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可能—2020 InTW《New Step》
2月
04
2020
The last winner(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彭俊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3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New Step》的展演為InTW舞影工作室主辦的國際大師班工作坊成果的延伸,是以舞蹈平台的概念,匯集國內外不同類型編舞者的小型展演。依據展演與節目單內容,此次大師班工作坊邀請了瑞典籍的Julia Ehrstrand與來自中國長期在紐約發展的回廣磊兩位編舞者。

漫塵被服(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彭俊銘)

此次展演一共四支舞蹈作品,分別為:二支獨舞,二支群舞,在展演安排上正好可交錯演出,由獨舞先,群舞後。第一支舞作《漫塵被服》,由施亞廷編創,文韻筑演出;約十五分鐘的長度,可約略分為三段,地板上一道微光,黑暗中鋼琴獨奏聲響起,舞者的肢體伴隨著音樂延展,在不同方位裡上肢動作與下肢動作交互扭轉、位移,像極在黑暗中漫舞的精靈,輕盈而優雅;中段,原先置於左舞台地面的白色紗布在紅色的燈光中緩緩旋起而掛於空中,像似紅塵裡的邀請,舞者也從原先的蜷臥其上,轉而被紗幔包裹,舞動於其中,肢體動作也帶了一絲些許的抵抗與燥動;後段,離開了紗幔的舞者,再度回到微光中的黑暗裡,回到安靜中卻也多了原先的不同。或許,所有的過程皆是如此,每一段過程皆有其所能給予的養份,經歷過離開後,再回來也帶回了不一樣的心境與視野。

由Julia Ehrstrand編創的《Warg》與回廣磊編創的《The last winner》(Part of “The Silent Voice”)為群舞作品。《Warg》充滿速度感與爆發力的動作語彙不只挑戰舞者的肢體運動能力,也讓觀者充滿視覺上的憾動,尤其是在排練場這樣如此親密的觀演場域之中。而回廣磊的《The last winner》則是其2019年新作《The Silent Voice》(沉默的聲音)的一部份。舞者們一出場即用手摀住嘴巴,眼神驚慌不安,並單手按住腹部,或二人,或三人的佔據整個空間,彼此間或互動冷漠,或互不交流。直到一位舞者開始大笑,以一種突兀、荒涼卻又令人心疼的大笑聲,淹沒空間,帶出其餘舞者的笑聲,只是,任誰都知道這不是開心幸福的笑。而集體噤聲踏步向前,或往上仰望的姿態,亦一再帶出舞作本身沉重的本質。

The last winner(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彭俊銘)

Warg(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彭俊銘)

林季萱自編自舞的《島嶼》分別以水、風、土、火依序呈現,開場,吳金黛錄製的《我的海洋》臺灣海洋之聲傾瀉而出,配以舞者手上的魚兒,一幅充滿童趣溫馨的畫面油然而生,舞者腳下的報紙象徵著島嶼/土地,四周環繞著海洋,隨著舞者手上道具的變換,紙張的移動、覆蓋,肢體動作的流變,風、土、火等元素相繼在動作中顯現,並且在那看似日常的動作裡,映現出編創者對島嶼的心情,是支動人的小品舞作。

島嶼(InTW舞影工作室提供/攝影彭俊銘)

InTW舞影工作室近兩年積極拓展不同的合作模式,此次,以臺灣為起始點,連結國內外不同類型的當代舞蹈編舞者/舞者,搭配大師班工作坊成果展現,專注於純粹的舞蹈肢體作品的創作,再再回應了舞蹈的本質,對國內當代舞蹈技巧的創作累積亦有所助益。相對於國內其它大型且充滿多種領域的舞蹈節/舞蹈平台,這樣小型且專注於某一領域的民間舞蹈平台,亦有期值得鼓勵與長期觀察的可行。

《New Step》

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時間|2020/01/12 15: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練舞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