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名義下的意義?《再見了,瑞北》
6月
07
2021
再見了,瑞北(響座劇場提供/攝影穆丹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6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一個歷史四十年的在地夜市,【1】與這座城市的居民累積了多少情感記憶和生活故事的連結﹖年輕劇場創作團隊【2】將會如何編選其中的素材,進行演繹?基於如此的好奇,特別於社會氛圍緊張的週五夜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高雄看戲,沒想到隔日因應防疫三級警戒,後續場次臨時宣布延期至十月初。消息傳來,五感交集,看來面臨告別的態勢,果然隨時會出現我們的生活中。那麼,響座劇場四號作品《再見了,瑞北》,這齣戲是珍惜過往的懷舊眷念,或是打包舊事才好揮手斷捨離的姿態?或是,為了什麼呢?

當晚八點,走進劇場,室內一片暗,摸索著小心的坐入有著安全社交距離的少少觀眾席。身處漆黑之中,只能靜靜等待,當眼睛適應環境後,慢慢發現觀眾席正前方、舞台的底端,即是這棟樓原來的玻璃窗外風景,可以看見遠方幾棟商業大廈的燈光設計閃閃爍爍,成了開演前的場景,也是該劇於空間運用上的一個動人亮點。

先說到展演的空間,「響座劇場」位於高雄市前金區商辦大樓的九樓,自有平日的排練場,也可作為對外呈現的小劇場,最多只能容納四十位觀眾。《再見了,瑞北》的表演區,除了使用前述排練場為主,隨著劇情發展,也讓角色移動至觀眾席後方的一個房間,意思是角色走入家裡書房,翻尋出若干物件,揭開了家庭陳年傷痛話題,由此代表著劇中角色走進回憶。

所謂的回憶主題,最明顯的莫過於劇名標示、以及全劇起點即開門見山宣告的「今天晚上」之後就要關閉的瑞北夜市,加上爾後接續的對話中,觀眾逐漸觸及了韓國瑜(娃娃、扇子等道具)、牆上裱框的新聞剪報、六年前的高雄氣爆(凱旋路)造成家中二弟身亡的傷痛等;因此,筆者相信,這齣戲具有勾勒近年高雄市民生活集體記憶的潛力,而且是年輕世代的視角,只是,能否重組文本編織的經緯,挑出情節紋理的主調,甚至包括表演區位調度、角色與戲劇場景之間的內在互動等,均尚有討論空間,而非僅限於一再拋出這家人多麼喜愛夜市涼圓、燒冷冰來象徵夜市關閉後將要消失的美好滋味,顯得徒然而瑣碎,卻仍無法具體強化該劇設定觀演現場的窗外、樓下即是夜市的稀薄存在感。

全劇現身觀眾眼前的角色是一個帶著台北女友回家的高雄男孩、高雄媽媽三人,延伸出的主要角色關係即是情侶、母子,然而藉由全劇沒有肉身出現的父親(及其職業為記者的設定),顯然成為該劇實質上更強力的情感定錨,牽引出家庭生活狀態變異,進而連動文本內容涉及的高雄地方政經動態。

再見了,瑞北(響座劇場提供/攝影穆丹尼)

然而,戲開場後的情侶甜蜜互動,穿插偶爾的母親招呼,似乎目的在搭建一個兒子何以想家又少回家且趕著匆匆想離家的心理背景,為了醞釀後半段要揭露關於這個家庭不堪負荷的創傷記憶,最後推至劇中人物對於彼此的關愛、對於高雄這座城市發展的關注,然而,用心的鋪排之餘,大多時候場上過於倚賴語言的表面問答來構成劇情,若干關鍵性的對白,譬如兒子要媽媽「不要自己一個人扛」、媽媽對表達兒子:「我是想讓你們專心讀書」、兒子說出了自己心底的聲音:「我只是不想成為家裡的負擔」,又如女孩問男孩:「你知道為何我會跟你在一起?」都讓人感覺推動話語底層的情緒或行為的動機稍嫌隱晦或遙遠,直到後半段男女二人走入充滿回憶的房間後,觀眾聽到了一個兄長的懊惱遺憾,悲傷的眼淚如泉湧而出,原來這是他不想回家的原因,也造成他近鄉情怯,但仍有種應爆、未爆而勉強爆發的力道不足感。之後有一段母子的對話,藉著一個與瑞北夜市燒冷冰相關的家人生活記憶,兩人有所交心,也將城市變化與家庭變故兩條敘事線放在一起落實了。

這是一個年輕的表演製作團隊,從作品取材和空間運用等方面來看,勇於嘗試。除了台上演員的表現稍顯青澀、偶有咬字含糊的情形,有待時間歷練的精進成長,筆者以為,整齣戲觀演完畢,有一些感情、一些傷感或溫馨的傳遞,可是,創作整體的核心意圖,則難清晰接收;作為觀眾的我,不介意自身對於瑞北夜市的陌生,也樂意透過一個夜市的生滅來感受一個家庭的悲喜離合,於是,無論所謂高雄子弟對於家鄉舊事的眷戀而企圖透過劇創來記錄,或是通過一個夜市即將走入歷史的傷懷而藉此隱喻或探求家庭結構變異、家人以愛為名而相距相近的真諦,都是筆者在觀演過程中所感受到劇情可能為自己揭露的面向,遺憾的是,這種期待或假設,始終如窗外的城市景觀一樣距離不變,始終依稀的存在著。

那麼,《再見了,瑞北》是懷舊想念、揮手斷捨離、或是為了什麼呢?該劇揮手道再見的,只是一段飄渺的過去?告別的姿態,需要/可以建立更多的意義?

註釋

1、劇中所說的「瑞北夜市」,屬於傳統型的路邊夜市,位於高雄市前鎮區瑞北路與公正路口,每週三、週六晚上擺攤營業,估計走完整夜市至少經過三、四個路口。根據高雄市經發局2012年訂定「高雄市攤販臨時集中場管理自治條例」,2019年讓非法占用道路的一德勞工夜市走入歷史,而有四十年歷史的瑞北夜市,原本經過兩次展延,2020年11月11日被宣告為最後營業日。後續發展與現狀仍待進一步了解。 可參閱劉學聖:〈高市瑞北夜市假熄燈? 居民怒嗆抗爭到底〉,聯合新聞網,2020/11/17。

2、《再見了,瑞北》劇組人員名單

導演:黃琦勝

副導演、編劇:張育瀚

演員:建安|高健鈞、芳庭|洪于茹、陳母|陳嘉禎

舞臺設計:陳姿樺

燈光設計:袁皚霖

燈光執行:馮禮潔

影像設計:穆丹尼

音樂設計:劉昱德

舞臺監督:林子涵

執行製作:黃郁晴

《再見了,瑞北》

演出|響座劇場
時間|2021/05/14 20:00
地點|高雄響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