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FTER DAY》編導為林維仁與陳思樺(共同創作),製作人林維仁,其創作體現出當代社會的實事寫照,經日新月異的時光流逝,反映出現代人對於自己周遭的人、事、物,隨科技時代的演進而有所抽離,在隨曇花一現的跟風潮流之中,為滿足社會環境的需求而迷失自我。整個作品以現代舞的演出形式,呈現出個別個體在面對自我內在的拉扯與接納。
開場以「日常生活」為主軸,破冰地將日常所面臨的各種自我內在作為開端,分別意象地從生活形式中表象描述。舞者的表演服以「藍色調」為基底,一名舞者橫躺在四位彎曲在地上的舞者們背上,設定好鬧鈴及日常自己所蓋的棉被,場面的燈光隨時光流逝,日夜轉換的過程中,鬧鐘接二連三的響起,清楚的將日復一日的時光壓縮,舞者便開始一一進行生活起床後的梳理,完整運用整個納豆劇場之舞台空間,創造出廁所和洗手台等意象空間。此評論以創作者作為分析有二,分別為舞蹈創作及音樂之選用。
一、舞蹈創作部分:
首先,從獨舞的角度切入,隨音樂的不同調性,個別描述在面對自我內在的情境而有所區別。其中透過物件及空間的互動,例如:椅子、牆、欄杆、恐龍手套、動物頭套等,皆鮮明化所有對於生活的不同面向,如權利、慾望、墮落、性感、死亡及武裝自我等。雙人舞的角度來看,從場景的時空,轉換到KTV並播放著曲目〈夢醒時分〉,一位身穿花襯衫的客人象徵在地性的符號,另一位赤落的舞者將這位客人的花襯衫、灰長褲及襪子脫下後,便穿在自己的身上,將整個情緒轉移,兩位舞者相互依附在一張鐵椅上,不斷呈現自己在感情路上的拉扯及掙扎的階段。
在面對社會的自我武裝,舞者們拿下面具後,呈現出心的疲累,便圍成一個圓,搭配現場演唱排灣族的古調〈思念〉,思念那真實迷失的自己。在群體之中,舞者一個個脫離這個圓,體現出為滿足此社會之需求,將迷失的自我來配合他人的趕流行之現象;直到最後,場上留下一名舞者不斷的重複先前團體的動作,而其餘舞者分別在舞台的四周,將「紙飛機」投射至舞台中正在不斷重複動作的獨舞者身上。紙飛機劃過的或許是希望、紀念、自由以及渴望,亦或是一種自己內在對於世界的寄託。
二、音樂選用部分:
演出音樂的曲風風格多樣,如同生活般的多采多姿,以及各種色彩的種種紀錄。後段的群舞部分以台語歌曲為主,反映出台灣的本土性之音樂符號意義。音樂中包含台語的生活對話,回歸到初衷、回憶等。整體的音樂風格主要以迷幻搖滾為主,搭配藍色調的表演服,完整體現憂鬱的迷惘。就舞台空間運用而言,其創作構圖部分,將一、二樓的平行時空之畫面有所豐富運用。其中,在群舞演出的片段時,搭配夜店的環境音效,音樂中獨白的內容包含:一杯烈酒、時間的擴散、風、夢中、玫瑰的花香等,個別將創作的符碼,透過獨白的形式將創作者想要的情境加以表達。
最後,創作者將舞者們的「藍色調」表演服,代表著「憂鬱」的象徵,並透過日常生活的表現形式來探索生活中的可能性。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最大魔王,便為自己,在各個舞蹈的段落之中,反映出當代的社會現象。
《DAY AFTER DAY》
演出|林維仁獨立製作
時間|2019/01/31 19:30
地點|納豆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