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擾動,幽魂意識《死亡就在外面》
1月
15
2018
死亡就在外面(321小戲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8次瀏覽
陳建成(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戲劇研究所)

以貝克特的作品為原型,將老屋打造成療養院,同時將不同貝克特劇本中的「人物」串接,形成一個新的表演文本,觀眾戴著耳機聆聽,進入一段陌生的感覺經驗:一名女病人聽著另一名女子拿著枕頭在床邊來回踱步,落腳聲迴盪。之後女病人在鈴聲後醒來,開始拿起自己的包包,百無聊賴的與其中的物件互動,度過其美好的一天。之後,女護士推出一對坐在輪椅上的老夫老妻,兩人進行瑣碎的互動,如:老先生吃著香蕉,要分一半給老妻被拒絕;老夫妻彼此想親吻,卻力不從心等等。最後結束在老太太之死,而觀眾的耳機傳來彷彿是老太太的內心呢喃,一段年輕時遊湖,在船上求婚卻翻船的記憶,全劇就此告終。

結尾這段宛如鬼魂一般的聲音可謂戲劇性的一擊,即使事後回想觀看經驗會遺漏些許片段,那一段聲音卻令人難以忘懷。那麼,聲音是什麼?在整個表演中,耳機使得聲音成為一種陌生化的經驗,動搖了觀看的主觀意識:我到底在聽什麼?被放大的漏水聲、腳步聲、環境的雜音等,使得聽覺與視覺的關係變得不確定,觀看者雖然看著表演,但是聽覺上卻彷彿進入到了所表演角色的內在當中,又或者是進入了一種自我內在聲音,一種曖昧的感知狀態。用「彷彿」二字,是因為觀看的過程必然有雙重性:「這好像是暗示著他者的意識狀態,或是自我意識的放大?」的懸置,會不斷被「這只是耳機的聲音」的後設認知中斷,但是後設認知卻無法中止那個「好像是」的曖昧狀態。因為拿掉耳機所聽見的聲音,並不必然比起耳機所聽見的聲音更加具有真實感,這個落差暗示了聽覺所開啟的意識幽魂結構:現象聲音/意識聲音,聆聽/訴說,我/你等不同軸線,構成了曖昧的聲音構劇學。

而這種聲音的構劇學又與貝克特的文本產生了什麼關係?一般而言,貝克特的「人物」往往只剩下身體功能,一方面呈現了大屠殺當中人被剝除政治身份後僅存的「生物性」,但是另一方面,正是這在理性決策過程當中被排除的「身體感覺」,成為了抵抗理性中心的起點。如果說藝術作品的素材有其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那麼貝克特戰後的現代主義作品正是捕捉了經歷大屠殺的倖存者的境況,並以人類僅存的身體感性映照出理性的暴力。但是,如同存在主義式的普遍性不必然可以順利轉譯,而本劇對於死亡的關照也無法化約成斷言。

那無法化約處,就是聲音構劇所激發的幽魂意識迴盪之所在。貝克特式的人物出現在台灣的老屋,所疊映的可能不是大屠殺的受難者與倖存者,而是還魂成在當代新自由主義社會中可能因為憂鬱、疾病、年老,需療養而動彈不得的人,從旁觀的角度,這些被棄置的生命是無用的,可能失去了聲音,也難以被聆聽。而這也是結尾的意外之處,與以上描述的現實相反,劇中老太太的聲音在死後仍能得以傳遞,得以被聆聽,這些回憶、歷史與欲望的殘音,以隱喻的手段召喚了朝向他者的聆聽姿態。這種聆聽擾動自我習慣的聽覺,進而懸置聽覺觀性,開啟幽魂意識:難道不正是幽魂才能聆聽鄰人死後的訴說?死亡就在外面,如果死亡真的在外面,那或許是外面鄰人的冷漠目光與拒絕聆聽。

《死亡就在外面》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7/12/15 19:40
地點|321巷藝術聚落199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部作品都圍繞在家的外頭展演,沒有任何作品讓觀眾進到屋內,形成看似進入到園區內部卻感覺與空間並不親密,始終隔著一層觀看的冷距離。(羅倩)
1月
11
2018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