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突破框架《叩!叩!死神》
7月
07
2016
叩!叩!死神(野孩子肢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2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兒童劇談論死亡的生命議題,經過這幾年若干兒童劇團的嘗試後,其實也不算新穎的事了。然而,像野孩子肢體劇場這般「明目張膽」的高舉「死神」為名,倒還是台灣兒童劇場首見的大膽。

《叩!叩!死神》劇名中引用的標點符號是驚嘆號,這一枚枚驚嘆號好像宣告了一種勇氣,發自丹田肺腑的強悍用力,標示著這齣戲不可小覷。戲中的確尚有諸多大膽突破的手法可說,以默劇肢體演出,不用刻意使用溫情不感傷的敘事言語來包裝沉重的議題,沉默之中,更讓演員的身體在舞台上負載另一種語言意義,在呼吸動靜收放間,身體說話了,他們說了一個少年夢見逝去的父母親被死神帶走又回返人間,少年與逝去的母親重溫吃飯的景象、幫助母親縫補衣物的時光,還有與父親同穿一衣滑稽共舞的愉悅(這個幻想的父親同時又像另一個死神)…。

從日常場景裡回味感情的餘溫,就說母親縫補衣物那場戲,只見母親穿個針,來來回回試了多次不成,動作被放大了,有點誇張好笑,但笑中卻又帶著淚,乃因母親的老去,就在這樣的動作演示下不言而喻。我們看不見針,也看不見線,但心就是這麼奇妙地被縫綴串聯起來,接受到孺子思親的惻怛之情,也接受到母親密密交織的愛。因為默劇身體運作的意向性,總是能夠將身體知覺和外在存有的交會,創造出一種協調的韻律,沒有絕對的抽象,也不是完全的具象,就是恰如其分剛剛好,更因為無聲反而顯得動人。

這世界太喧嘩吵雜了,我們都漸漸失去好好地看、靜靜地聽的細微感覺經驗;同樣的,我們大部分的兒童劇也都太熱鬧聒噪了,創作者似乎都忘了讓孩子去安靜的品賞美,甚至引發哲學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兒童劇的語言結構,久而久之遂被框架在只追求故事簡單、歡愉,充滿綜藝遊戲趣味的狀態便自滿了。

然而,創作是自由的,任何創作都不應該有框架。《叩!叩!死神》令人嘉許的就是打破了框架,才能展現兒童劇的新高度新視野。這齣戲中,佈滿許多明喻暗喻的意象,少年一開始在前舞台的釣魚動作,減去所有的道具,沒有魚、沒有釣竿,空無的體現,實已暗喻著親人不存在的空無,一股淡淡的孤單寂寞感已悄然滲出。如同約翰‧伯寧罕( John Burningham )的繪本《外公》,最後的畫面就是一張空蕩無人坐的椅子,藉此象徵外公已經離世,那種空使人悽惶悱惻更見深遠綿長,空氣裡彷彿還有味道,幽幽纏繞。

所以少年那個看似閒閒無事的垂釣時光,也是在垂釣思念。然後,劇情也真讓他將思念的親人垂釣回來了。舞台上此時出現了一座不規則四方形的物體,立體但六面均鏤空,鏤空的設計概念是巧妙的,畢竟這樣可以沒有局限和阻礙的應用這個道具,賦予它多義性。當它就像從陰界到人界的過渡入口,撐著紅傘的死神在煙霧中現身,如生命血色艷紅的傘,在一片黑的舞台上顯得格外醒目,死神的服裝造型沒有想像中的陰森可怕,那紅傘反倒有點像太陽,成了蓬勃生命元氣的象徵。

母親還魂回來了,那座四方體道具,改變方向傾倒後馬上變成家的象徵,母親在那個空間裡搬演生時的日常。少年挨近母親身邊,親暱與甜蜜,微笑與擁抱,一起做家事,每一個動作的構成,都傳遞了無限思念的情感。

那座四方體道具,亦可以是少年的心的象徵,雖然他也和死神有直接面對面的拉扯衝突,以此宣洩內心的恐懼、不滿,可是最後他還是要坦然面對現實,勇敢接受父母親已不在身邊的孤獨感,學習獨立自主,面對更漫長的未來人生。他的心牆於此一一拆卸打破,放下,空了,所以自由,所以沉定。單單一個物件道具,充滿符號的自由運作(freeplay of signs),把常人對兒童劇固著的思維疆界也延伸擴大了。

又如少年一場異想中,兩個死神變成四不像,有公雞頭,魚肚,紅蘿蔔腳,還有豬尾巴。這裡似也模擬了孩子對死神的幽默嘲諷,從變形中消解對死亡的恐懼不安。通過《叩!叩!死神》這齣戲,也是給大人一次很好的震撼教育。死亡從來不是不可以對孩子談的禁忌,而是看你用什麼方式如何委婉敘說。還有,對兒童劇的概念也可以藉此突破,兒童劇絕對不是,也不應該只有一種嘻嘻哈哈逗孩子開心的模樣而已,溫柔安靜有時更有力量。

《叩!叩!死神》

演出|野孩子肢體劇場
時間|2016/06/24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