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流轉新聲《王立/廢結合》
4月
30
2018
廢結合(廢結合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0次瀏覽
馮祥瑀(專案評論人)

週六夜的女巫店,王立以及廢結合的演出體現了音樂場景流動的過程。這場演出是由廢結合邀請王立一同演出,笑鬧之間,年紀相差甚遠的兩組音樂家使得這場演出像是一場忘年同樂會。若是在網路上聽過王立作品的朋友大概會覺得他的風格與廢結合有些許接近。王立這次的演出少了些華麗的編曲以及伴奏,回歸簡單的配器形式,更加凸顯了他歌詞、唱腔以及嗓音的特色,而廢結合除了維持一慣的演出之外,更多了一分幽默。

王立的音樂與他那直白而單純的嗓音,在去掉多餘的伴奏只留下木吉他之後,簡化成一種屬於都市的極簡風格。這樣的做法不僅並未讓王立的音樂特色出來,反而變得更加單調。比較王立放在網路上的作品以及現場演出可以發現,網路版本比他現場所以唱的豐富得多,我想原因在於伴奏所營造的氛圍與趣味性。簡化過後的版本由於只有木吉他伴奏,許多小小的瑕疵就顯得容易被發現。他的歌詞、唱腔以及嗓音在少了豐富的音樂之後顯得有些單薄。

就歌詞來說,王立歌詞的風格趨近於一種平鋪直敘的描述,並不特別強調聲韻。我並不是說他的歌詞沒有押韻,只是押韻的詞並不一定就是好詞。王立的歌詞雖然在很多地方都有押韻,但時常過於平鋪直敘,因此在聽覺上容易失焦。換句話說,聽王立唱歌很容易抓不到歌詞的重點。但這種歌詞設計的優點在於,它讓王立的音樂聽起來有種涉世未深的羞澀,青春的美好與純真在他的音樂中表露無遺。他單純的嗓音、想法以及作品似乎與紛紛擾擾的臺北城呈現了一種反差,特別容易讓聽眾回憶起過去某段特別簡單的生活。

王立的簡單就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唱歌時常常習慣性地在每一句旋律結尾時拖上較長的尾音,這種唱法讓王立歌詞中梳理的那些煩惱,變成生活中煞有其事的無病呻吟;在單純口吻與唱腔下,似乎再複雜難解的煩惱都只是過眼雲煙。另一個王立的特色在於,他在唱歌時並沒有太多共鳴位置的轉化以及強弱音的變化,只有一個喉腔共鳴。這種唱腔搭配刻意拉長的尾音以及平鋪直敘的歌詞,讓我覺得王立是個童心未泯的大男孩。而這個大男孩的內心似乎是強壯而單純的。

另一方面,王立的簡單也可能成為他最大的缺點。缺乏變化的吉他伴奏,讓他的音樂聽起來整體不夠豐富。即便王立今晚點演出使用了一些並未出現在網路DEMO帶中的和弦,這些七和弦以及九和弦似乎在嘗試襯托出他音樂的單純,可惜的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大多數只出現在前奏及間奏中,其節奏型態與原本的版本並沒有太多差別。我認為既然想要以這些和弦來豐富音樂,不妨可以嘗試加入更多不同的節奏型態,讓自己的作品有些不同的層次感變化。這點我認為王立可以再思考看看。

接著亮相的是廢結合,四個大男生組成的團體在歡笑之中、打鬧之餘便完成了今晚的演出。在我眼裡,這四個大男生的音樂裡也透露著另一種單純,就好像是多年以後的王立,單純之餘卻還多了一份成熟與些許滄桑。廢結合的四人編制在演出上也有幾個亮點,像是吉他手猴子的伴奏,時而輔助、支撐整個樂團的聲音,時而想要拉著所有人往前,它那溫潤的吉他音色不僅為廢結合的音樂增添了更多層次,也是廢結合音樂一個相當重要的特色。主唱馮顏泰渾厚且慵懶的嗓音搭配上猴子的吉他則建構了廢結合在聽覺上的辨識度。這兩個人的組合與王立的音樂相比較,就好像是大男孩們成長過程中的時空對話,交流著各自生命中的各種歷練,而在台下的王立就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著他們的音樂。在那個當下,音樂不但是創作者們內在交流的媒介,也是促成音樂場景變化的催化劑。

音樂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一直以來都是建構台灣音樂場景的重要關鍵。無論是前輩對於後輩的讚許以及相挺,或是同儕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都是整個場景不斷流動、輪轉以及重生的內在動力。

《王立/廢結合》

演出|王立、廢結合
時間|2018/04/21 21:30-23:00
地點|女巫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