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為敘事物件的《∀∅⊧∞》
10月
19
2022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5次瀏覽

飛人集社劇團自2010年開始主辦「超親密小戲節」,今年進入第九屆,宣稱是在台北活動的最後一次,同時使用不同的規劃模式,將原來的三區散步擴增為三類表演空間—日常生活空間、雲端線上、中性空間。

在尼莎颱風帶來的風雨中,筆者參與了今年唯一於城區進行移動式觀演的散步路線【1】,走訪了三處不同地點,其中《∀∅⊧∞》所在的空間類型迥異於其他兩個作品,運用巧妙,且將表演者的肢體作為重要敘事物件的手法,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

操作肢體以為物件裝置

在《∀∅⊧∞》,當觀眾被引導進入建於1940年的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2】,先經過原屬佛堂的空間,然後,較一般日式宅邸寬敞的緣側(廊道)即是可供席地而坐或站立的觀眾席。首先,大家的視線向著室內,通過垂放一半的紙窗之下的隔門看見茶室內占滿整個房間的巨大紙質裝置,趨近和服造型,白紙為底,拼貼報紙為主。

靜默中,漸漸紙面動起小小的波瀾,微微似有若無的女聲哼唱,然後慢慢的有手從紙的縫隙浮出,又或緩緩舉出一隻腳,自我雕塑成一個刻意彎曲的角度,供人凝視,又或局部的頭首露出,又或人體匿跡於整片的紙面下,潛伏也擾動著,揉捏擠搓出各種變化的紋理形狀,不斷傳來窸窸窣窣的聲浪翻捲。整場演出始終沒有使用言語,相當細膩的變化節奏,可說貫穿全作,創造了幽微美感,與現場環境的氛圍相得益彰。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於此,相較於以過往歷屆多次觀賞經驗而言,超親密小戲節長年致力於將表演置入於日常生活場域,開發當代偶戲的可能,諸如:麵包烘焙、手機、肉片串烤、盥洗用具、玩具、光影、投影等等,不勝枚舉。筆者認為,本次作品的前述表現手法,一方面,表演者的肢體部位被劃分先後地獨立使用,個別成為敘事展演的物件,將人作為操偶者或物件的界線予以撥弄,確為一次物件/偶形式的別緻創作;二方面,延伸至後半段的演出,具有舞者身體質感的獨角演員,從茶室、起居室、緣側一路移動,安靜、全神貫注的狀態,格外讓人感受到一種身體的存在感。

身體感與空間感的共感

也是在表演下半段,觀眾的視線隨著表演者的流動而移轉,然後調動為面對日式庭院。當下,場邊工作人員將朝向庭園的緣側玻璃拉門一一推開,立刻消除了室內和戶外的分隔,使得表演文本原有的空間感一瞬間向外展延開、放大,同時,淅瀝的雨聲清楚的提醒並促成觀眾對於室外環境的意識,一瞬間人與天地自然的互通聲息,成為何其動人的時刻!或許應該還有颱風不良天候所產生的影響,賦予了某種戲劇張力,看著走入雨中庭園的表演者,緩緩踏過水淹的泥石,步步跨向蓊鬱深處,末了,以一抹微笑收尾。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最後回到作品的命題,《∀∅⊧∞》,在觀演後才去查索這一串數學符號,勉強翻譯成:對於所有的空,蘊含了無限,是為真。筆者無意按圖索驥,因為跟著表演者用覆蓋於紙面下的不同身體部位在和室裡各個角落的翻尋,加上一個信封、一只紙鶴等無聲的交流,已經傳遞或激發諸多可能的感思;特別是觀演動線流轉於室內到戶外風雨飄搖,充分發揮且運用了現場日式建築空間的通透特質,提供了開闊的共感,堪稱一次成功的特定場域表演創作。

 

註解:


  1. 這個單元命名為「包區」,以晴光街區為活動範圍,包含3個實體演出節目,安排觀眾三種不同觀賞的順序;各節目之間分小隊帶領觀眾以漫步方式串聯。筆者參與的是「路線1」:《光景中途》->《∀∅⊧∞》->《發酵》。
  2. 據網路資料,紀念館「原為大同大學創辦人林尚志先生及首任校長林挺生博士一家的居所,林家後代陸續遷出後成了人煙罕至的廢墟,也因如此這裡的綠意更加蔥鬱盎然。97年由協志工業振興會林蔚山理事長捐贈給校方後,重新整修古蹟活化校園,2011年重新開放成了大同大學史蹟館」。ETtoday旅遊中心綜合報導(2019 年 03 月)。 〈事前申請才能進入!藏身大同大學秘密日式老宅邸、清幽庭院〉。ETtoday。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406782.htm

《∀∅⊧∞》

演出|薛美華、陳詣芩
時間|2022/10/16 15:00
地點|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