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熱燙著共同的鐵板——《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
7月
17
2022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73次瀏覽

黃馨儀


在台灣劇場實踐中,《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似乎是第一次,純由原住民劇場工作者接力的戲劇獨角演出。聯演計畫於七月八日與七月十五日兩個週末,由陳冠吟Muni Rakerake、嘎造.伊漾 Kacaw Iyang與卓家安 Ihot Sinlay Cihek接連上演,除週日場可以看到三個演出,其他場次則為兩場獨角演出。

除了「原住民」身份之外,他們的另一個共同點則是「青年」。參演者皆是三十歲上下,應該是而立之年卻又不一定立得起來,再對照都市原住民身份,於是「你有幾分熟?」成為了一個雙關的詰問:創作上與生活上需要有足夠的成熟度,但文化上卻似乎不應該太熟(番)而要生(番)些?【1】展演內容確實也與此對應,如踩在浪板山尖地尋找平衡。

《女人國的她》:乘上鯨魚的單身男人

七月九日下午場,先有嘎造.伊漾 Kacaw Iyang帶來海的氣息。藉由海祭,開始了部落與女人國的傳說。《女人國的他》一開始說著久遠男人的故事,一個不小心被鯨魚載到島上,因為多了條「尾巴」被當成豬養差點被吃掉的男人,後來平安逃回家鄉。再後來又有一個男人也有這樣的際遇,只是他待了更久,甚至說好要跟女人一起私奔,最後卻因為過不去的身份差異,自己獨自乘著鯨魚逃離島嶼。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Kacaw說演自然,邊講著故事,邊搬著幾張桌椅跨騎上了「鯨魚」。他悠悠地説著神話,講著講著主角就成為自己:他即是另一個抵達女人島卻又逃離的男人,不過他的逃離充滿後悔。後半段的演出都是關於他的悔恨,他離開的原因似乎是因為兩人的不同,尤其是族裔上的差別,但後半的執著卻在於「三十歲了仍單身」,成為一個孤單男子的寂寞囈語。

聽著他的獨白,更多是自怨自艾,看著閃爍的燈光,不禁想到同一個地點,王安琪亦上演過《愛在年老色衰前》。然而同樣是大齡單身的獨白,我卻抵達不了女人國的「他」。這最後的獨白無關身份、無關性別,也無關年齡焦慮與求偶焦慮這些實能普世共感的情感,因為所有的語言都密集指向表演者Kacaw本人。鯨魚來自神話,卻又陷落敘事港灣,於是在他乘著鯨魚離島時,似乎就也離開了與我們的連結,只剩他的個人焦慮(不過至少能在劇場徵友?)。

對比於Kacaw在《女人國的她》夾雜神話的個人情感敘事,卓家安 Ihot Sinlay Cihek則藉由返鄉青年Panay的部落生活讓我們看見回家之不易。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失去聲音的白螃蟹

卓家安Ihot在《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中一人分飾多角,藉由他人之口來談論從未現身的主角Panay。從戶政事務所員工、美語補習班老師、部落婦女、學校學生的談話中可知道,Panay在夢到太巴塱的神話表徵白螃蟹後,便從城市回到太巴塱,在補習班教美語,也致力於部落文化教育。她雖然很努力,在其他人眼中卻又太顯固執,不切實際,像是想將Afalong(白螃蟹)加入族語名字中,像是邊教美語卻也邊挾帶偷教阿美族語,像是明明是肢體白痴卻仍想要學部落舞蹈(還想要最傳統的那種)。批評Panay的人都是部落「在地」的人,雖有著族群身份或自持著地緣本位,但卻沒有這樣堅定的文化傳承信念,更想要直接的觀光財與經濟機會。但真的是他們不想要傳承嗎?透過女學生的表述,他們也不是「白痴」,有些做法是當下的不得不,畢竟要先能生存,才得以傳承。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劇中的白螃蟹是貫串隱喻,是神話中大旱後唯一倖存的生物,也給予了太巴塱部落Tafalong的名字。第一場,Ihot以白螃蟹形象現身,白色頭飾如同螃蟹之腹,螃蟹盤踞其首,而她說著無人能解的話語。每一個場景,場上LED字幕都會跑出白螃蟹的神話,語言文字慢慢精練,從雜訊到完整的敘事。這過程,如同文明的發展,只是以著華文漢字形構。外人越讀越明白、族人越能對外表述自身,實也就越失去自身語言的脈絡。漢化之後,復返不易,尤其面對現代化,傳統的可能性在哪裡?

在Ilisin(年祭)上,Panay突然被白螃蟹「附身」,做出失序的舉動,卻也讓部落紅了起來。面對人潮湧現的部落,她動了離開的念頭。從未現身的主角Panay好比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美好可能,只憑藉想像與傳言存在。

八個場景,Ihot一人分飾多角,各個鮮明有特色,著實可見演員的功力。不同角色皆展現了部落的一個切面,她作為表演者/創作者則如同巫師,以自己的身體,讓種種生命穿過。然而,Panay的缺席是否也表徵著尚未真正返鄉的她?在形形色色的部落樣貌之間,這一個未現身、尚待為自己說話的角色,在敘事外的真實世界留了一個空位。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你有幾分生,我又有幾分熟?

無論是《女人國的她》或是《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兩位表演者的肢體與聲情轉換都相當流暢,沒有任何一的尷尬的片刻,並以幽默地方式述說其作為原住民創作者現今所遇到的困境,無論個人生命困境,或是對回鄉與否的迷惘。觀看過程中我也不斷檢視自身對「原住民」展演的期待:這樣的標籤代表什麼?一定要談到原住民身份?是否一定要有部落符號或是神話歌謠?我於觀看期待的反覆,勢必也對應著當代原住民自我認同的困境。這幾年因緣際會常前往太巴塱部落,也因為友人連結,與當地文化及環境較為熟識,不禁不斷以己身經驗去對照台上的發生,並思考每個個體的生命差異所形塑的坎:我們都在同一塊鐵板,待熟。

回應主題「你有幾分熟?」,我想這不僅是表演者的自我提問,也是在提問觀眾:面對這塊土地與多元族群(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就有十六族),我們又熟了幾分?而還沒有熟夠似乎也沒有關係,只要像這樣的提問與展演能繼續,相信終有一天,大家能熟(know each other)多一點。


註:

1、參考線上節目單:「熟。成熟。『熟』這個漢字具有多重意義……換句話說,一個狀態——當事務達到特定的標準,變化為一個『足夠好』的狀態。例如,從清朝政府的同化政策之下,原住民以其接受中原文化和順服態度的『漢化』的程度,被區分於『生番』與『熟番』;又例如,當代使用『熟男』、『熟女』…… 」節目單網址: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kh5pGzhPLwrO_3EYIIVfD5Gai3KgJ6o/view?usp=drivesdk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

演出|部落劇會所
時間|2022/07/09 14:30
地點|PLAYground南村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是老人,不是水手,也不在篝火旁、山林間,三位長久居住於都市的青年原住民,這次在台北101高樓俯瞰下的小小黑盒子空間,選擇繼承「說故事的人」,在諸種藝術形式皆有所嘗試後,最接近「戲劇」的一次。(紀慧玲)
8月
09
2022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