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為敘事物件的《∀∅⊧∞》
10月
19
2022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7次瀏覽

飛人集社劇團自2010年開始主辦「超親密小戲節」,今年進入第九屆,宣稱是在台北活動的最後一次,同時使用不同的規劃模式,將原來的三區散步擴增為三類表演空間—日常生活空間、雲端線上、中性空間。

在尼莎颱風帶來的風雨中,筆者參與了今年唯一於城區進行移動式觀演的散步路線【1】,走訪了三處不同地點,其中《∀∅⊧∞》所在的空間類型迥異於其他兩個作品,運用巧妙,且將表演者的肢體作為重要敘事物件的手法,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

操作肢體以為物件裝置

在《∀∅⊧∞》,當觀眾被引導進入建於1940年的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2】,先經過原屬佛堂的空間,然後,較一般日式宅邸寬敞的緣側(廊道)即是可供席地而坐或站立的觀眾席。首先,大家的視線向著室內,通過垂放一半的紙窗之下的隔門看見茶室內占滿整個房間的巨大紙質裝置,趨近和服造型,白紙為底,拼貼報紙為主。

靜默中,漸漸紙面動起小小的波瀾,微微似有若無的女聲哼唱,然後慢慢的有手從紙的縫隙浮出,又或緩緩舉出一隻腳,自我雕塑成一個刻意彎曲的角度,供人凝視,又或局部的頭首露出,又或人體匿跡於整片的紙面下,潛伏也擾動著,揉捏擠搓出各種變化的紋理形狀,不斷傳來窸窸窣窣的聲浪翻捲。整場演出始終沒有使用言語,相當細膩的變化節奏,可說貫穿全作,創造了幽微美感,與現場環境的氛圍相得益彰。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於此,相較於以過往歷屆多次觀賞經驗而言,超親密小戲節長年致力於將表演置入於日常生活場域,開發當代偶戲的可能,諸如:麵包烘焙、手機、肉片串烤、盥洗用具、玩具、光影、投影等等,不勝枚舉。筆者認為,本次作品的前述表現手法,一方面,表演者的肢體部位被劃分先後地獨立使用,個別成為敘事展演的物件,將人作為操偶者或物件的界線予以撥弄,確為一次物件/偶形式的別緻創作;二方面,延伸至後半段的演出,具有舞者身體質感的獨角演員,從茶室、起居室、緣側一路移動,安靜、全神貫注的狀態,格外讓人感受到一種身體的存在感。

身體感與空間感的共感

也是在表演下半段,觀眾的視線隨著表演者的流動而移轉,然後調動為面對日式庭院。當下,場邊工作人員將朝向庭園的緣側玻璃拉門一一推開,立刻消除了室內和戶外的分隔,使得表演文本原有的空間感一瞬間向外展延開、放大,同時,淅瀝的雨聲清楚的提醒並促成觀眾對於室外環境的意識,一瞬間人與天地自然的互通聲息,成為何其動人的時刻!或許應該還有颱風不良天候所產生的影響,賦予了某種戲劇張力,看著走入雨中庭園的表演者,緩緩踏過水淹的泥石,步步跨向蓊鬱深處,末了,以一抹微笑收尾。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最後回到作品的命題,《∀∅⊧∞》,在觀演後才去查索這一串數學符號,勉強翻譯成:對於所有的空,蘊含了無限,是為真。筆者無意按圖索驥,因為跟著表演者用覆蓋於紙面下的不同身體部位在和室裡各個角落的翻尋,加上一個信封、一只紙鶴等無聲的交流,已經傳遞或激發諸多可能的感思;特別是觀演動線流轉於室內到戶外風雨飄搖,充分發揮且運用了現場日式建築空間的通透特質,提供了開闊的共感,堪稱一次成功的特定場域表演創作。

 

註解:


  1. 這個單元命名為「包區」,以晴光街區為活動範圍,包含3個實體演出節目,安排觀眾三種不同觀賞的順序;各節目之間分小隊帶領觀眾以漫步方式串聯。筆者參與的是「路線1」:《光景中途》->《∀∅⊧∞》->《發酵》。
  2. 據網路資料,紀念館「原為大同大學創辦人林尚志先生及首任校長林挺生博士一家的居所,林家後代陸續遷出後成了人煙罕至的廢墟,也因如此這裡的綠意更加蔥鬱盎然。97年由協志工業振興會林蔚山理事長捐贈給校方後,重新整修古蹟活化校園,2011年重新開放成了大同大學史蹟館」。ETtoday旅遊中心綜合報導(2019 年 03 月)。 〈事前申請才能進入!藏身大同大學秘密日式老宅邸、清幽庭院〉。ETtoday。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406782.htm

《∀∅⊧∞》

演出|薛美華、陳詣芩
時間|2022/10/16 15:00
地點|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