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為敘事物件的《∀∅⊧∞》
10月
19
2022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46次瀏覽

飛人集社劇團自2010年開始主辦「超親密小戲節」,今年進入第九屆,宣稱是在台北活動的最後一次,同時使用不同的規劃模式,將原來的三區散步擴增為三類表演空間—日常生活空間、雲端線上、中性空間。

在尼莎颱風帶來的風雨中,筆者參與了今年唯一於城區進行移動式觀演的散步路線【1】,走訪了三處不同地點,其中《∀∅⊧∞》所在的空間類型迥異於其他兩個作品,運用巧妙,且將表演者的肢體作為重要敘事物件的手法,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

操作肢體以為物件裝置

在《∀∅⊧∞》,當觀眾被引導進入建於1940年的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2】,先經過原屬佛堂的空間,然後,較一般日式宅邸寬敞的緣側(廊道)即是可供席地而坐或站立的觀眾席。首先,大家的視線向著室內,通過垂放一半的紙窗之下的隔門看見茶室內占滿整個房間的巨大紙質裝置,趨近和服造型,白紙為底,拼貼報紙為主。

靜默中,漸漸紙面動起小小的波瀾,微微似有若無的女聲哼唱,然後慢慢的有手從紙的縫隙浮出,又或緩緩舉出一隻腳,自我雕塑成一個刻意彎曲的角度,供人凝視,又或局部的頭首露出,又或人體匿跡於整片的紙面下,潛伏也擾動著,揉捏擠搓出各種變化的紋理形狀,不斷傳來窸窸窣窣的聲浪翻捲。整場演出始終沒有使用言語,相當細膩的變化節奏,可說貫穿全作,創造了幽微美感,與現場環境的氛圍相得益彰。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於此,相較於以過往歷屆多次觀賞經驗而言,超親密小戲節長年致力於將表演置入於日常生活場域,開發當代偶戲的可能,諸如:麵包烘焙、手機、肉片串烤、盥洗用具、玩具、光影、投影等等,不勝枚舉。筆者認為,本次作品的前述表現手法,一方面,表演者的肢體部位被劃分先後地獨立使用,個別成為敘事展演的物件,將人作為操偶者或物件的界線予以撥弄,確為一次物件/偶形式的別緻創作;二方面,延伸至後半段的演出,具有舞者身體質感的獨角演員,從茶室、起居室、緣側一路移動,安靜、全神貫注的狀態,格外讓人感受到一種身體的存在感。

身體感與空間感的共感

也是在表演下半段,觀眾的視線隨著表演者的流動而移轉,然後調動為面對日式庭院。當下,場邊工作人員將朝向庭園的緣側玻璃拉門一一推開,立刻消除了室內和戶外的分隔,使得表演文本原有的空間感一瞬間向外展延開、放大,同時,淅瀝的雨聲清楚的提醒並促成觀眾對於室外環境的意識,一瞬間人與天地自然的互通聲息,成為何其動人的時刻!或許應該還有颱風不良天候所產生的影響,賦予了某種戲劇張力,看著走入雨中庭園的表演者,緩緩踏過水淹的泥石,步步跨向蓊鬱深處,末了,以一抹微笑收尾。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最後回到作品的命題,《∀∅⊧∞》,在觀演後才去查索這一串數學符號,勉強翻譯成:對於所有的空,蘊含了無限,是為真。筆者無意按圖索驥,因為跟著表演者用覆蓋於紙面下的不同身體部位在和室裡各個角落的翻尋,加上一個信封、一只紙鶴等無聲的交流,已經傳遞或激發諸多可能的感思;特別是觀演動線流轉於室內到戶外風雨飄搖,充分發揮且運用了現場日式建築空間的通透特質,提供了開闊的共感,堪稱一次成功的特定場域表演創作。

 

註解:


  1. 這個單元命名為「包區」,以晴光街區為活動範圍,包含3個實體演出節目,安排觀眾三種不同觀賞的順序;各節目之間分小隊帶領觀眾以漫步方式串聯。筆者參與的是「路線1」:《光景中途》->《∀∅⊧∞》->《發酵》。
  2. 據網路資料,紀念館「原為大同大學創辦人林尚志先生及首任校長林挺生博士一家的居所,林家後代陸續遷出後成了人煙罕至的廢墟,也因如此這裡的綠意更加蔥鬱盎然。97年由協志工業振興會林蔚山理事長捐贈給校方後,重新整修古蹟活化校園,2011年重新開放成了大同大學史蹟館」。ETtoday旅遊中心綜合報導(2019 年 03 月)。 〈事前申請才能進入!藏身大同大學秘密日式老宅邸、清幽庭院〉。ETtoday。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406782.htm

《∀∅⊧∞》

演出|薛美華、陳詣芩
時間|2022/10/16 15:00
地點|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