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主廚與快樂的A4和牛《力晶2023藝文饗宴-莊東杰與德國波鴻交響樂團》
10月
11
2023
力晶2023藝文饗宴-莊東杰與德國波鴻交響樂團(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提供/攝影顧哲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4次瀏覽

文 顏采騰(2023駐站評論人) 

「在我看來,波鴻排不上一級樂團。和牛也是有分A5、A4的。」

在波鴻交響樂團臺北場結束後,我在社群網站上瞥見這樣一則精妙的比喻。意思是,雖然波鴻交響被歸類於德國樂團分級制中的「A級」(最高等級),但仍然比不上柏林愛樂、巴伐利亞廣播交響等頂級天團。這也大概是起初票房低迷的主因——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樂團、缺乏明星光環的指揮、名團一般的天價、演得太膩的馬勒第五(這幾年到底有幾個大團來演過這首?),誰會欣然買單呀?老實說,我起初也是抱持著「看好戲」的心態走進音樂廳的。

直到樂音響起才發現,我們都遺漏了一件重要的事:一個滿足的饗宴,除了上好的食材,更重要的是懂得善用的好主廚;況且,牛本身也要快樂,肉質才會更上一層樓。我會說,首席指揮莊東杰是個好主廚,而波鴻交響是隻快樂的A4和牛。

樂團與獨奏的驚險摩擦

一般來說,職業樂團總脫離不了一大弊病:表演流於例行公事。國內樂團面露倦怠,國外團巡演則大多輕鬆隨興,令成果乏味無趣。這是無盡的常規演出、繁忙行程下的必然後果。然而,波鴻交響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全團散發著興奮、緊張的心情,有如面對年度盛事,也特別盡力地演奏。原因是,這樣一支地方樂團以定點演出為主,不常旅外客座,遑論是跨洲演出了。而這一次,他們是專程來臺演出,是極其稀有的行程。於是,全團的專注度與凝聚力極高,激盪出了超出其水平的合奏能量。

上半場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S. 124),由國內熟悉的伽佛利佑克擔綱獨奏。這位鋼琴家給我的一貫印象是不走險鋒,音樂詮釋以和諧勻稱為底,自然地收放色彩;但,這晚的演奏多了點血脈賁張——不只是協奏曲的華彩炫技,而是樂團與獨奏之間的驚險摩擦。綜覽全曲,樂團與獨奏者的定速常常不一,例如鋼琴家在樂團序奏後更飛快地彈奏,尾聲時全團則緊催油門鞭策著獨奏,處處是臨場應變的刺激感。對於追求「無我」、「讓音樂帶著自己走」的伽佛利佑克而言,【1】這讓他展現出了「征服音樂」的難得一面。

要說速度不協調的成因,大概是演前的排練非常不足;但要論化險為夷甚至激發極限,則必須歸功於樂團的整齊與凝聚——在現場音樂會中,整齊且有表現力的樂團協奏非常罕見,唯有如此,獨奏者才有對話、回應與相互激發的可能。至於樂團留白的獨奏段落與二首安可曲,伽佛利佑克則回歸寫意自若,音群流利而帶抒情,像在極端詩意的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與舉重若輕的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之間找到了恰好的平衡點,一如既往地令人信服。

巴赫特質與人性化的力量

下半場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則展示了樂團的好壞極限,以及指揮莊東杰的能耐。撇除偶有的失誤(必須一提開場小號獨奏的破音),整體的水準其實相當優良:低音弦樂音色合一,管樂穩定且技術均優,打破了你我對於小城市樂團的想像。不過,他們的合奏與獨奏能力都有上限,好比第一小提琴的色彩單一呆板,小號和法國號等艱澀獨奏也只是表現得宜,並不驚艷。少了頂級樂手或獨奏家首席的加持,是波鴻與多數地方樂團的硬傷。

但是,樂團實力並不是一切。一首樂曲的表現,是樂團水平、團員投入、指揮調度、場地條件、觀眾反應等諸多條件的總和。即使樂團頂尖,若指揮家平庸無力也是白費,好比幾年前訪臺的柏林愛樂與杜達美(Gustavo Dudamel)。相反地,即便樂團平凡無奇,經由優秀指揮的調度,也能發揮超過百分之百的實力。莊東杰在此是極佳的例子。

不論是外表、談吐或指揮,莊東杰總是帶著敦厚、謹慎、不卑不亢的氣度,他的音樂也從不浮誇濫情,而是充滿著細節及人性溫度。他的馬勒詮釋特別彰顯了這些特質,尤其是兩個層面:首先,是「巴赫特質」(Bachisch)的彰顯。除了情愛絮語的〈小慢板〉(Adagietto),馬勒第五更重要的其實是其中濃厚的巴洛克式筆法。在創作過程中,作曲家醉心於巴赫作品的研究,他甚至自稱「我與生俱來的工作方式是『巴赫式』(Bachisch)的!」這也反映在全曲繁複難解的多聲部、對位法、動機音型等等,也包含救贖般的莊嚴聖詠(Choral)。而莊東杰的成就是,他將這些繁雜的層次一一梳理乾淨,使聲部結構乾淨透亮,巴赫複音般的多旋律線也清楚浮現。如拉圖爵士(Sir Simon Rattle)一類務求極端張力的指揮,往往強調單一旋律並忽視立體結構,但莊東杰做到了。 

第二,則是標準詮釋與個人表現之間的平衡。若是心神不專地聆聽其詮釋,可能會有「安全牌」、「沒有特色」一類的印象,但莊東杰的功力發揮於樂句呼吸,讓音樂變得自然而有感情,彷彿是找回了華爾特(Bruno Walter)或謝爾興(Hermann Scherchen)時代的音樂人性力量,平凡的詮釋也不再平凡。若仍有聽眾不滿足,莊東杰的壓箱寶是〈小慢板〉驚人的長線條與彈性速度——該樂章最後的第一小提琴旋律,氣韻連貫且大幅度放慢,全場也隨之屏息,這完全是莊東杰的個人造詣了。

最後,他們獻上安可曲《望春風》(蕭泰然改編),弦樂表現同樣絲絲入扣,將當晚的氣氛推上了最高峰。這大概是近期音樂廳最熱烈的時刻之一。當然啦,我們也能找到一些「弦外之音」的感動,例如「外國樂團演奏家鄉民謠」、「國人指揮首度領團回臺獻藝」等等,但我更願意相信,是音樂本身的力量打動了你我。

平心而論,我並不認為這場演出有多麽頂尖拔萃,因為總有更頂尖的樂團、更有底蘊的老大師,更精緻的樂音;但在專程演出的特殊氛圍下,團員傾心投入、指揮真誠以對,激盪出的能量比什麼都珍貴。這餐A4和牛,我吃得心滿意足。

註解

1、出自伽佛利佑克的專訪內容。詳見焦元溥:《遊藝黑白》(台北市,聯經出版,2019)第四冊第二章。

《力晶2023藝文饗宴-莊東杰與德國波鴻交響樂團》

演出|德國波鴻交響樂團(Bochum Symphony Orchestra)
時間|2023/09/27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先被波鴻交響樂團的馬勒夢境所感動,然後在《望春風》的晨光裡清醒地死去,呼吸停止。《望春風》的掌聲的確讓我雞皮疙瘩,但多因汗顏我們聽眾對別人文化和自己文化的差別性期許。
10月
11
2023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