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輕搖慢舞《慢搖.滾》
3月
12
2014
慢搖.滾(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9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無論是「跨界」或是「跨域」,這些詞彙逐步成為流行的形容詞。多數的「跨界」實質上只是有限的合作、裝飾性的使用,因為不同藝術形態要跨越藩籬,絕非一蹴可幾,需要時間的磨合,更需要破除既定形式的勇氣。

林文中舞團《慢搖‧滾》,讓觀眾聽到時間的投入,也看到這份勇氣。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乍看本為天經地義之事,凡是有樂必能起舞。但音樂所蘊含的情感、意念隱藏在音符流動間,訴諸主觀而抽象的聽覺體會。相較之下,舞蹈重在身體的表達,將創作意念外顯化為肢體的符碼,進而被觀賞。

據美國R. H. Wodsworth 1983年提出的研究,人類5種感官對環境事物的感知比例,視覺佔87%,聽覺僅佔7%。從感知進一步化為知識,65%到70%的知識來源是由視覺所獲得。由於上述現象,樂舞合作時,音樂通常隱身幕後──儘管各司其職。但編舞家林文中試圖打破上述已成慣性的失衡,或說,創造新的平衡,他為自己出了一道題目,要讓樂舞不分彼此的共享舞台。

在節目冊上,林文中寫下這一段話,「《慢搖‧滾》沒有樂師和舞者身分的區隔,大家既唱歌又跳舞,是音樂身體化,也是身體音樂化的節目。」因此「身分」的破除,成為攸關作品成敗的重要功課。這項功課,舞團早在2011年的《小南管》就開始惡補,也因此《慢搖‧滾》被定位為《小南管》的續集,如果《小南管》體現的是上課的過程,《慢搖‧滾》便是繳出一張成績單。

選擇南管與現代舞配對,有種時空刻度的對比性,千年的東方音樂需與當代西方身體的交會融合。在融合過程中,有些關鍵細節是不能馬虎的,譬如樂師要能起舞,舞者要能吟唱詩詞並碰觸樂器。兩者身分快速調換之餘,如果都能符合一定的專業水準,必然對觀眾產生驚奇的迷惑效果。

在《慢搖‧滾》75分鐘演出過程中,相信多數的觀眾是被迷惑的,因為舉凡樂師的身體、舞者的歌聲,均達到近似專業的要求,進而營造出一種交融無間的「氛圍」(aura)。「氛圍」的襯托,當然要藉助一些手段。南管本身是一種「慢」的藝術,演出起始,呼應作品名稱,舞者與樂師慢搖而起,在慢搖的過程當中,樂器在舞者的懷抱中成為肢體延伸,樂師手中的樂器,不再純粹只是發聲的工具,轉為帶動肢體的觸媒。就在這搖起之間,舞者和樂師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兩者的界線也就慢慢模糊了。

林文中的創作想法,並非只是透過不同的場景調度去進行一場舞與樂的試驗,更多的是透過兩者交融中的「曖昧」關係,述說「愛」這個生命的永恆課題。被文人雅士所喜愛的南管世界,談愛的內容何其多,如同在表演舞台上可聽到的《朱文走鬼》描繪著人鬼的相戀;《夫為功名》唱著赴京尋夫女子的悲嘆;金國公主對於南宋通問副使朱弁的敬愛之情盡在《感謝公主》,形形色色的愛情,讓舞台的搖滾非徒具形式而是有血有肉。

《慢搖‧滾》名稱乍看有著閒情逸致般的一派灑脫,但當「搖‧滾」間加入愛情這千古難題,作品又怎能真的輕輕放下?包括東方/西方、現代/傳統、音樂/身體的語彙,在交融中也因愛的串連,彼此有了依靠,就連流行歌手伍佰的情歌《夏夜晚風》在南管以及現代音樂的過場間,也能從容擁有自己的位置。《慢搖‧滾》或許也可稱作《愛搖‧滾》吧!

《慢搖.滾》

演出|林文中舞團
時間|2014/03/09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