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幾個技術問題《烏瑪Umaq》
1月
02
2014
umaq‧烏瑪(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7次瀏覽
薛西(2014年駐站評論人)

〈偽裝、記憶中的Umaq〉、〈肩上孕出了Umaq〉、〈壺說的Umaq〉、〈頭悽的Umaq〉,圍繞著「Umaq」(排灣族石板屋)的「家屋」中心意旨,編舞家透過四幕,讓這個生者與祖靈共在的空間,延展出死與生、痛苦與歡愉互相接續的況味。發散低迷、頹敗氣息的電子音效幾乎充塞全場,鋪蓋一種詭譎氣息,歌者(蔡清安)的聲音間或顯聲,維繫民族神話的永恆。一名歌者,四名舞者,有時如一家五口,呈現生活日常,有時歌者與廖怡馨一組做為主敘述(通常在右舞台),另三位表演者依著每一場的含意舞蹈。

然而,我更想藉著本文提出技術的問題。設若劇場終究還是一個視覺性的場域,文本「如何被看」,便不只是舞蹈動作的編排,還包括空間運用。《烏瑪Umaq》雖然含有蒂摩爾古薪舞集將排灣族文化與現代舞結合起來的意圖,包括把排灣族的四步舞轉化成現代舞的動作,從原有的習俗裡釋放出來,帶出更寬廣的運用。但既然舞團選擇劇院做為歷來展演的主要場域,「場面調度」的技術,或說「劇場性」的追求,亦是不可輕忽。假設了觀眾會自然把左右舞台的對位(或說,以歌者與廖怡馨一組,其他三位舞者為一組)做為基本認知,但是古調與電子音效聲音的互斥、加重繁雜程度的投影,兩組彼此接應的調度技術,要如何協調起來,進而引發深意,就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從《烏瑪Umaq》舞台懸掛的幾片布幕講起,舞台底部中央垂掛一塊白布如瀑,左右各有一長方形白布,供映影像,左舞台的貼地而起,右舞台的下部裸出約七、八十公分。從視覺上看這個舞台,被切分好幾塊,結果因為運用不當而進退失據。對觀者來說,從第一分鐘就知道這三塊布自始至終會在場上,換言之,編舞家幾次在不同場,讓表演者走位到布幕後進行需要的舞蹈動作,已經記入觀者的「已知」,很快就沒有驚喜,加上布幕的位置與尺寸,也無法給出視覺震撼。「劇場的影像」本身並不是構成的張力的唯一因素,尺寸、高低、出現的時間等等都會影響實際的效果。

另一方面,過滿且缺乏變化的電子音效,有時蓋過歌謠,也還沒聽到電子音效與歌謠的音樂性具有深意的對位,較屬各行其事。還有一個表演問題出在歌者身上,他是需要在台上擔負戲劇任務的歌者,但不知是因為戲劇非編舞家本行,或者歌者不若其他四位表演者都受過良久的舞蹈訓練,以至於當表演的cue點從別人轉到他身上,就有如從「舞蹈」接到「戲劇」,原本的動作連續感會被打斷。

對比於我看過的幾個原住民劇場的演出,或者較熟悉的幾個團體,蒂摩爾古薪舞集在堅守傳統文化之餘,也將不同的影像、聲音思考放進創作裡,是有積極的一面,也感受到編舞家、舞團懷抱著突破、創新的意圖,只是從《烏瑪Umaq》的成果看來,編舞家對舞蹈動作的敏感度與創新詮釋的能力,與對劇場空間的敏感度有明顯落差。他編排的動作文本,意欲透過舞作傳達的意義,其力量於是消弭於舞台文本之間。

《烏瑪Umaq》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13/12/2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