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名義下的意義?《再見了,瑞北》
6月
07
2021
再見了,瑞北(響座劇場提供/攝影穆丹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3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一個歷史四十年的在地夜市,【1】與這座城市的居民累積了多少情感記憶和生活故事的連結﹖年輕劇場創作團隊【2】將會如何編選其中的素材,進行演繹?基於如此的好奇,特別於社會氛圍緊張的週五夜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高雄看戲,沒想到隔日因應防疫三級警戒,後續場次臨時宣布延期至十月初。消息傳來,五感交集,看來面臨告別的態勢,果然隨時會出現我們的生活中。那麼,響座劇場四號作品《再見了,瑞北》,這齣戲是珍惜過往的懷舊眷念,或是打包舊事才好揮手斷捨離的姿態?或是,為了什麼呢?

當晚八點,走進劇場,室內一片暗,摸索著小心的坐入有著安全社交距離的少少觀眾席。身處漆黑之中,只能靜靜等待,當眼睛適應環境後,慢慢發現觀眾席正前方、舞台的底端,即是這棟樓原來的玻璃窗外風景,可以看見遠方幾棟商業大廈的燈光設計閃閃爍爍,成了開演前的場景,也是該劇於空間運用上的一個動人亮點。

先說到展演的空間,「響座劇場」位於高雄市前金區商辦大樓的九樓,自有平日的排練場,也可作為對外呈現的小劇場,最多只能容納四十位觀眾。《再見了,瑞北》的表演區,除了使用前述排練場為主,隨著劇情發展,也讓角色移動至觀眾席後方的一個房間,意思是角色走入家裡書房,翻尋出若干物件,揭開了家庭陳年傷痛話題,由此代表著劇中角色走進回憶。

所謂的回憶主題,最明顯的莫過於劇名標示、以及全劇起點即開門見山宣告的「今天晚上」之後就要關閉的瑞北夜市,加上爾後接續的對話中,觀眾逐漸觸及了韓國瑜(娃娃、扇子等道具)、牆上裱框的新聞剪報、六年前的高雄氣爆(凱旋路)造成家中二弟身亡的傷痛等;因此,筆者相信,這齣戲具有勾勒近年高雄市民生活集體記憶的潛力,而且是年輕世代的視角,只是,能否重組文本編織的經緯,挑出情節紋理的主調,甚至包括表演區位調度、角色與戲劇場景之間的內在互動等,均尚有討論空間,而非僅限於一再拋出這家人多麼喜愛夜市涼圓、燒冷冰來象徵夜市關閉後將要消失的美好滋味,顯得徒然而瑣碎,卻仍無法具體強化該劇設定觀演現場的窗外、樓下即是夜市的稀薄存在感。

全劇現身觀眾眼前的角色是一個帶著台北女友回家的高雄男孩、高雄媽媽三人,延伸出的主要角色關係即是情侶、母子,然而藉由全劇沒有肉身出現的父親(及其職業為記者的設定),顯然成為該劇實質上更強力的情感定錨,牽引出家庭生活狀態變異,進而連動文本內容涉及的高雄地方政經動態。

再見了,瑞北(響座劇場提供/攝影穆丹尼)

然而,戲開場後的情侶甜蜜互動,穿插偶爾的母親招呼,似乎目的在搭建一個兒子何以想家又少回家且趕著匆匆想離家的心理背景,為了醞釀後半段要揭露關於這個家庭不堪負荷的創傷記憶,最後推至劇中人物對於彼此的關愛、對於高雄這座城市發展的關注,然而,用心的鋪排之餘,大多時候場上過於倚賴語言的表面問答來構成劇情,若干關鍵性的對白,譬如兒子要媽媽「不要自己一個人扛」、媽媽對表達兒子:「我是想讓你們專心讀書」、兒子說出了自己心底的聲音:「我只是不想成為家裡的負擔」,又如女孩問男孩:「你知道為何我會跟你在一起?」都讓人感覺推動話語底層的情緒或行為的動機稍嫌隱晦或遙遠,直到後半段男女二人走入充滿回憶的房間後,觀眾聽到了一個兄長的懊惱遺憾,悲傷的眼淚如泉湧而出,原來這是他不想回家的原因,也造成他近鄉情怯,但仍有種應爆、未爆而勉強爆發的力道不足感。之後有一段母子的對話,藉著一個與瑞北夜市燒冷冰相關的家人生活記憶,兩人有所交心,也將城市變化與家庭變故兩條敘事線放在一起落實了。

這是一個年輕的表演製作團隊,從作品取材和空間運用等方面來看,勇於嘗試。除了台上演員的表現稍顯青澀、偶有咬字含糊的情形,有待時間歷練的精進成長,筆者以為,整齣戲觀演完畢,有一些感情、一些傷感或溫馨的傳遞,可是,創作整體的核心意圖,則難清晰接收;作為觀眾的我,不介意自身對於瑞北夜市的陌生,也樂意透過一個夜市的生滅來感受一個家庭的悲喜離合,於是,無論所謂高雄子弟對於家鄉舊事的眷戀而企圖透過劇創來記錄,或是通過一個夜市即將走入歷史的傷懷而藉此隱喻或探求家庭結構變異、家人以愛為名而相距相近的真諦,都是筆者在觀演過程中所感受到劇情可能為自己揭露的面向,遺憾的是,這種期待或假設,始終如窗外的城市景觀一樣距離不變,始終依稀的存在著。

那麼,《再見了,瑞北》是懷舊想念、揮手斷捨離、或是為了什麼呢?該劇揮手道再見的,只是一段飄渺的過去?告別的姿態,需要/可以建立更多的意義?

註釋

1、劇中所說的「瑞北夜市」,屬於傳統型的路邊夜市,位於高雄市前鎮區瑞北路與公正路口,每週三、週六晚上擺攤營業,估計走完整夜市至少經過三、四個路口。根據高雄市經發局2012年訂定「高雄市攤販臨時集中場管理自治條例」,2019年讓非法占用道路的一德勞工夜市走入歷史,而有四十年歷史的瑞北夜市,原本經過兩次展延,2020年11月11日被宣告為最後營業日。後續發展與現狀仍待進一步了解。 可參閱劉學聖:〈高市瑞北夜市假熄燈? 居民怒嗆抗爭到底〉,聯合新聞網,2020/11/17。

2、《再見了,瑞北》劇組人員名單

導演:黃琦勝

副導演、編劇:張育瀚

演員:建安|高健鈞、芳庭|洪于茹、陳母|陳嘉禎

舞臺設計:陳姿樺

燈光設計:袁皚霖

燈光執行:馮禮潔

影像設計:穆丹尼

音樂設計:劉昱德

舞臺監督:林子涵

執行製作:黃郁晴

《再見了,瑞北》

演出|響座劇場
時間|2021/05/14 20:00
地點|高雄響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