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主義的不寫實演出?北市交年度歌劇《波希米亞人》
10月
23
2024
波西米亞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1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歌劇聲樂指導(Vocal Coach)在哪裡?

今年適逢浦契尼逝世一百周年,台灣歌劇圈也與世界接軌,先是由南台灣的衛武營在九月呈現了年度歌劇《瑪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緊接著在十月,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也獻上了膾炙人口的《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又名《藝術家的生涯》)。北市交算是國人自製歌劇的老字號招牌,於是筆者早早預備好崇敬的心情,前往觀賞這齣本該在各方面都很難「觸雷」的歌劇。坐定位之後,筆者開始仔細閱讀節目冊內容,除了讚賞簡單而不譁眾取寵的大方設計之外,其中陳漢金教授精闢的撰文、邢子青深入淺出的劇情介紹,還有導演與指揮對於這齣歌劇的文字敘述,都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唯獨一件事困擾著筆者:翻遍了節目冊,就是沒有找到聲樂指導(Vocal Coach)的蹤影。這個至關緊要的一員,其任務在於調整語韻、幫助歌手找到較好的詮釋,甚至解決一些在音樂處理上的困難,幫助導演和指揮能夠順利進行音樂與戲劇上的排練,統整重唱段落聲部間的協調性等等功能。今天在北市交這部歌劇的製作中,這樣的角色竟然不存在?是因為這齣歌劇耳熟能詳而大意了嗎?結果筆者觀看的這場演出中,幾個重要角色之間的音色調和與樂句處理就不甚完美,尤其是男女主角之間在聲音的配搭,更是時常出現極為不平衡的狀態,也難怪他們的演唱會顯得鬆散,甚至是給人不協調的感覺。四位主要男性角色之間的重唱,也似乎帶著某種沉重的疲憊感。而筆者提到的這些關於音樂上的細膩修飾與處理,如果有聲樂指導的幫助,應該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歌劇是一種龐大的表演製作,需要尊重專業、尊重必要的分工,不太可能寄望把一切都交由義大利籍的指揮,去把所有的問題在短時間內解決。畢竟這些歌劇歌手並不像北市交的音樂家們可以在固定職位下,有固定的排練時間日日精進,歌手在有限的排練期之中,必須要馬上進入狀況,快速進入角色和戲劇排練。這就是台灣歌劇歌手的窘境,沒有人是常備人員,每一場演出都得靠主辦方邀約各方好手齊聚,在短時間內激發出效率與默契去完成一個需要團隊合作的作品。今天站在舞台上的,都是喊得出名字來的歌劇好手,他們這次真的就是憑藉著自己歌劇專業的本能,使盡氣力把音樂、演唱和肢體兜攏在一起。筆者必須提出,部分歌手在肢體上難以融入音樂或是表演過於僵硬,很大可能就是因為沒有一位聲樂指導能在音樂上給予歌手幫助。結果就是歌手因為太奮力表演而肢體緊張,或是陷在不夠協調的重唱音樂中,使得整體的演出因為不夠自然的戲劇表演而顯得失真、失焦了。另外,男、女主角在第一幕那段令觀眾屏息期待的愛情二重唱中,可以看見指揮就好像持著馬鞭的駕車手,相當費力地要讓魯道夫——馬提歐.羅瑪(Matteo Roma)這位偶有狀況的脫韁之馬跟樂團跑在同一條軌道上。

講到這裡就有必要讚揚一下北市交,他們的音樂顯露出極佳的穩定性,而浦契尼在這部歌劇中賦予獨奏器樂的一些重要橋段,樂團完好的演出都能成功引領觀眾走在故事的戲劇氛圍中。甚至可以說樂團是這次年度歌劇演出中穩住大局的功臣。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市交的歌劇合唱團,這次演出的表現令人驚艷,讓筆者終於聽到符合自己心中標準的「歌劇合唱團」音色!就連金華國小的兒童合唱團,無論在聲音的整齊度、義大利文的咬字,都表現得可圈可點!兩位合唱指導老師,李增銘和蘇佩誼,真的是功不可沒。

波西米亞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國外的月亮真的沒有比較圓!

