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狂想中的最終魔王《DAY AFTER DAY》
2月
20
2019
DAY AFTER DAY(林維仁提供/攝影顏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3次瀏覽
羅家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DAY AFTER DAY》編導為林維仁與陳思樺(共同創作),製作人林維仁,其創作體現出當代社會的實事寫照,經日新月異的時光流逝,反映出現代人對於自己周遭的人、事、物,隨科技時代的演進而有所抽離,在隨曇花一現的跟風潮流之中,為滿足社會環境的需求而迷失自我。整個作品以現代舞的演出形式,呈現出個別個體在面對自我內在的拉扯與接納。

開場以「日常生活」為主軸,破冰地將日常所面臨的各種自我內在作為開端,分別意象地從生活形式中表象描述。舞者的表演服以「藍色調」為基底,一名舞者橫躺在四位彎曲在地上的舞者們背上,設定好鬧鈴及日常自己所蓋的棉被,場面的燈光隨時光流逝,日夜轉換的過程中,鬧鐘接二連三的響起,清楚的將日復一日的時光壓縮,舞者便開始一一進行生活起床後的梳理,完整運用整個納豆劇場之舞台空間,創造出廁所和洗手台等意象空間。此評論以創作者作為分析有二,分別為舞蹈創作及音樂之選用。

一、舞蹈創作部分:

首先,從獨舞的角度切入,隨音樂的不同調性,個別描述在面對自我內在的情境而有所區別。其中透過物件及空間的互動,例如:椅子、牆、欄杆、恐龍手套、動物頭套等,皆鮮明化所有對於生活的不同面向,如權利、慾望、墮落、性感、死亡及武裝自我等。雙人舞的角度來看,從場景的時空,轉換到KTV並播放著曲目〈夢醒時分〉,一位身穿花襯衫的客人象徵在地性的符號,另一位赤落的舞者將這位客人的花襯衫、灰長褲及襪子脫下後,便穿在自己的身上,將整個情緒轉移,兩位舞者相互依附在一張鐵椅上,不斷呈現自己在感情路上的拉扯及掙扎的階段。

在面對社會的自我武裝,舞者們拿下面具後,呈現出心的疲累,便圍成一個圓,搭配現場演唱排灣族的古調〈思念〉,思念那真實迷失的自己。在群體之中,舞者一個個脫離這個圓,體現出為滿足此社會之需求,將迷失的自我來配合他人的趕流行之現象;直到最後,場上留下一名舞者不斷的重複先前團體的動作,而其餘舞者分別在舞台的四周,將「紙飛機」投射至舞台中正在不斷重複動作的獨舞者身上。紙飛機劃過的或許是希望、紀念、自由以及渴望,亦或是一種自己內在對於世界的寄託。

二、音樂選用部分:

演出音樂的曲風風格多樣,如同生活般的多采多姿,以及各種色彩的種種紀錄。後段的群舞部分以台語歌曲為主,反映出台灣的本土性之音樂符號意義。音樂中包含台語的生活對話,回歸到初衷、回憶等。整體的音樂風格主要以迷幻搖滾為主,搭配藍色調的表演服,完整體現憂鬱的迷惘。就舞台空間運用而言,其創作構圖部分,將一、二樓的平行時空之畫面有所豐富運用。其中,在群舞演出的片段時,搭配夜店的環境音效,音樂中獨白的內容包含:一杯烈酒、時間的擴散、風、夢中、玫瑰的花香等,個別將創作的符碼,透過獨白的形式將創作者想要的情境加以表達。

最後,創作者將舞者們的「藍色調」表演服,代表著「憂鬱」的象徵,並透過日常生活的表現形式來探索生活中的可能性。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最大魔王,便為自己,在各個舞蹈的段落之中,反映出當代的社會現象。

《DAY AFTER DAY》

演出|林維仁獨立製作
時間|2019/01/31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