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祭人生《基督的救贖、春之祭》
10月
30
2013
春之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2次瀏覽
古一婷(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學生)

適逢尼金斯基的《春之祭》首演百周年,國內剛好有兩場不同版本的《春之祭》演出;一場是今年三月,由碧娜鮑許舞團演出的《春之祭》,另一場則是十月,由新古典舞團劉鳳學老師創作的版本。

尼金斯基的《春之祭》,根據斯拉夫民族農村的獻祭禮儀而來,尼金斯基大膽地使用內八、屈肘、屈膝等,反叛古典芭蕾的動作,同時,史特拉汶斯基為此量身定做交響樂《春之祭》,以前衛的不和諧樂音為這部作品奠定經典基礎。

碧娜鮑許選擇讓舞者在真實的土壤上跳舞,舞者沒有穿著華麗的衣服,女舞者只穿細肩帶洋裝,男舞者赤裸上身、著長褲,碧娜鮑許對於祈求平安的渴望,選擇祭物的憂慮,人性的冷漠以及被獻祭者的恐懼刻畫得絲絲入扣,舞者跳到最後已是披頭散髮,灰頭土臉,赤裸地在舞台上放大恐懼與人性。

新古典舞團的演出,上半場是《基督的救贖》,下半場是《春之祭》。兩個作品都緊扣獻祭的主題,基督為救贖世人的罪污,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為世人付上罪的代價。舞台後方高掛一片麻繩織成的網子,飾演耶穌的舞者,在眾人的推擠追打之下,爬上網子,高掛在網子上,象徵十字架上的耶穌;最後眾人痛心悔改,反對者也捶胸頓足,抬頭仰望高掛的耶穌,讓人想起巴哈的作品〈耶穌,眾人仰望的喜悅〉。選用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er Messiaen)的〈被遺忘的奉獻〉,由NSO交響樂團與指揮家呂紹嘉現場指揮演奏。梅湘的音樂有個人特殊的「有限移位調位」,造成一種層次分明的聽覺效果,是梅湘特殊的音樂色彩;然而,身穿白衣的舞者隆重且莊嚴地舞動,並未呼應曲目的色彩。

《春之祭》的場景則是拉到商朝,因為久旱不雨,必須選擇一名少女獻祭祈雨,最後湯王自責施政不佳,代替少女獻祭。其中,少女被選出後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手拿著一條紅色的布,跳出恐懼與掙扎的心情,其他同伴一個個上前給予安慰和同情;相較於碧娜鮑許的版本,劉鳳學老師的版本顯得有人情味許多。另外,在劉鳳學老師的《春之祭》中,故事情節、舞蹈結構以及舞者的情感都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就算被獻祭的少女驚恐萬分,也不會跳到披頭散髮,多少反映出編舞者的特質。

跨越時空與民族,獻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概念,一如劉鳳學老師在演後座談提到,人的一生都是在獻祭。救贖人類的罪惡,只有耶穌能做得到;而凡人獻的祭,無論大小,只要是獻上心靈與誠實,必蒙悅納。劉鳳學老師創作的《春之祭》,串聯起《基督的救贖》,開啓人類與上帝的對話,同時也是東方與西方的對話,運用中國的故事體現耶穌愛人的精神,兩個作品上下連貫,一氣呵成,迴盪在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基督的救贖、春之祭》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3/10/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