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祭人生《基督的救贖、春之祭》
10月
30
2013
春之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6次瀏覽
古一婷(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學生)

適逢尼金斯基的《春之祭》首演百周年,國內剛好有兩場不同版本的《春之祭》演出;一場是今年三月,由碧娜鮑許舞團演出的《春之祭》,另一場則是十月,由新古典舞團劉鳳學老師創作的版本。

尼金斯基的《春之祭》,根據斯拉夫民族農村的獻祭禮儀而來,尼金斯基大膽地使用內八、屈肘、屈膝等,反叛古典芭蕾的動作,同時,史特拉汶斯基為此量身定做交響樂《春之祭》,以前衛的不和諧樂音為這部作品奠定經典基礎。

碧娜鮑許選擇讓舞者在真實的土壤上跳舞,舞者沒有穿著華麗的衣服,女舞者只穿細肩帶洋裝,男舞者赤裸上身、著長褲,碧娜鮑許對於祈求平安的渴望,選擇祭物的憂慮,人性的冷漠以及被獻祭者的恐懼刻畫得絲絲入扣,舞者跳到最後已是披頭散髮,灰頭土臉,赤裸地在舞台上放大恐懼與人性。

新古典舞團的演出,上半場是《基督的救贖》,下半場是《春之祭》。兩個作品都緊扣獻祭的主題,基督為救贖世人的罪污,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為世人付上罪的代價。舞台後方高掛一片麻繩織成的網子,飾演耶穌的舞者,在眾人的推擠追打之下,爬上網子,高掛在網子上,象徵十字架上的耶穌;最後眾人痛心悔改,反對者也捶胸頓足,抬頭仰望高掛的耶穌,讓人想起巴哈的作品〈耶穌,眾人仰望的喜悅〉。選用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er Messiaen)的〈被遺忘的奉獻〉,由NSO交響樂團與指揮家呂紹嘉現場指揮演奏。梅湘的音樂有個人特殊的「有限移位調位」,造成一種層次分明的聽覺效果,是梅湘特殊的音樂色彩;然而,身穿白衣的舞者隆重且莊嚴地舞動,並未呼應曲目的色彩。

《春之祭》的場景則是拉到商朝,因為久旱不雨,必須選擇一名少女獻祭祈雨,最後湯王自責施政不佳,代替少女獻祭。其中,少女被選出後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手拿著一條紅色的布,跳出恐懼與掙扎的心情,其他同伴一個個上前給予安慰和同情;相較於碧娜鮑許的版本,劉鳳學老師的版本顯得有人情味許多。另外,在劉鳳學老師的《春之祭》中,故事情節、舞蹈結構以及舞者的情感都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就算被獻祭的少女驚恐萬分,也不會跳到披頭散髮,多少反映出編舞者的特質。

跨越時空與民族,獻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概念,一如劉鳳學老師在演後座談提到,人的一生都是在獻祭。救贖人類的罪惡,只有耶穌能做得到;而凡人獻的祭,無論大小,只要是獻上心靈與誠實,必蒙悅納。劉鳳學老師創作的《春之祭》,串聯起《基督的救贖》,開啓人類與上帝的對話,同時也是東方與西方的對話,運用中國的故事體現耶穌愛人的精神,兩個作品上下連貫,一氣呵成,迴盪在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基督的救贖、春之祭》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3/10/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