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化的音樂《搭通音樂線》
11月
13
2012
搭通音樂線(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2次瀏覽
張明惠

《搭通音樂線Stringraphy》是來自日本作曲家水嶋一江(Mizushima Kazue)作曲的演出,這種紙杯電話的演奏風格則被命名為「Stringraphy」,靈感出自於Mizushima Kazue希望將大自然環境化為樂器並進行演奏的想法。

Mizushima Kazue設計出利用絲線與紙杯創作的聲音裝置「Stringraphy」,會視不同演出場地暨空間決定現場佈置效果,本場次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的)演出,Mizushima Kazue在空間設計部份,除了將聲音裝置立於舞臺上,同時也將紙杯電話延伸到觀眾席上方,打破(現場)場地鏡框式舞臺的框架,拉近演奏者與聆賞者之間的距離。

本次《搭通音樂線》除了音樂演奏,更有跨領域合作的展現。演奏者在演奏時以優雅的肢體動作編成簡易的舞蹈融合於演出之中,除此之外,更將舞蹈動作與操作「Stringraphy」時的手勢結合,展現豐富而自然的視覺效果,其中舞台上設計了一個以紙杯電話架構起來的高塔,讓演出者與高塔互動時產生的意象和音效衍生出一種深幽的禪意。演奏者透過絲線的拉扯、交錯糾纏,讓觀眾充分感受旋律中單調循環,卻又無法停止的壓迫感,有如日常生活中現實限制與自我角色衝突所產生的心理矛盾,在音樂與肢體舞動的配合下令筆者印象極為深刻。

《搭通音樂線》相當符合近年來國內外表演藝術領域中,提倡跨界合作、創作漸趨頻繁的趨勢,本次的演出若從音樂加入跨領域素材的角度觀賞,相較於過去單純的傳統樂器演奏形式,現今的創作者與表演者似乎比較能夠接受因為藝術發展需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觀眾、市場需求進行改變,因此開始嘗試各種音樂呈現的可能性,進而突破以往固定模式的演奏概念,產生新的藝術風貌,例如Mizushima Kazue試圖讓聲音具象化,帶給聽眾一種新的音樂感官刺激,不僅滿足了聽覺也考量到視覺享受。

從另一方面來看,Mizushima Kazue企圖以自然環境、簡潔素材為創作出發點,回頭探索聲音的潛在能量,將單純的音高反覆演奏之後再多聲部組合,最後形成豐富的旋律網路,並透過不同手法操控絲線,模擬出各類弦樂器、大自然聲響與動物鳴叫的聲音,如果從音樂演奏的角度去欣賞《搭通音樂線》的表演,「Stringraphy」這樣的表演形式讓人能夠重新思考對於樂器、演奏與音樂會的定義。

《搭通音樂線》

演出|日本水嶋一江/Studio EVE
時間|2012/10/13 14:30 pm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 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