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歹囡仔的潑猴之癢《麻嗨猴》
6月
26
2023
麻嗨猴(烏犬劇場提供/攝影何曰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0次瀏覽

文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臺灣歹囡仔

《麻嗨猴》以倒敘的手法,探索臺灣歹囡仔李志豪的死因。開場時,一張白桌上蓋著白布,在宛如屍體的一箱箱文件中,逐漸挖掘出李志豪的人生。四位演員有時扮演不同觀點的抽象角色,有時扮演李志豪、媽媽、警察,或檢察官、檢舉人,有時又是販毒集團的共犯。四名身著白袍的角色,以宛如辯論會的主觀態度,論斷、評判李志豪的死因。表演者在諸多角色之間任意切換,在寫實與意象表演之間反覆變換,場面流暢而角色鮮明。觀眾透過精密繁複的戲劇場面,逐漸拼湊出李志豪輕狂而令人唏噓的短暫生命。

從輕狂少年到衰尾青年的迷途人生。直觀的拼湊劇中呈現出來的角色,李志豪在青少年時期就染毒、販毒,短暫風光後就被判刑坐牢。改過向善後,在工廠認真上班。這次為了孝親,明明已戒毒,卻參與販毒,成為在街頭交易毒品的藥腳。英勇而僥倖地逃過緝毒行動之後,打電話給在飯店擔任洗碗工的母親。母親從來沒有去監獄探望過他,母子已經五年沒有見過面。明天是自己的生日,要在飯店作東,請最貴的餐點、最貴的酒,讓母親風光,報答母親。只是站在暗巷打電話的李志豪,卻被在附近陽臺上喝紅酒的男士檢舉,因滿身二手毒煙而被派出所員警逮捕。因為收押禁見,連打電話都不被允許,只能無故失約,讓母親在飯店空等一天。錯失與母親相聚,最終在生日當天死於看守所。本性不壞、行事不正的李志豪,就這樣結束了短暫而衰尾的人生。

《麻嗨猴》是以毒品問題,討論青少年犯罪者背後破碎的成長經驗、歧視的社會視線、預設的檢警立場。角色李志豪從青少年時期就受毒品影響,染毒、販毒、改過向善,卻再犯,又蒙冤。在二十三歲的青年時期,就不明不白一命嗚呼,只成為一疊疊的存檔記錄。創作團隊關懷的不只是青少年毒品問題,而是更大範疇的人文關懷。李志豪所代表的群像,涵括了那些還來不及長大,只能先學壞,人生總是在誤入歧途與改過向善之間,不斷擺盪的臺灣歹囡仔。

角色敘述的複雜與跳躍

《麻嗨猴》是共同創作的作品,特別重視多重觀點的呈現。觀眾需要從不同觀點的論斷中、非線性時間的敘述裡,逐步拼湊出角色的故事。除了李志豪為主要角色之外,其他還有媽媽、檢查官、紅酒男士,各自都有內在情緒與角色發展。多重觀點、多角色視野,加上繁複的寫實與意象表演轉換,因此,每個觀眾解讀到的角色癥結可能各不相同。角色的敘述手法相當跳躍,如果不是對這個議題和複雜現實本身有理解的人,可能較難從中獲得對於角色的認同。


麻嗨猴(烏犬劇場提供/攝影何曰昌)

《麻嗨猴》創作意圖是在呈現青少年犯罪背後的環境與成因,但在人文關懷的創作精神之上,似乎把法律正義的價值,放在過於失衡的位置。舉例來說,李志豪二度被捕,只因為他站在暗巷打電話。閒來無事在頂樓喝紅酒的男士,看不順眼就檢舉他,害他平白無故被警察盤問,就這麼倒霉的錯失和母親言歸於好的機會。他的確沒有再吸毒,可是他參與販毒。躲過販毒緝捕,卻因二手毒煙被捕,很難說是全然無辜,而且販毒比吸毒嚴重很多。

在生日前一晚被抓入看守所,而錯失五年來母子再相聚的難得機會,然後他就死了。看守所沒有出現不人道對待,檢警雖然嚴苛無情,也沒有違法行為,既然沒有吸毒,驗尿就可以還他清白,過幾天就可以出來。如果是因為大哥塞進他口袋的毒品,害他再被判刑,他也的確是藥腳。就算被誤抓的那天是他生日,就算千萬個不願意再失去母親,李志豪究竟為什麼要死呢?要說是機制迫使他自殺,似乎有些牽強。李志豪如果是自殺,死亡更像是個人意志的選擇結果,很難藉此檢討成長環境結構上的問題。

