在劇場轉譯的過程中,試圖以豐富形式來取代那些無法同理共感之處,藉由活靈活現的操偶,讓那些真實生活令人敬而遠之的角色,變得可親可愛許多,似乎因為成了人偶,而少了點殺傷力。只不過,畫面與聲音越突破想像空間,反越叫人困惑:在女性心聲充滿苦毒的埋怨之後,然後呢?再魔幻的劇場效果,反倒在寫實情境的緊箍咒下,自廢武功。而我在暗自感嘆之後,依然再次期待夾腳拖劇團能越戰越勇,在這條難走(甚至沒人走過)的路上堅持往前走。

註釋

1、夾腳拖劇團在Facebook粉絲專頁的暫別公告

2、參考《民視台灣學堂》2021年5月18日節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8oN33xgvAs),與夾腳拖劇團社群網站(https://www.instagram.com/p/CcX_fslPEml/)。

《勥姆仔欲起行》

演出|夾腳拖劇團
時間|2023/03/0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總結來說,相比其他討論女性、性別結構間的壓迫等主題的作品,單講婆媳關係的《勥》顯得不夠全面與宏觀。但是若連如此細微(或被認為傳統、習以為常)、私領域的問題都不願正視,再多深刻的議題,都是空談,遑論打破現狀、落實改革云云。正因為《勥》單純只說一件事,並且說得很好——文本與敘事方式動人、演員及操偶精湛的表現、編排上巧用人偶的搭配、善用舞台及物件並且用它們「說話」等,使演出得以鉤出更深刻的思考。
3月
15
2023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