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地獄變》
5月
07
2019
地獄變(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42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如同魯迅對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的評論:「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裡,來試驗它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潔白來。」這些話語同樣也適用於客家大戲《地獄變》的演出意旨──表面是講述吳道子與皇甫軫兩代畫師的技藝對決,實際上卻是探討人性中若遇到地位與名譽的威脅時該如何取捨?要順從內心慾望,還是抱持「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正面心態提攜後輩?

在吳道子與皇甫軫東西壁競畫的衝突中,吳道子自身的心理演變即包含了「功利」、「遊戲」、「求道」三個層次。繪畫藝術從其本質來說應屬於「遊戲」此層次,但「遊戲」不代表「玩世不恭」的意思,而是「超脫於名利,藉此陶冶性情,昇華心靈」的目的。但是,當東西壁競畫的擂臺形成後,名譽、地位、輸贏隨著情勢改變而攸關性命時,「功利」的部分就會無限膨脹,反而主宰了人們,這種心態容易使人扭曲墮落,做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求道」則是將「尋求更寬廣的人生意義」作為唯一目標。在本劇結尾,吳道子終走出困境,把真、善、美化為自己所求之道,將自己先前陷於功利中的醜惡面孔畫入了《地獄變》中,不但成功昇華了自己的藝術水準,也使他成為流芳百世的一代畫聖。

《地獄變》屬於「心理劇」,全劇著重於唐代畫聖吳道子由「識才」、「愛才」,到「妒才」、「害才」,最後沉痛自責的「心理裂變」。這種獨特的心路歷程,演員內心如果缺乏細膩的揣摩技巧,只依靠外部的程式表演,人物表現則必定蒼白無力;但從戲曲表演的角度出發,要在舞臺上呈現演員的「內心戲」是一大挑戰。故《地獄變》採取的方式是將內心戲通通加以具象化,嘗試以演員的「四功五法」展示其內心的善惡糾葛。如以第七場為例,吳道子與皇甫軫論畫後的憂病難解,寧王擔心吳道子會輸掉比賽,故意要張少峰偷取《洛神賦》圖嫁禍給皇甫軫。吳道子內心矛盾,一邊佯裝不知,一邊又深受煎熬;此段便安排了他下地獄,被判官小鬼處罰的情節,展示他被欲望困住的一面。

蘇國慶飾演的吳道子雖屬老生,但其多有武生身段(如殭屍倒、翻跌),打破了一般人對「畫家」固有的「柔弱」、「纖細」之刻板印象。他在劇中的多段亂彈戲腔不但烘托了整場戲的高昂氣氛,更展現多年鑽研亂彈戲的豐碩成果。從演技來看,吳道子面對皇甫軫從「千里馬遇伯樂」,變成「忌妒其才」,再變成「欲害其敗」、「深陷魔障」,最終才走出魔障、昇華自身的藝術與人格,這一段心路歷程可說完美交足了功課。至於,皇甫軫(陳思朋飾)、張少峰(胡宸宇飾)則分別擔任了「善」與「惡」的兩端。皇甫軫的形象代表了藝術的鮮活與直接,張少峰則是慾望與人性醜惡的那一面,而這三人的互動其實就是善惡之間不斷拔河的過程。書僮仲安(陳怡如飾)在全劇中則屬於穿針引線式的人物,既有聰明伶俐、天真活潑、心直口快、純樸善良的一面,又有略知察言觀色、揣摩主人心態、乖巧卻又愛耍小心眼的一面。既要充分發揮書僮在這齣戲中應有的作用,又要留意配角不能喧賓奪主的分寸。江彥瑮飾演的吳芳霓,與她之前擅長演出的悲情旦角不同,在本劇中是一名不讓鬚眉、充滿自信的盛唐女性。

可惜的是,作為本劇始作俑者的寧王(蘇鈞弘飾)與趙國公(杜柏諭飾),其形象相比之下反而較為平面,著重於他們身為統治者的性質,而少刻劃他們的特殊個性。以寧王為例,根據史載,寧王李憲善畫鷹、馬,吳道子為「寧王友」,【1】不光指導他作畫,在做人處事上更深深影響寧王,故又有「吳生既為寧王之友,又為寧王之師」的說法。照理來說,吳道子與寧王交往如此深厚,又怎麼會看不出寧王將他與皇甫軫當作鬥雞一般打賭呢?戲劇可以容許部分內容的虛構,但若能按照史料將寧王的對立面情節加以補充,相信可以使吳道子的形象更為豐滿光彩。

現代科技與傳統戲曲的跨界結合也是《地獄變》的一大看點,要如何表現出唐代獨有的繪畫藝術於戲曲中是一大難題,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這次便邀請了王奕盛擔任影像設計。近年來,影像科技與表演內容的結合逐漸蔚為風潮,面對表演藝術中融入影像設計的元素經常會出現正反兩極的聲浪,重要的是影像設計應與戲的風格契合。在《地獄變》中,為了表現出畫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樣子,巧妙切換投影與戲曲演員的登臺與舞蹈身段;如尾場時,吳道子將王公貴族與自己畫入《地獄變》中的方式,是把旗手化為畫筆,揮灑墨布間,鬼怪與王公貴族不斷糾纏,最後終於成就了藝術,也破除了慾望。

註釋

1、「友」為親王府的屬官,是個閒差事,往往由有才學的名士充當,此官職為「從五品下」,有一定地位。

《地獄變》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9/04/2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曲《地獄變》將小說人物戲曲化、行當化,融合了京崑落語等跨文化的表演體系,從小說到戲曲的跨界改編,甚至挑戰了行當的既定形象。可惜的是,這樣角色的複雜性,在戲曲《地獄變》中並未達到相稱的效果,反而與行當之間產生了矛盾,削弱了行當之間自有的美感經驗。(楊禮榕)
4月
08
2019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