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領域的身體思考《肥皂歌劇》
10月
08
2012
肥皂歌劇(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2次瀏覽
謝東寧

2012關渡藝術節將《肥皂歌劇》列入「跨領域」節目,但這節目是法國精力最旺盛的「新舞蹈」女編舞家瑪希德‧墨尼爾的作品,她跟歷史上很多編舞家一樣,找來美術領域的藝術家(例如畢卡索、夏卡爾、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來創作舞台,只是這次關於舞蹈(舞者)與美術(布景)的位置,從主/從關係調整為相互融合。所以說精確一點描述,這還是一個舞蹈作品,一個「融合」美術觀念的舞蹈作品。

演出尚未開始,舞台突然從天而降大量的白色泡沫,泡沫越來越多成為一個巨大的白色雲朵,佔領了整個空間,甚至逼近觀眾席;而當泡沫機器停止運作,觀眾席也跟著燈暗,原來舞作已經開始。這個白色雲朵(White box)創造了舞台的另一個空間,一個白衣舞者坐在前方地板凝視著它,另外三個舞者則鑽了進去,而這個空間在細微電子聲響中(後來才知道,是泡沫的錄音聲),開始慢慢地產生變化。

雲朵產生各種緩慢悠微的變化,然後我們也看到其中的舞者,原來是他們讓這個空間產生變化,從美術的角度而言,也可視為一個身體與泡沫的「活動雕塑」。從大塊整體到分區的變化,雲朵附著在舞者身上,把玩各種讓觀眾自己去定義的形狀,有些單人完成、有些多人合作,身體雖然隱藏在物件(Object)之中,但是我們還是看得到身體(舞蹈)。

在逐漸消失的泡沫舞台,眾舞者在底板掀出一張白色四方形木板,這張木板構成一個垂直立面,然後白色舞衣女子立在前方,像畫布上的顏料開始舞動身軀;而當舞者們頂著木板,天上降下大量的白色泡沫,然後將木板往後台牆上一撞,噴出四射的白色泡沫之後,彷彿盤古開天,開始了另一階段的故事,這故事就是原文舞名《Soapéra》的雙重隱喻─電視「肥皂劇」。

這張畫布上面描繪的,是四個人構成的「世界」,舞者用日常生活中動作入舞,畫板像一張桌子般,舞者們坐在桌前,用上半身展現彼此的關係,也開始顯示人類的愛恨慾望情仇。然後木板平攤在地板,編舞家利用有人聲的爵士歌曲,當舞者離開木板、音樂就停止,來構成這個五顏六色(舞者服裝),舞台上的小世界(圖畫)。而最後,這種種的奇想與溫柔,卻以暴力終結,如同這首一直延續的爵士歌曲「人們用冷漠築了另一面牆,這面牆,把我所有歡樂都偷走了……」三個舞者將一個舞者逐出畫布,然後用木板將他逼到牆邊,然後用力一擊將之毀滅。

就傳統舞蹈觀念來看,這個法國新舞蹈運動老將的作品,舞蹈成分實在很少,但就美術作品來說,這個類行為藝術的表演,卻充滿了身體,這究竟算不算舞蹈作品呢?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編舞家墨尼爾,三十年創作生涯的46個作品,內容從文學到音樂、從心理學、哲學到社會學、從古典、流行到前衛、從繪畫到裝置藝術…。就她而言,如果人類的身體,原來包涵了這些豐富領域,那麼舞蹈為什麼不去探討,不去結合這些領域,而只把自己封閉在「舞蹈」的舊觀念裡呢?

精彩的《肥皂歌劇》提供給我們的,不只是一個跨領域的舞蹈表演,更是身體與材質、空間,及人類與其生存空間,一場美學與哲學的警世辯證。

《肥皂歌劇》

演出|瑪希德.墨尼爾 法國蒙彼利埃編舞中心
時間|2012/10/06 16:30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應是創作者刻意造成的不確定狀態,讓新形式的探索,保持規則彈性和開放。肢體的微妙處在於與泡沫之間,時而主動、時而被動的互動關係;速度互相呼應;質地時而溫柔時而暴力。當舞者聯手抬起一片平板推起泡沫,瞬間勢力萬鈞,人沒入牆面,泡沫飛濺如星,在關鍵時刻顯得張力十足。(林乃文)
10月
12
2012
舞者在我們看的更仔細的泡沫銀河系或是乳房象徵女性的聯想中慢慢孕育出來,他們的身體被這些世界代表「已知」的泡沫包覆,全身閃爍,生命驛動很自然卻也很無從選擇的需要存在,並且必須懂得如何玩遊戲。(徐宇霆)
10月
08
2012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