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落與回返的往復《欲言又止》
8月
07
2017
欲言又止(風格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2次瀏覽
汪俊彥(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由李銘宸導演,陳有銳既擔任編劇並同時與陳以恩、陳煜典、蘇志翔等四人一同演出風格涉作品《欲言又止》,表面上以近十幾年來之臺灣流行音樂為軸(猜想應該是編導演成長的年代吧)敘述了唱片市場的興衰與歌手接受度,儼然以流行音樂作為追憶與驗證歷史,但其精巧而不流俗套地加入閱讀批判視角,同時以精簡而充滿動能的道具、演員肢體及扮演,既展現掌握敘事與詮釋的能力,又成功地建立角色與觀眾間的情緒與連結。

靠近觀眾的地上立著四支無線麥克風,後方則是兩把立體喇叭,再加上四張折疊椅、幾頂假髮與幾套服裝,約莫就是全場演出的所有道具。演出沒有從暗場開始,隨著背景音樂的播放,陳有銳隨即在極簡的劇場空間裡,有些無所謂,又有點不經心地,像是面對鏡頭排練一樣跳起舞來。排練的身體雖然看起來隨意,但從演出開始到結束,毋庸置疑的是,四位演員都在強大、精準而專注的肢體掌握之中。 隨著陳煜典拿著麥克風加入伴唱,演出沒多久就已將表演美學定調:演員拉開與絕對角色的距離,進出角色之間的扮演,成為敘事與輔助敘事的方法。也因如此,在四人交互進出角色的層次中,劇情主線只能隱約從層層疊疊的扮演與流行音樂的選取背景中探尋:一位年輕男性上班族在某次至台中出差時,經驗了情色服務的泰國洗。在這一次的泰國洗中,「轉大人」卻得了陰蝨,無法回頭地墜落社會之中;另一方面也在這個自由落體的過程中,在某個(不被)記憶的深處,如迴光返照般投射出岔出「正軌」的生命。在前者關於性與疾病的經驗中,四兩撥千斤地同時觸及了跨國、勞動、性與性別再現、消費等可供進一步深究的議題,但演出的方向沒有往吊書袋深陷,也沒有大聲嚷嚷何謂人權、正義、自由,反而趨向後者某種因為墜落而回返,以觸動情緒(即使片刻而尚未全面展開)開展的劇場性。

四人相互協調與串搭角色的敘事表演,其中陳以恩的敘述與大段口條令人印象深刻。她在不疾不徐且口齒清晰,以近似播音員,類戲劇的風格主導某種介於新聞與戲劇兩者之間的寫實社會事件的論述,卻又透過自己(例如卸下假髮)、透過他人(例如聲音介入)不斷解除自我真實性的代言,在一正一反之間,創造出辯證的張力。另一段陳煜典以折疊椅或張或闔地將身體、四肢夾困其中,既扭曲又爬行、拖蛇,也同樣拉出正與反的抗衡。在語言使用上,語句陳述流暢時行雲流水,刻意斷句時又產生豐富的節奏,在重複、停頓、延遲的效果中,既諷刺又自省;之於我而言,也在正行與反轉、正述與倒敘間,創造歧義,堆疊召喚出「欲言」、「又止」的緊張與游移背後的巨大疑問。

我不認為編導在劇中設定了對此巨大疑問的終極情節,然卻也不馬虎地在多層複疊下,埋伏了無法輕易跨越障礙,或者輕鬆一筆勾銷的成長。最後一場演員在全暗場裡,以手電筒照臉,此起彼落地利用每一個空間角落,帶出(不被)記憶的浮光掠影,但全都稍縱即逝;那些無法被成長(正常、異性戀、賺錢、工作等)收納的每一個只能是一秒鐘的回返,早已是手電筒照臉的鬼魅,不復存在,或者自始就決定了消逝?但卻在僅僅一秒鐘的靈光回眸中,被編、導、演收進劇場的記憶盒,就在已經結束卻不斷留戀間,留下小劇場難能可貴的爆發力與親密。

《欲言又止》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7/07/29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