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2013年的新製作《母親》,以莊雅雯的臺語文本與楊宗哲的當代書寫文本為題材,舞作在表象、意象、抽象與具象的交替轉換中鋪陳,也在檜木的沁心香氛與四方飄漫的木屑交雜中,激盪內蘊與外張情緒的對立情境。
不規則環狀設計的白色「舞池」,將池畔化為觀眾的座席,席中劃了幾處舞者的出入口。池內則鋪滿了檜木屑,搶在舞蹈演出前,先啟薰香般的感官洗禮。觀眾將鞋子放在池外,雙腳沉浸在池內的木屑中,隨著舞蹈的進行,舞者的撥灑更加煽動檜木的香氣,也使得木屑如細粉揚起般,散落在舞者及觀眾的身上。梁若珊的舞台設計,讓這場製作除了舞蹈與音樂的視覺與聽覺統合外,撲鼻的香氣讓觀眾添了嗅覺的刺激,浸在木屑中的雙腳與沾黏木屑的身體則體驗了輕而強的觸覺震撼。
當一盞昏黃小燈漸亮時,池內的白衣男舞者猶似躺在母體中的胎兒,等著由母親意象的黑衣女舞者喚起、帶著四處遊走、環繞。在一大段平鋪直敘的表述母子關係後,逐漸進入女舞者能量大肆迸發的肢體活動,並且強力揮灑木屑,池裡池外一片令人窒息的氛圍,不知是表意母親的內心宣洩,抑或是有苦難言的歇斯底里。接著引入的數個段落,也都在呈現母子之間的發展變化,直到最後以彷若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景象收場。
這齣舞作由顏鳳曦、楊乃璇和黃彥文不同風格的舞蹈設計串連而成,雖然有些突兀,也有些變化;缺了一致性,卻也因而不至過於平淡。動作設計上使用了不少可讀取的手勢,如:量身、縫衣等;舞者的關係也多以如母子或母女般擁抱、呵護,呈現母親帶小孩時的寫實意境,使得整齣舞作宛若一部可閱讀的文本,但是過多指示性的動作與畫面,交叉重疊於接觸即興發展出的肢體流轉間,徒增過度表述的遺憾。
資深的女舞者葉珮怡、洪貴香及張菀真,向來善於詮釋顏鳳曦的舞作,這回對於另外兩種編舞架構的介入,顯然適應良好。年輕女舞者劉孟婷自入團以來,參與過2012的《關係》和2013的《母親》,兩年來明顯看出持續成長的表現,和新進的余子薇,都是值得觀察的新人。唯一的男舞者田任元,在沒有過多技巧訓練的背景下,成就了質樸大男孩的形象,獨舞的部分顯示他從街舞轉型現代舞者的可造潛力。田任元和劉孟婷的雙人舞,則在浪漫的表象中,圈點出現代男女糾結的互動形態。
回顧風團的演出歷程,從早期的霹靂外放逐漸轉入內化的情緒演繹,這應是創作者個人歷程轉變的寫照,也是對生命體悟的另一層表現。看來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已在自己的創演地圖上,從《關係》開始豎立了一個新的標竿,《母親》是延續這段新里程的路標。
《母親》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3/04/19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