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漂泊,溫度剛好《單身溫度》
3月
18
2013
單身溫度(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4次瀏覽
紀慧玲(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綠光劇團《單身溫度》雖以王鼎鈞同名小說改編,但劇本只擷取小說十二個單篇之部分(主要為〈土〉、〈單身溫度〉、〈不是純吃茶〉),勾連為一齣以老兵「華弟」為核心的回憶故事。王鼎鈞自陳,「短篇圍繞著『鄉愁』寫成,鄉愁無可排遣,也許遁入愛情可以得到救濟,但愛情的追求也沒有結果,顯得『好個淒涼的我』!」(1988年新版,作者自序)鄉愁是底緒,愛情是浮萍,漫漶成畸零變形的一汪苦海,編劇吳念真牢牢抓繫鄉愁、愛情兩頭,創造出一個身分為來台老兵的八十歲華弟,半生與愛情錯身,以及「鄉愁在哪頭」的當代詮釋。最終一幕,華弟喃喃獨語「暖暖的,真好」,此時落英繽紛,新綠早發,正向的溫煦力量瀰漫全場,幕落。

作為向文學作品禮敬之作,《單身溫度》不僅取材原著,更有大幅度「新詮」。此因小說成書於1970年(原名《單身漢的體溫》),書中人物停止於1970年,自不可能有劇中101大樓高聳矗立的「未來圖像」;書中鄉愁羈困,作者未正式提解,編劇安排華弟返鄉,再次患了水土不服之症,得吃台灣水果──呼應第一幕〈土〉篇,華弟必須服用離開大陸帶著的一瓶家鄉泥土──方能治病,以此託出「他鄉變故鄉」結論不言可喻。為貫串愛情主軸,劇本讓華弟分別與醫院大陸籍女護士、身世可憐的隔鄰養女、冒名頂替姐姐來台的初戀情人之妹、賣身養家的台籍養女,分別有一段若有似無之情遇,頭尾相連,合情入理,但也非原著本意。

《單身溫度》十二個單篇彼此並不相干,雖有華弟其人,或作為主人翁,或作為旁支人物,但總的來說,貫串民國四、五十年代漂泊寄旅的外省人與當時台灣社會若干現象,結構歧奇,似從華弟眼中窺看一幅乖離荒疏人心圖像,正是作者寫作的五十年代台灣窒悶、無路可出的生存處境。然,搬上舞台後,這幅歷史景觀已被改寫為戰後台灣七十年流變速寫,並且跳躍前進,且以寬容、溫和態度視之。從一開始八十歲華弟彷如靈魂出竅遊離病床外,用旁觀敘事者口吻倒述半生,一旁安養院看護急救,視如己親,宛如「親人」開始,寬容已然定型。

老兵形象,鄉愁書寫,文學作品不乏先例,戲劇舞台上《寶島一村》、《西出陽關》亦曾敷演。《單身溫度》直面老兵,尤其是單身老兵,情慾無從寄託,仍然正面書寫,並不時穿插詼諧。值得肯定卻也困難的是,如何重現民國四、五十年代氣味?上半場不論是外省阿兵哥、廣播員,隱密曖昧的咖啡雅座,美國大兵影響下的喇叭妹、旗袍妹茫惑感,都因逼真度不足,致使氛圍疏離(雖然,兩位年輕演員梁正群、張靜之演得十分誠摯);一直要到下半場,哭線漸次逼近,驟聞大陸親人死訊,以及羅北安、姚坤君兩位資深演員老妝上場,時空來到今日,相隔數十年再見唯剩喟嘆,緣份早已相錯,此時,劇場氣氛終於完全凝靜,觀眾移情投入,席中並傳出啜泣聲。

「要幸福喔」一向是綠光招牌口頭禪,編導採用定格敘述手法,九場戲彼此獨立,人物無一例外,都在尋覓幸福。緊密對話試圖框以寫實;壓抑色調影像暗影流動,即使滿樹繁花,亦見一片滄涼;半裸桁架屋宇景片,照見「家」的空虛浮盪;兩場年夜飯獨飲畫面,尤觸人心弦。只是,歷史並不只這些「寫實」而已。老兵鄉土與國家認同並不如此單純,是否真如劇中依歸台灣?老兵的情慾去處是否與忠貞一同?…這些真實/寫實無比讓人困惑。但《單身溫度》至少成就一場情感交換場域,離鄉的、失親的、無愛的、共同取暖的、相互慰藉的,在「暖暖的,真好」肯定句裡,找到最大認同,再次證實:劇場就是一場幻覺,也證明:暖和的溫度對多數人來說,剛好;烈酒燒口,冷酒傷情,也就免去了吧。

《單身溫度》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3/03/1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