雖然筆者難以直接從李志豪的角色敘述中獲得情感認同,但從演後座談會,諸多位從事藥癮關懷、青少年社工、學校輔導工作觀眾的熱烈回應來看。或許真實案例,遠遠比這樣的戲劇角色更複雜、更誇張,現實通常比戲劇更荒謬。臺灣歹囡仔人生的複雜和幽暗的程度,著實超越筆者認知與想像的範疇。

歹囡仔的宿命之癢

一是家庭與自尊破碎的癢,李志豪的母親拿著兒子販毒賺來的錢養男人,在兒子坐牢期間從來不去探望他,卻願意在飯店空等一整天,又暗自計畫為男人再拋棄兒子,最後還有完全跳出現實範疇的經血神話傳說。在戲劇敘述上,母親的角色似乎有些斷裂,不過,就現實來說,一個母親是可能會拋棄兒子,也許拋棄後會回頭,回頭還會再拋棄,這正是親子關係之間獨有的強大傷害。會去監獄看孩子的不代表愛,不去監獄看孩子的也不代表不愛。母親對孩子的愛,有的不離不棄,也有的反覆離棄。李志豪年少失學,活在笑貧不笑娼的社會,靠販毒賺大錢,用錢來孝順母親,用錢來找回自尊。

以及社會歧視與標籤化的癢。李志豪只是暗巷裡的陌生人,對陽臺上喝紅酒的男士來說,就成為罪惡的化身,應該被檢舉。對路過的女子來說,應該成為防身術的防範對象。李志豪抓癢看起來就像毒蟲,站在暗巷就像罪犯,騎車就像酒駕。什麼都還沒做的李志豪,就像是社會敗壞的源頭。實際上,即便是在街頭做毒品交易的藥腳李志豪,不過是犯罪結構最底層,是毒品集團最合適的替死鬼,是檢警績效制最容易達到的業績。


麻嗨猴(烏犬劇場提供/攝影何曰昌)

李志豪的一生,最難解的就是這些與生俱來的癢。無論李志豪是毒品犯罪結構下的替死鬼,還是五指山下潑猴的化身。死因究竟是毒癮發作癢死、心因性飢餓而餓死,還是看破紅塵了結自己,甚或是人間受苦期滿回老家做神仙。李志豪彷彿是潑猴轉世,或者,因為身上有著宿命般與生俱來的癢,必然只好活得像隻潑猴。潑猴的宿命,致使他站在路邊就被檢舉,走在暗巷就是防身術的目標,無論戒不戒毒都被認定為毒蟲。《麻嗨猴》要探問的,是癢的成因,是青少年犯罪行為背後,家庭與自尊破碎的癢、社會歧視與標籤化的癢。破碎的成長背景、貧乏的情感經驗、在自卑與自傲之間極端擺盪的個人人格,是潑猴怎麼樣也擺脫不掉、與生俱來的宿命之癢。

《麻嗨猴》

演出|烏犬劇場
時間|2023/06/10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內容被放在中產階級的精緻劇場中,觀看者除了一般觀眾,社工、陪伴者和照護者也是主要被邀請對象;彷彿進入一個乾淨、安全的實驗室目睹製毒的過程,變成了科普型教學,或是探討原生家庭與環境型塑的因果教化劇。
6月
16
2023
這些年來,劇場界風行著以議題入戲的創作風。從開放社會的角度而言,劇場作為一種另類思考的文化行動,似乎脈絡更趨鮮明,這無疑是戲劇美學的社會性驅力。然而,議題入戲也存在著弔詭性。很常出現的是:在民主的假借上取得戲劇表現的政治正確性;卻在明知或潛意識中,刻意避開問題意識的核心。⋯⋯然則,這似乎成為「烏犬劇場」在創作《麻嗨猴》這齣以議題出發的戲時,某種警覺性的自省。(鍾喬)
12月
09
2020
劇組用心呈現許多細節,如李志豪為了「止癢」而在身體各處刺青時,我們看到平時劇場相對少見的「武術─武打─武俠」身體及意象;⋯⋯不只如此,貫穿全劇還有兩個關鍵字特別發人深省。(張又升)
12月
01
2020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