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 FRAGMENTS,為誰演奏又為誰舞動《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0月
21
2021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台灣芭蕾舞團提供/攝影潘彥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2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單一的聲音成不了和弦(Harmony),在芭蕾的美學視野裡,構成舞蹈的也不僅僅是單一的動作而已,身體、音樂、舞台、服裝,以及一連串的故事與情感相互貫通,透過極其縝密地平衡與對位下,一首經典的作品才能誕生,如《天鵝湖》、《黑暗王國》、甚至到近代舞蹈家巴蘭欽的《小夜曲》亦然。當晚台灣芭蕾舞團的演出,同樣循此脈絡完成了上半場的五十分鐘演出,然而下半場的台灣民謠與西方古典選粹相互交演,一方面展現了舞團與長榮交響樂團雙方在技術上的熟稔與多元,一方面也值得讓我們換個想法,創作者的對象應是形而上的美學追求,又或者是觀眾的觀賞享受?

技術.藝術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組成結構,包含了白色地板、身著輕盈時裝的舞者與後方黑紗幕遮住的現場樂團,有別於以往芭蕾帶給人的莊嚴與儀式感。團長莊媛婷的創作編排,可以清楚地看見舞者純粹的肢體線條與技術穩定,在一覽無遺的舞台空間中被蔓延開來,但相反地,她揮手告別了黑箱劇場 (Black Box)【1】優勢之後,此作品與燈光之間的聚焦也相對稀薄了許多。筆者認為,創作者在編織作品時有試圖嘗試,又抑或說是博弈了一些自身未知的期待感,譬如開場的獨舞者孫偉傑,以及第三樂章中與鋼琴獨奏交手的陳亭妤,確實在這樣的平台上展現了獨特且浪漫的肢體情懷;然而隨群舞者與音符逐漸滲入作品,古典芭蕾中極為重要的和諧與對位,反強調了一絹白帛中容不下一點瑕疵的限制。這些不協調感並非來自於舞者的能力問題,而是編排與燈光的空氣感使視覺觀感上顯得赤裸,後方一覽無遺的樂團編制也因為使用黑紗幕而形成了距離上的隔閡。儘管莊媛婷在編排上的用心,透過不全然的對稱來開啟作品/獨舞/肢體的可能,藉以傳達布拉姆斯對於克拉拉的情感糾結與自身寂寥,但技術大於編排以及部分構圖的未成形,仍使得筆者在觀看時感到些許遺憾。

回到2001年,雲門舞集的作品《竹夢》中有一段落名為《秋徑》,是一對男女雙人沿著光道,從下舞台走向上舞台【2】的十幾分鐘小品,舞蹈家林懷民透過強烈的肢體幾何,構築了情感的距離、舞台的深度與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而在《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中,莊媛婷也使用藍色的光道和男女舞者的行走,隱喻布拉姆斯與克拉拉兩人的形象,只是如同協奏曲背後的寂寥自白,數度的行走並沒有看見兩人之間的碰觸。這一安排也形成了上半場的演出,鮮少有雙人組合的關係被建立,取而代之的是一人獨舞,又或是群體的一人獨舞之可惜。於此,我不禁好奇在創作的過程,台灣芭蕾舞團是否也如筆者八月所觀賞的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風》一般,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影響,而使得動作的發展上偏向更多的Port de Bras【3】大於足尖上的使用,而這一點的改變,也似乎反映在下半場的節目與台灣疫情解封的時間軸當中。

匠心,從來都不工業化

《恆春民謠》、《比才.法蘭德爾舞曲》、《望春風》、《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G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與《雨夜花》(以上依節目內容排序),筆者在研究下半場節目安排的時候,同時也感受到了快速被洗刷而不至於疲憊的新鮮感。譬如《望春風》一反刻版印象地由男性開啟故事念想,且發展了上半場所沒有的雙人撐舉與肢體、《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驚豔全場的獨舞【4】與終於打開黑紗幕的樂團演奏,這些讓人為之一亮的安排都讓筆者記憶猶新。

然而《恆春民謠》中有一雙硬鞋穿梭在群舞的靴子當中、《比才.法蘭德爾舞曲》沒有舞者的純粹演奏以及《雨夜花》歌者的壓軸,儘管技術執行上沒有問題,可是拼貼般地將不同文化交替呈現與微妙地結構不平衡,似乎很難跟上半場一氣呵成的氛圍感互相應和。此處,筆者想要討論的是創作者在安排節目的時候,儘管有精練的技術作為支撐,但想要體現台灣文化以及跨國格局的慾望,或許還有更多選項的可能,在能滿足觀眾感受與個人美學傳遞的同時,也能夠有一個明確且能被觀眾帶走的想法或方向,或許能讓今晚的演出更加完整。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台灣芭蕾舞團提供/攝影潘彥中)

重要的不是巨人,而是肩膀

如果說一位創作者能夠看見遠方的風景,並傳達給舞台下的觀賞群眾,那我們姑且將它稱為巨人。可以想見得是,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巨人,站在所謂「巨人的肩膀」上,傳遞更多完整又或是前人未必可知的資訊給更多的我們。

說回此次筆者觀賞台灣芭蕾舞團演出時所感到的不協調感,當舞者們的能力相互刺激且逐日堆疊時,筆者認為創作一方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肩膀來疊羅漢,譬如團長、藝術總監與特邀編舞等等編制,將舞團提升到更寬廣的遠方。台灣芭蕾舞團創立於2017年,近年來時常進駐高雄衛武營推廣芭蕾文化,而此次能夠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創意、想法等等上的相互碰創與拉扯,筆者期許的是未來能看見更為激烈的火花,而那樣的光景,必然在一個個更高的肩膀之上。

註釋

1、黑箱劇場,又稱作黑盒子,是一個近乎全黑,排除外在干擾的劇場空間,也是多數國家場館會參考的正式規格;在沒有光源的狀況下,它最能隱藏表演者的技術機密,也最能凸顯創作者想要在劇場中呈現的創意效果。

2、上舞台UP STAGE,劇場術語,意指舞台後方,反之,下舞台則是形容舞台前緣,左、右舞台則是以表演者的面相來區分左右。

3、手的運行Port de Bras,芭蕾術語。

4、獨舞者為陳玟樺。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演出|台灣芭蕾舞團、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21/10/01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