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為敘事物件的《∀∅⊧∞》
10月
19
2022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99次瀏覽

飛人集社劇團自2010年開始主辦「超親密小戲節」,今年進入第九屆,宣稱是在台北活動的最後一次,同時使用不同的規劃模式,將原來的三區散步擴增為三類表演空間—日常生活空間、雲端線上、中性空間。

在尼莎颱風帶來的風雨中,筆者參與了今年唯一於城區進行移動式觀演的散步路線【1】,走訪了三處不同地點,其中《∀∅⊧∞》所在的空間類型迥異於其他兩個作品,運用巧妙,且將表演者的肢體作為重要敘事物件的手法,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

操作肢體以為物件裝置

在《∀∅⊧∞》,當觀眾被引導進入建於1940年的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2】,先經過原屬佛堂的空間,然後,較一般日式宅邸寬敞的緣側(廊道)即是可供席地而坐或站立的觀眾席。首先,大家的視線向著室內,通過垂放一半的紙窗之下的隔門看見茶室內占滿整個房間的巨大紙質裝置,趨近和服造型,白紙為底,拼貼報紙為主。

靜默中,漸漸紙面動起小小的波瀾,微微似有若無的女聲哼唱,然後慢慢的有手從紙的縫隙浮出,又或緩緩舉出一隻腳,自我雕塑成一個刻意彎曲的角度,供人凝視,又或局部的頭首露出,又或人體匿跡於整片的紙面下,潛伏也擾動著,揉捏擠搓出各種變化的紋理形狀,不斷傳來窸窸窣窣的聲浪翻捲。整場演出始終沒有使用言語,相當細膩的變化節奏,可說貫穿全作,創造了幽微美感,與現場環境的氛圍相得益彰。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於此,相較於以過往歷屆多次觀賞經驗而言,超親密小戲節長年致力於將表演置入於日常生活場域,開發當代偶戲的可能,諸如:麵包烘焙、手機、肉片串烤、盥洗用具、玩具、光影、投影等等,不勝枚舉。筆者認為,本次作品的前述表現手法,一方面,表演者的肢體部位被劃分先後地獨立使用,個別成為敘事展演的物件,將人作為操偶者或物件的界線予以撥弄,確為一次物件/偶形式的別緻創作;二方面,延伸至後半段的演出,具有舞者身體質感的獨角演員,從茶室、起居室、緣側一路移動,安靜、全神貫注的狀態,格外讓人感受到一種身體的存在感。

身體感與空間感的共感

也是在表演下半段,觀眾的視線隨著表演者的流動而移轉,然後調動為面對日式庭院。當下,場邊工作人員將朝向庭園的緣側玻璃拉門一一推開,立刻消除了室內和戶外的分隔,使得表演文本原有的空間感一瞬間向外展延開、放大,同時,淅瀝的雨聲清楚的提醒並促成觀眾對於室外環境的意識,一瞬間人與天地自然的互通聲息,成為何其動人的時刻!或許應該還有颱風不良天候所產生的影響,賦予了某種戲劇張力,看著走入雨中庭園的表演者,緩緩踏過水淹的泥石,步步跨向蓊鬱深處,末了,以一抹微笑收尾。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最後回到作品的命題,《∀∅⊧∞》,在觀演後才去查索這一串數學符號,勉強翻譯成:對於所有的空,蘊含了無限,是為真。筆者無意按圖索驥,因為跟著表演者用覆蓋於紙面下的不同身體部位在和室裡各個角落的翻尋,加上一個信封、一只紙鶴等無聲的交流,已經傳遞或激發諸多可能的感思;特別是觀演動線流轉於室內到戶外風雨飄搖,充分發揮且運用了現場日式建築空間的通透特質,提供了開闊的共感,堪稱一次成功的特定場域表演創作。

 

註解:


  1. 這個單元命名為「包區」,以晴光街區為活動範圍,包含3個實體演出節目,安排觀眾三種不同觀賞的順序;各節目之間分小隊帶領觀眾以漫步方式串聯。筆者參與的是「路線1」:《光景中途》->《∀∅⊧∞》->《發酵》。
  2. 據網路資料,紀念館「原為大同大學創辦人林尚志先生及首任校長林挺生博士一家的居所,林家後代陸續遷出後成了人煙罕至的廢墟,也因如此這裡的綠意更加蔥鬱盎然。97年由協志工業振興會林蔚山理事長捐贈給校方後,重新整修古蹟活化校園,2011年重新開放成了大同大學史蹟館」。ETtoday旅遊中心綜合報導(2019 年 03 月)。 〈事前申請才能進入!藏身大同大學秘密日式老宅邸、清幽庭院〉。ETtoday。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406782.htm

《∀∅⊧∞》

演出|薛美華、陳詣芩
時間|2022/10/16 15:00
地點|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