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人的極樂人生《陳永淘-頭擺的事情22週年音樂會》
5月
23
2019
陳永淘-頭擺的事情22週年音樂會(巫露瑪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7次瀏覽

*本文題目中「極樂」,為客家語陀螺之意,為當日表演的第一首歌曲,陳永淘用陀螺比喻人生,玩樂如陀螺、勞動如陀螺、充滿無常的命運亦如陀螺。

演出:陳永淘、巫露瑪工作室樂團

時間:2019/04/13 19:30

地點:文水藝文中心

文 劉悉達(專案評論人)

撇掉羅時豐的〈細妹按靚〉,或是周杰倫在〈雙節棍〉裡面那幾句隨意的「做麼个」,記得第一次認真的「聽見」客家歌曲,是在2018金曲獎頒獎典禮電視轉播中,播放最佳客家專輯的入圍者歌曲簡介,只是短暫的幾秒鐘,已覺相當好聽,就算跟其他語種的流行音樂擺在一塊比較,以音樂性而言絲毫不遜色(筆者無意在此探討複雜的金曲獎項分類制度問題,僅就當下感覺)。稍微利用網路了解一下,便知道客家音樂發展早開始多元,在傳統民謠之外,不少創作人以客語投入搖滾、饒舌等等曲風的流行音樂,然而對不熟悉客語音樂的聽眾們包括我,叫得出名字的客語歌手寥寥無幾,此次得知陳永淘將舉行二十二周年音樂會,我便隨即買票期待一睹這位當代客語流行音樂人的風采。

文水藝文中心的表演廳可以容納約一百零八人,在演出正式開始前,由音響論壇總編輯劉漢盛先生進行導聆,感覺到台下觀眾多是阿淘多年的樂迷或相識的朋友,以至於廳中人雖不多,共同凝聚起來的情感與意識卻相當緊密。坦白說,演出尚未開始,我已開始享受現場氛圍,多年來進出各種大型演唱會、live house,總是觀眾的躁動多於平靜,「渴望」聲響帶來的聽覺刺激大於單純欣賞與聆聽,這場的聽眾只準備好心情與耳朵,不帶尖叫聲。

導聆結束後陳永淘與樂手出場,由陳永淘彈奏的月琴及吉他外,現場樂團編制為類似搖滾樂團的鍵盤手、木吉他手、貝斯手、打擊樂手各一,另加一名大提琴手。從阿淘首張專輯《頭擺个事情》即開始合作的音樂人蔡旭峰擔任鍵盤,大提琴手由國內知名配樂家,曾在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首席九年,亦是負責在陳永淘專輯中絃樂編曲逾二十年的范宗沛擔綱,此次組合實屬難得。

二十二年的歌唱旅程,陳永淘不過發行六張專輯,整場音樂會阿淘共演唱十六首歌曲,就如同他重質不重量的創作般,演出中的每一首歌要表達的主題與意象皆相當明確,都是精華。現場聆聽阿淘的音色,自然沙啞好似帶著泥性,未用太多歌唱技巧雕刻,聽來相當樸實,在樸實之外,卻又不失趣味性。原來阿淘為了將客家的各類腔調合適地入歌,對於譜寫歌詞相當講究【1】,往往在一曲當中以多種客家腔調及多種語言的混用,即便是筆者這樣不諳客家語的聽眾,仍能透過阿淘歌詞中常用擬物的狀聲詞、疊字詞,如歌曲〈打溜崎〉模仿青蛙鳴叫、〈大戲〉模擬樂器敲擊,或是數字上的層遞使用營造出空間上從近到遠的〈離開臺灣八百米〉,感受歌曲對事物的生動描寫。除了陳永淘毫不修飾的聲線展現直爽率真的田園風情,歌曲中大提琴跟電子琴的音色更是不可或缺,適時在歌中加入恬靜而清新的氣氛。例如歌曲〈水路〉,從木吉他簡單的指法伴奏出發,加以吊鈸渲染揭示,人聲開始後,現場高音聲部的電子琴伴奏同時加入,分明而透亮的電子琴音色襯職著和著歌手的低音緩緩向前,第一段主歌後再添加進低音聲部的大提琴,范宗沛輕巧的拉出悠揚而和諧的琴聲,歌曲越發溫潤深長,如河流匯聚堆疊,臨摹水潺潺而流的不同面貌,阿淘也時而用手撥式口簧琴即興,各種音色互相搭配襯托,就是不搶鋒頭,就算不懂歌詞,也似乎能從樂器的旋律中聽出「水」的不爭與人回歸自然的嚮往。

