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劇小丑的喜劇實驗《他媽的菜騎鴨》
12月
30
2017
他媽的菜騎鴨(龔萬祥 攝,阿伯樂戲工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8次瀏覽
蔡明璇(米克斯老屋劇場經營者)

今年的321小戲節,以「文字的身影」作為副標題。筆者僅看了這齣由阿伯樂戲工場搬演的即興喜劇,試圖從默劇小丑的演出與觀眾之間的隨機互動,提出個人的看法。

筆者首先來到公園路321巷29號的門口,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抽取一根姻緣籤,而解籤的說明就張貼在旁邊。許多好奇的觀眾,紛紛查看籤上的內容。筆者設想「文字的身影」,或許可以跟籤文的內容做連結。同時,另一旁的工作人員,提供熱呼呼的薑湯供觀眾飲用,這樣的暖心與暖身的作法,的確讓人覺得阿伯樂戲工場真是貼心。

接著,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觀眾沿著小徑走向庭院,也是今晚的演出場地。演員是三個裝扮奇特的小丑,在相距幾步之遙的三處表演區塊,他們同時進行各自的演出。一位不斷餵食觀眾的女丑,另一位在充氣泳池與觀眾進行各種互動的女丑,以及邀請觀眾一起坐搖搖床的男丑。他們的表演充滿各種的隨機與即興,端看觀眾所處的位置與看戲的順序,每個丑角可以產生不同的遊戲情節,觀眾所感受到的表演也當然可以隨意組合。在這樣缺乏戲劇結構的演出過程中,似乎又跟「文字的身影」這個標題產生脫節。在觀眾與小丑的互動過程,不少的觀眾感到會心一笑。這個「菜騎鴨」的拼貼遊戲,究竟是為了搏君一笑?還是想試探觀眾對遊藝式演出的接受度?

表演進行中,突然出現了紅色喜帖,以及三張地圖,似乎指引著前方一條未知的道路。觀眾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坐在庭院陳列的沙包上。一場擂台比賽即將展開。兩位女丑開始互相較勁,爭妍比美,為了吸引異性的目光而不斷在外貌與身材上一較高下。這時,聽見叫號的聲音。如果觀眾手中姻緣籤的號碼剛好被叫到,就必須上台與小丑們玩遊戲。至於遊戲好不好玩,當然因人而異。觀眾開始隔著透明塑膠片,與小丑們互相玩親親。然而,從觀眾的反應與態度,可以看見並不是所有的觀眾,都非常享受這個即興互動的過程。其實,上台的觀眾當中,也出現了劇場界的熟面孔。筆者相信,以默契為前提的互動遊戲,還是比較能凸顯某些戲劇笑果。

摘錄節目單上所寫:「單身魯宅於菜市場的相親大會,加上羅馬競技場式的愛情格鬥遊戲,這的確是齣不搭且怪異的演出」。三位小丑使出渾身解數,擺脫語言的限制,純粹以肢體動作,陪伴觀眾度過一個荒謬的喜劇之夜。筆者並不覺得這是場「單身狗的聚會」,或是「世紀末的相親大會」。演出的最後,也沒有所謂的相親成功,或是失敗。導演在節目單上的文字陳述,反而是遠離了默劇小丑表演所欲展現的核心價值。畢竟,身體表演與語言表述,通常是互相背離。還不如讓觀眾自己來親身體驗,或許才是《他媽的菜騎鴨》這齣不按牌理出牌的即興喜劇最好的註解。

《他媽的菜騎鴨》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17/12/17日 19:40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部作品都圍繞在家的外頭展演,沒有任何作品讓觀眾進到屋內,形成看似進入到園區內部卻感覺與空間並不親密,始終隔著一層觀看的冷距離。(羅倩)
1月
11
2018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