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真正進入內部空間《321小戲節》
1月
11
2018
禁止使用2.0(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4次瀏覽
文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將平面的文字意念轉化為立體的表演形式,用30分鐘的短暫片刻創造環境劇場的獨特體驗。」(手冊簡介)第四屆321小戲節今年以「文字的身影」為主題,邀請四個團隊在老屋空間做戲,結合「藝宵合作社」的夜市,增添了行走的趣味與味蕾的滿足。以老屋作為實存的外部空間,如何架構空間使它為環境劇場所用成為關鍵,觀眾的感受與參與是開啟現實空間成為劇場空間的第一個按鈕。

空間與文本的作用力

《第七種孤獨》兩位舞者和藝術聚落鐵花窗裝置,以及周圍拆除傾毀的屋簷殘壁的互動,似乎只是將尼采詩的孤獨情境置換到老屋的殘敗風景,截斷了尼采〈火的記號〉的創作脈絡(戴奧尼索斯頌歌──尼采詩九首)與他晚年即將面臨崩潰的精神狀態。舞蹈中看不到身體展現「意志」的能量,也讀不到尼采的詩轉化成舞蹈劇場後,指向了何種孤獨?看似可自由移動的觀看卻限制重重,工作人員的禁止不只使觀眾出戲,也限制了看的視角。總的來說,以肢體在空間塑造唯美情境來表達詩作的意象外,能否有更多演繹的可能?

《死亡就在外面》展示了空間與文本如何相互作用、拉扯與激盪,揉合貝克特三個劇本的角色人物,從屋外等待入場,依指示戴上耳機時,劇場性已悄悄竄進身體發酵,耳畔傳來氣若游絲的腳步聲,待觀眾入座,以聲入戲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像演員緊緊貼著觀眾的身體,說著關於死亡的深邃、斷裂又重複的臨終絮語,在完全浸潤與現實寒風吹撫臉頰之間,著實感受死亡的作用力。

「房子弄痛你了,不是嗎?」《禁止使用2.0》從談論家的錄音播放開始,演員八娜娜從夜市外頭走近,錯身走過排隊等待入屋的觀眾,她推開門回家,演員汪兆謙則從屋內走到門外,解說三張關於全家福的幻燈片。演員許正平在其中化身為博物館導覽員為宅院空間做導覽與在之後身兼電視台主持人。善用前後院空間,帶出男孩汪兆謙與女孩八娜娜的私密成長史,其中八娜娜的演出較具戲劇張力。可惜整體作品結構較為鬆散,「禁止」的議題與歷史的連結性不明顯,與其說是紀錄劇場演出,不如說是使用了紀錄劇場的風格,讓汪兆謙與八娜娜的自我講述/現身說法如何構成自己的身分認同。

《他媽的菜騎鴨》注重與觀眾的互動性,以在前院抽籤看解籤板與喝姻緣藥湯(黑糖薑茶)作為開場前的等待與暖身。三位演員以笑鬧式的肢體做默劇展演,從各佔據後院一隅到一起慢慢移動到搭建的小舞台,等待廣播叫號,最後抽籤邀請觀眾與演員玩「安全之吻」。筆者對於作品名的國台語混用、嬉戲誇張的肢體表演,以及作品呈現配對相親的過程存有疑慮,與小戲節策展主題、老屋空間的關聯性似乎也較為薄弱。

空間的劇場化

321藝術聚落有著讓觀眾墜入往日時光的空間條件,巧的是四部作品都圍繞在家的外頭展演,沒有任何作品讓觀眾進到屋內,形成看似進入到園區內部卻感覺與空間並不親密,始終隔著一層觀看的冷距離。如何讓單一空間劇場化,擴大到小戲節形成有機整體,需要日式宅院的現實空間、劇場空間與文本空間彼此與策展主題緊密鑲嵌與融合,期待321小戲節未來能讓觀眾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身歷其境,捨不得離開。

《他媽的菜騎鴨》

演出|阿伯樂戲工廠
時間|2017/12/21 19:40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29號

《第七種孤獨》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17/12/15 19:00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 鐵花窗藝術裝置

《死亡就在外面》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7/12/15 19:40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199號

《禁止使用2.0》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7/12/21 19:00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31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我述說的表演必然是一個不斷引用的過程,同時也因為自我述說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的行動,這可能是選擇性回憶、創傷反覆、對曾經限制住自我的條件進行指認、或是重新定義自我的企圖,作者將自我作品化的企圖只能是一個過程中的不同版本。(陳建成)
1月
18
2018
貝克特式的人物出現在台灣的老屋,所疊映的可能不是大屠殺的受難者與倖存者,而是還魂成在當代新自由主義社會中可能因為憂鬱、疾病、年老,需療養而動彈不得的人,從旁觀的角度,這些被棄置的生命是無用的,可能失去了聲音,也難以被聆聽。(陳建成)
1月
15
2018
延續「紀錄劇場」工作坊之構思,卻缺乏紀錄劇場核心的辯證性,讓人不禁思考檔案擺放與再造難道便是紀錄劇場?戲劇本身所欲拾回是遺忘的故事還是捏造的事實?(黃資婷)
1月
10
2018
缺乏戲劇結構的演出過程中,似乎跟「文字的身影」這個標題產生脫節。這個「菜騎鴨」的拼貼遊戲,究竟是為了搏君一笑?還是想試探觀眾對遊藝式演出的接受度?(蔡明璇)
12月
30
2017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