迴異於音樂會中其他輕快婉約甚至接近詼諧的歌曲,〈山下田美〉在歌曲結構及氣氛是相當突出的一首,此歌先由阿淘如唸詩般吟出「河壩流過,山下田美,從細離鄉,山下田美…」,而非歌唱(此作曲手法於歌曲〈阿婆〉也有使用),大提琴的伴奏與阿淘的唸唱搭配聽來顯得感傷,阿淘唸完後,則交由木吉他獨奏將情緒推到歌曲的最高處,曲末才由阿淘唱出同口白的數句歌詞,歌曲的情緒起伏巧妙的與歌詞呼應,聽覺上是從低至高又重回低處,曲畢頗令人有悵然回望之感,留給在場聽眾無限反思,亦聽出陳永淘在創作上的巧思與突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的打擊樂手「紅龜」,適時的用各種敲擊樂器如木魚、非洲鼓、排鈴點綴歌曲,有時也輕巧地使用鼓刷在鼓面上製造出婆娑延綿的音效,替整場演出增色不少。除了這些鄉間畫面感十足的歌曲,不乏有從「對話」出發的歌曲,〈雞胲仙堵著膨風牯〉生動描寫酒後兩個男人膨脹吹牛的姿態,也唱國語歌曲〈阿東的歌〉,他以阿東為第一人稱自嘲唱「沒有工作、我沒有錢」,再再引發觀眾莞爾,有時連台上樂手也跟著笑出來。

阿淘以往的表演或限於場域,或為呈現純粹的自然的歌聲表現,多為一人自彈自唱(本場的三首歌〈阿婆〉、〈腳踏黃泥〉、〈鮮鮮河水〉阿淘還是以自彈自唱方式演唱),或僅搭配一位鍵盤手。此次表演以多人樂團編制,更是把錄音班底直接帶到現場,在各資深樂手的完美配合下仍保持相當協調的聲響表現,未搶走歌手聲線表現及風采,亦不減歌詞原要表達的濃厚情感,反而增添現場聽覺深度。就如同陳永淘最熟悉的表演場域——新竹鄉間的廟坪般,即便將演出搬到精緻而舒服的展演空間,在他親切幽默又引人反思的話語下,仍是場輕鬆而無距離感的演出。

固然以客家族群語言形式描寫鄉間風情與人間百態,形成具有獨特客家鄉土情感的田園詩歌,但陳永淘取材自藍調、搖滾形成自由隨興的新曲風,頗有世界音樂風格,其音樂的思想內涵,蘊含對土地的關懷外亦有對現代社會的批判,卻又是超越語言及族群的,足以感染同身在台灣的我們。顯而易見的是,阿淘所唱即是他的生活,多年來他或許從事音樂、淨湖、雕塑甚至參與社會運動等等,不變的是他誠懇且真實面對人生的態度。而這場表演,觀眾與其說是來聽歌,毋寧說是來體驗阿淘眼中的世界,演出結束後我深深為阿淘所唱的世界觀所吸引,甚至想起接近土地的感覺,我想這就他為何以歌留傳他的生活與思想,希望透過音樂,喚起人類嚮往自然的初心。

註釋

1、關於陳永淘歌詞中的音韻及文法運用,可參閱徐碧美,2013,《陳永淘創作歌謠研究》

《陳永淘-頭擺的事情22週年音樂會》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