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風城《竹塹國樂節-樂動新竹》
8月
16
2019
竹塹國樂節-樂動新竹(新竹青年國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3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新竹青年國樂團成立於2011年,團員主要由成軍十九年的新竹市青少年國樂團和台灣各個音樂學院的學生組成。竹塹國樂節自創辦以來,於今年(2019)走過了九個年頭,逐漸成為國樂人參加的演出,也是國樂迷必聽的音樂會之一。從2015年起,音樂會開始被冠上明確的主題,例如:2015「咱的土地咱的歌」、2017「樂動幸福城」、2018 「鼓動新竹」到今年「風吹樂動」,每年的國樂節為期十天以上,邀請國內外演奏家與演奏團體聯合演出,從青年團到專業的國樂團,傳承與發揚國樂,獲得廣大迴響。

2019竹塹國樂節開幕音樂會由新竹青年國樂團擔綱,並特邀兩位大陸演奏家:香港中樂團琵琶首席張瑩、中央民族樂樂團箜篌演奏家吳琳協奏,每首演出作品充滿多彩的音樂語彙,雅俗共賞。

開場作品出自關迺忠《台灣風情》裡的第三樂章《天烏烏》,此曲是一首在臺灣流傳甚廣的福佬系民歌,充滿節日般的歡樂氣氛。香港作曲家伍卓賢《唐響》則是首演,由演奏家張瑩委託而改編,曲中意象像是帶領觀眾穿梭在中國唐代與國外交流繁盛的情景。張瑩的琵琶演奏技巧,以重複音型與高難度的連續滾動顫音,如歌地奏出主旋律線條,在連續轉換拍點的快板樂段呈現緊湊、跌宕的動態,雄厚的低音聲響、細膩的高音交織,像極了新竹當天外面的氣候,雨過天晴伴隨涼風,樂團與琵琶兩者間時而主奏、時而伴奏,建構出時代的音樂符碼。雖然在樂段中有些地方有些小失誤,例如定音鼓有幾次滾奏拖拍與音不準,但整體說來無論聲響或是音調都有其協和度,各種新或舊元素間的結合分離也緊密地環環相扣,使音樂表現形式兼具傳統古調語彙,亦展現著不確定性、衝撞性和突破性,呈現另一番新曲風。

撥弦樂器箜篌是中國古樂器,形狀類似西洋豎琴,在古代除了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為流傳,高音音色明亮清澈柔美,低音音色厚重沉穩,十分豐富,相傳古代伎樂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在敦煌壁畫中伎樂天亦指天宮奏樂的樂伎【1】。王丹紅《伎樂天》由箜篌演奏家吳琳擔任協奏,作曲手法運用箜篌悠遠兼具多元廣域的音色,演繹敦煌風光。樂曲一開始箜篌奏出緩慢的波動樂音,單音與和弦慢慢地引入弦樂插弦的聲響、金屬打擊樂器點綴旋律,第二段運用特殊的異國傳統手鼓伴奏,瞬間樂曲展現了異國民族曲調,第三段樂曲又呈現慢板到曲終,箜篌隨著悠悠笛聲與低音提琴慢慢地結束,曲末樂曲悠緩,感覺音樂像刻意地留白,引起觀眾無限的想像。

新竹國樂團在每首曲子中都運用投影片提供詳盡的樂曲解說,連特有的樂器箜篌也特別寫出介紹來源出處,增添了節目單以外的精彩內容。節目單除了樂曲解說,也選用紅色為印刷基底,像極了喜洋洋的喜帖,別出心裁。

當天全場座無虛席,觀眾叫好聲不斷。整場演出由指揮家劉江濱帶領。新竹青年國樂團展現十足的企圖心,挑選的曲子都屬於國樂的大曲,【2】各種不同曲調風味的樂曲,必須要與協奏曲和指揮高度的默契,才能將樂曲表達的有聲有色,並持續追求藝術精進。多樣的演出形式、風格化的音樂,讓聽眾能身歷其境漫遊在傳統與現代,更讓我們期待明年十周年的竹塹國樂節。

註釋

1、參考《竹塹國樂節-樂動新竹》演出節目單。

2、參考陳姵霖:〈新元素豐富國樂色彩《綻放》〉,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3134

《竹塹國樂節-樂動新竹》

演出|新竹青年國樂團
時間|2019/07/06 14:3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