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劇小丑的喜劇實驗《他媽的菜騎鴨》
12月
30
2017
他媽的菜騎鴨(龔萬祥 攝,阿伯樂戲工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8次瀏覽
蔡明璇(米克斯老屋劇場經營者)

今年的321小戲節,以「文字的身影」作為副標題。筆者僅看了這齣由阿伯樂戲工場搬演的即興喜劇,試圖從默劇小丑的演出與觀眾之間的隨機互動,提出個人的看法。

筆者首先來到公園路321巷29號的門口,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抽取一根姻緣籤,而解籤的說明就張貼在旁邊。許多好奇的觀眾,紛紛查看籤上的內容。筆者設想「文字的身影」,或許可以跟籤文的內容做連結。同時,另一旁的工作人員,提供熱呼呼的薑湯供觀眾飲用,這樣的暖心與暖身的作法,的確讓人覺得阿伯樂戲工場真是貼心。

接著,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觀眾沿著小徑走向庭院,也是今晚的演出場地。演員是三個裝扮奇特的小丑,在相距幾步之遙的三處表演區塊,他們同時進行各自的演出。一位不斷餵食觀眾的女丑,另一位在充氣泳池與觀眾進行各種互動的女丑,以及邀請觀眾一起坐搖搖床的男丑。他們的表演充滿各種的隨機與即興,端看觀眾所處的位置與看戲的順序,每個丑角可以產生不同的遊戲情節,觀眾所感受到的表演也當然可以隨意組合。在這樣缺乏戲劇結構的演出過程中,似乎又跟「文字的身影」這個標題產生脫節。在觀眾與小丑的互動過程,不少的觀眾感到會心一笑。這個「菜騎鴨」的拼貼遊戲,究竟是為了搏君一笑?還是想試探觀眾對遊藝式演出的接受度?

表演進行中,突然出現了紅色喜帖,以及三張地圖,似乎指引著前方一條未知的道路。觀眾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坐在庭院陳列的沙包上。一場擂台比賽即將展開。兩位女丑開始互相較勁,爭妍比美,為了吸引異性的目光而不斷在外貌與身材上一較高下。這時,聽見叫號的聲音。如果觀眾手中姻緣籤的號碼剛好被叫到,就必須上台與小丑們玩遊戲。至於遊戲好不好玩,當然因人而異。觀眾開始隔著透明塑膠片,與小丑們互相玩親親。然而,從觀眾的反應與態度,可以看見並不是所有的觀眾,都非常享受這個即興互動的過程。其實,上台的觀眾當中,也出現了劇場界的熟面孔。筆者相信,以默契為前提的互動遊戲,還是比較能凸顯某些戲劇笑果。

摘錄節目單上所寫:「單身魯宅於菜市場的相親大會,加上羅馬競技場式的愛情格鬥遊戲,這的確是齣不搭且怪異的演出」。三位小丑使出渾身解數,擺脫語言的限制,純粹以肢體動作,陪伴觀眾度過一個荒謬的喜劇之夜。筆者並不覺得這是場「單身狗的聚會」,或是「世紀末的相親大會」。演出的最後,也沒有所謂的相親成功,或是失敗。導演在節目單上的文字陳述,反而是遠離了默劇小丑表演所欲展現的核心價值。畢竟,身體表演與語言表述,通常是互相背離。還不如讓觀眾自己來親身體驗,或許才是《他媽的菜騎鴨》這齣不按牌理出牌的即興喜劇最好的註解。

《他媽的菜騎鴨》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17/12/17日 19:40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部作品都圍繞在家的外頭展演,沒有任何作品讓觀眾進到屋內,形成看似進入到園區內部卻感覺與空間並不親密,始終隔著一層觀看的冷距離。(羅倩)
1月
11
2018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