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檔案與真解離《禁止使用2.0》
1月
10
2018
禁止使用2.0(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0次瀏覽
黃資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或許是本次321小戲節第一齣開場,觀眾稀稀落落在日治時期步兵第二連隊官舍群旁的空地排隊等待進入觀戲,依工作人員指揮站在玄關口或矮牆外,以木門打上投影片與帶有雜訊的音源為始,試圖創造參訪文史博物館之感,有落單的人沒跟上解說,有身形嬌小者得墊高腳尖才能看見木門底部放映的影像。

三十分鐘的小戲分成三段落,首先是汪兆謙,畫面在家族出遊照停留最久,頗有《紅衣小女孩》山林奇譚的影子,斑駁相片投射在凹凸不平的門板上,被相機及投影機二度稀釋的解析度提醒觀眾真實是否重要,導覽人員帶領我們進入官舍內部的開放空間,被時間穿腸剖肚的遺址裏,殘缺磚牆破碎瓷磚上擺放著從演員汪兆謙房間搬出來的雜物,有遙控器、面具、謎片、運動賽事等等諸多記憶線索扔擲在手推車中,彷彿隨時可被丟棄不能回收歡迎帶走,斷壁上貼著他的成長記憶,文件檔案作為理所當然的恆定參照,除了事件臚列與提供觀者詮釋位置以外,就像是一份零散的訪談筆記、乏人問津的成長小說,毫無章法靜置於時空之中。

繼續往前走是八娜娜的解離現場,防衛機轉啟動,她杵在窗台晾曬私密衣物,隨後走上屋頂陳述著孩童時期被性侵的情事,生冷讀出台詞製造的疏離感,當受害者掌握發言權的同時,聲腔竟是最大敗筆,中文台語無法流暢轉換,原本該是懇切訴說卻成為支吾閃爍的遁辭,對觀眾暴露個人生命史,為填補記憶空白而製造細節透過反覆敘述重構,哀悼童貞早夭,演出創傷是展示遲來的勝利,糖果、絲襪、人型模特兒、水球、被劈拉開的雙腿,看似禁止實則為拒絕傷口結痂而痛快清算兇手,愈歇斯底里便愈能跟往後每次情感失敗折挫妥協。

第三部分來到故事終場,許正平扮演節目主持人的引言角色,介紹八娜娜與汪兆謙亮相,官舍迴廊空地中間擺放一座不合時宜的浴缸,兩人一同踏入,在狹小壅擠的親密空間對望,身後盆栽顯得尷尬,人工塑造出自然有機形象,一本正經的汪兆謙與頻送秋波的八娜娜,兩條自傳體敘事兀自平行,官舍內裡的房間與空地形成景深,放映兩人掠閃而過的生命影像。劇終散場,汪與八於玄關處像新婚夫婦般分別發放著粉紅大事紀與糖果自拍照,歷史或者宏大敘事是被並置的背景,與主體無關,檔案背後亦與權力律法誡令無關,它僅是時間的屍身。

既然節目介紹已言明延續2016年由台北藝術節與德國導演Christine Umpfenbach合作的「紀錄劇場」工作坊之構思,卻缺乏紀錄劇場核心的辯證性,讓人不禁思考檔案擺放與再造難道便是紀錄劇場?戲劇本身所欲拾回是遺忘的故事還是捏造的事實?「真實性」及「歷史感」似乎並非《禁止使用2.0》的重點,演員或陳列或口述的事件較傾向非虛構敘事,又或許戲劇本身便能接受各式奇形怪狀的可能,321巷31號上演了生者的故居導覽解說,不曾立足於此地的「此曾在」,除了演員以及工作人員,沒有人真正進入官舍內部,也未真正禁止任何發生。

《禁止使用2.0》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7/12/15 18:00
地點|321巷藝術聚落31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我述說的表演必然是一個不斷引用的過程,同時也因為自我述說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的行動,這可能是選擇性回憶、創傷反覆、對曾經限制住自我的條件進行指認、或是重新定義自我的企圖,作者將自我作品化的企圖只能是一個過程中的不同版本。(陳建成)
1月
18
2018
四部作品都圍繞在家的外頭展演,沒有任何作品讓觀眾進到屋內,形成看似進入到園區內部卻感覺與空間並不親密,始終隔著一層觀看的冷距離。(羅倩)
1月
11
2018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
此次劇本由團長馮翊綱主筆,將金庸原著作為主菜,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幽默的橋段,並佐以少許成人幽默,呈現出一場輕鬆且富有娛樂性的演出。雖與十年前的《瓦舍說金庸》相比,劇本在深度及與原著的連結上稍有不足,但整體氛圍輕鬆歡樂,觀眾依然收穫了愉快的觀劇體驗
12月
04
2024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