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祭人生《基督的救贖、春之祭》
10月
30
2013
春之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4次瀏覽
古一婷(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學生)

適逢尼金斯基的《春之祭》首演百周年,國內剛好有兩場不同版本的《春之祭》演出;一場是今年三月,由碧娜鮑許舞團演出的《春之祭》,另一場則是十月,由新古典舞團劉鳳學老師創作的版本。

尼金斯基的《春之祭》,根據斯拉夫民族農村的獻祭禮儀而來,尼金斯基大膽地使用內八、屈肘、屈膝等,反叛古典芭蕾的動作,同時,史特拉汶斯基為此量身定做交響樂《春之祭》,以前衛的不和諧樂音為這部作品奠定經典基礎。

碧娜鮑許選擇讓舞者在真實的土壤上跳舞,舞者沒有穿著華麗的衣服,女舞者只穿細肩帶洋裝,男舞者赤裸上身、著長褲,碧娜鮑許對於祈求平安的渴望,選擇祭物的憂慮,人性的冷漠以及被獻祭者的恐懼刻畫得絲絲入扣,舞者跳到最後已是披頭散髮,灰頭土臉,赤裸地在舞台上放大恐懼與人性。

新古典舞團的演出,上半場是《基督的救贖》,下半場是《春之祭》。兩個作品都緊扣獻祭的主題,基督為救贖世人的罪污,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為世人付上罪的代價。舞台後方高掛一片麻繩織成的網子,飾演耶穌的舞者,在眾人的推擠追打之下,爬上網子,高掛在網子上,象徵十字架上的耶穌;最後眾人痛心悔改,反對者也捶胸頓足,抬頭仰望高掛的耶穌,讓人想起巴哈的作品〈耶穌,眾人仰望的喜悅〉。選用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er Messiaen)的〈被遺忘的奉獻〉,由NSO交響樂團與指揮家呂紹嘉現場指揮演奏。梅湘的音樂有個人特殊的「有限移位調位」,造成一種層次分明的聽覺效果,是梅湘特殊的音樂色彩;然而,身穿白衣的舞者隆重且莊嚴地舞動,並未呼應曲目的色彩。

《春之祭》的場景則是拉到商朝,因為久旱不雨,必須選擇一名少女獻祭祈雨,最後湯王自責施政不佳,代替少女獻祭。其中,少女被選出後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手拿著一條紅色的布,跳出恐懼與掙扎的心情,其他同伴一個個上前給予安慰和同情;相較於碧娜鮑許的版本,劉鳳學老師的版本顯得有人情味許多。另外,在劉鳳學老師的《春之祭》中,故事情節、舞蹈結構以及舞者的情感都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就算被獻祭的少女驚恐萬分,也不會跳到披頭散髮,多少反映出編舞者的特質。

跨越時空與民族,獻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概念,一如劉鳳學老師在演後座談提到,人的一生都是在獻祭。救贖人類的罪惡,只有耶穌能做得到;而凡人獻的祭,無論大小,只要是獻上心靈與誠實,必蒙悅納。劉鳳學老師創作的《春之祭》,串聯起《基督的救贖》,開啓人類與上帝的對話,同時也是東方與西方的對話,運用中國的故事體現耶穌愛人的精神,兩個作品上下連貫,一氣呵成,迴盪在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基督的救贖、春之祭》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3/10/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