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檔案與真解離《禁止使用2.0》
1月
10
2018
禁止使用2.0(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2次瀏覽
黃資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或許是本次321小戲節第一齣開場,觀眾稀稀落落在日治時期步兵第二連隊官舍群旁的空地排隊等待進入觀戲,依工作人員指揮站在玄關口或矮牆外,以木門打上投影片與帶有雜訊的音源為始,試圖創造參訪文史博物館之感,有落單的人沒跟上解說,有身形嬌小者得墊高腳尖才能看見木門底部放映的影像。

三十分鐘的小戲分成三段落,首先是汪兆謙,畫面在家族出遊照停留最久,頗有《紅衣小女孩》山林奇譚的影子,斑駁相片投射在凹凸不平的門板上,被相機及投影機二度稀釋的解析度提醒觀眾真實是否重要,導覽人員帶領我們進入官舍內部的開放空間,被時間穿腸剖肚的遺址裏,殘缺磚牆破碎瓷磚上擺放著從演員汪兆謙房間搬出來的雜物,有遙控器、面具、謎片、運動賽事等等諸多記憶線索扔擲在手推車中,彷彿隨時可被丟棄不能回收歡迎帶走,斷壁上貼著他的成長記憶,文件檔案作為理所當然的恆定參照,除了事件臚列與提供觀者詮釋位置以外,就像是一份零散的訪談筆記、乏人問津的成長小說,毫無章法靜置於時空之中。

繼續往前走是八娜娜的解離現場,防衛機轉啟動,她杵在窗台晾曬私密衣物,隨後走上屋頂陳述著孩童時期被性侵的情事,生冷讀出台詞製造的疏離感,當受害者掌握發言權的同時,聲腔竟是最大敗筆,中文台語無法流暢轉換,原本該是懇切訴說卻成為支吾閃爍的遁辭,對觀眾暴露個人生命史,為填補記憶空白而製造細節透過反覆敘述重構,哀悼童貞早夭,演出創傷是展示遲來的勝利,糖果、絲襪、人型模特兒、水球、被劈拉開的雙腿,看似禁止實則為拒絕傷口結痂而痛快清算兇手,愈歇斯底里便愈能跟往後每次情感失敗折挫妥協。

第三部分來到故事終場,許正平扮演節目主持人的引言角色,介紹八娜娜與汪兆謙亮相,官舍迴廊空地中間擺放一座不合時宜的浴缸,兩人一同踏入,在狹小壅擠的親密空間對望,身後盆栽顯得尷尬,人工塑造出自然有機形象,一本正經的汪兆謙與頻送秋波的八娜娜,兩條自傳體敘事兀自平行,官舍內裡的房間與空地形成景深,放映兩人掠閃而過的生命影像。劇終散場,汪與八於玄關處像新婚夫婦般分別發放著粉紅大事紀與糖果自拍照,歷史或者宏大敘事是被並置的背景,與主體無關,檔案背後亦與權力律法誡令無關,它僅是時間的屍身。

既然節目介紹已言明延續2016年由台北藝術節與德國導演Christine Umpfenbach合作的「紀錄劇場」工作坊之構思,卻缺乏紀錄劇場核心的辯證性,讓人不禁思考檔案擺放與再造難道便是紀錄劇場?戲劇本身所欲拾回是遺忘的故事還是捏造的事實?「真實性」及「歷史感」似乎並非《禁止使用2.0》的重點,演員或陳列或口述的事件較傾向非虛構敘事,又或許戲劇本身便能接受各式奇形怪狀的可能,321巷31號上演了生者的故居導覽解說,不曾立足於此地的「此曾在」,除了演員以及工作人員,沒有人真正進入官舍內部,也未真正禁止任何發生。

《禁止使用2.0》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7/12/15 18:00
地點|321巷藝術聚落31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我述說的表演必然是一個不斷引用的過程,同時也因為自我述說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的行動,這可能是選擇性回憶、創傷反覆、對曾經限制住自我的條件進行指認、或是重新定義自我的企圖,作者將自我作品化的企圖只能是一個過程中的不同版本。(陳建成)
1月
18
2018
四部作品都圍繞在家的外頭展演,沒有任何作品讓觀眾進到屋內,形成看似進入到園區內部卻感覺與空間並不親密,始終隔著一層觀看的冷距離。(羅倩)
1月
11
2018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