筆者仔細閱讀節目冊,發現這次從國外邀請來的三位歌劇歌手:男高音馬提歐.羅瑪、飾演女主角咪咪的女高音瑪麗亞.傑利克(Marija Jelić),和飾演第二女主角穆塞塔的達利亞.瑞巴克(Daria Rybak),年紀算輕,演出資歷也不算豐厚。不是說年輕不好,但若說要提攜後進,這樣一個台灣的舞台、台灣的製作,為什麼不用台灣歌手?當然今晚男高音馬提歐.羅瑪的表現也算不俗,但以他的音色來詮釋魯道夫這個角色,是顯得略輕了一些,而他在角色的詮釋上則有些撐不起這個內心愛恨交織的詩人角色,肢體表現得比較像是情竇初開的少年維特。

但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飾演女主角咪咪女高音瑪麗亞.傑利克,她確實天生擁有一副分量十足的嗓音,但是在技巧上卻有音色不統一的問題,尤其中高音域會出現不自然的鼻腔音色。雖然她多次特意在某些演唱段落的高音處展現「長音漸強漸弱」(messa di voce)的演唱方法,但或許是因為太年輕,對這項技巧的控制尚未成熟,會讓人覺得這個演唱法的藝術性價值在過度使用中下滑了。而她戲劇上的詮釋,則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一個過度健康的咪咪,與一個聲音相對較輕、動作又像青少年的魯道夫一同躺在床上,筆者真不知道該哪一個才是病到快嚥氣的人!

嚴格說來,外國歌手中只有女高音達利亞.瑞巴克具有值得邀演的水準。她雖然也年輕,但在音樂和戲劇上的詮釋還算令人眼睛一亮!國外的製作中,也常見到演唱穆塞塔的女高音在下一檔的歌劇製作中飾演咪咪,這樣的角色交替算是常態。因此今天如果是女高音達利亞.瑞巴克來飾演咪咪,而國內多的是技巧、演技和顏值都均佳的歌劇女歌手可以擔當穆塞塔這個角色。如果這樣安排,也許能將今晚的演出提升到更好的狀態。在此筆者又要重申:國外的月亮真的沒有比較圓!今天如果是邀請女高音請安娜.聶翠科(Anna Netrebko)來飾演咪咪,喬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來飾演魯道夫,我想沒有人會質疑其正當性,當然這是比較誇張的說法。

不過讓我們認真看看在舞台上的其他歌手:有來自韓國的丁一憲,他沉穩的有力的音色,精準富有情緒的咬字,自然的演技比起其他三位外國歌手,真的是大獲全勝!而男中音趙方豪或是舞台上最年輕的台灣歌手曾文奕,甚至是出場時間不長、只飾演房東的李增銘,哪一個聲音不健康?又有哪一個技巧有問題的呢?筆者要強調的是:不是不能邀請外國聲樂家,而是邀請的標準應該要更高一點,尤其以北市交這樣的一個公家單位,必須去謹慎思考所謂的跨國製作,重點是要能夠彼此切磋進步,以求提升台灣的歌劇水準,為觀眾帶來品質更好的演出才是。

波西米亞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一齣寫實歌劇的不寫實演出?

歌劇製作在台灣遇上負面評價時,最常聽到的理由就是「經費吃緊」。但如若經費花在刀口上,真的會不足嗎?如果排練開始前的製作會議、技術、設計和導演方的會議有花時間去執行,經過在風格上的協調溝通之後,整體作品的呈現,在所提供的經費範圍內應該是具有一致性的,即便經費有限,應該還是能夠展現出導演心目中的作品樣貌。這些受邀來台的國外導演,因為身分是客人,在面對不能苟同的設計,還加上語言的隔閡時,大部分也只能想開一點,只要整體製作不要相去太遠,到最後也不會再去堅持什麼。

演出當天進場時,筆者按慣例前往購買節目冊,付費時感到相當驚訝:除了一本節目冊,還附贈了一個相當精美的《波西米亞人》證件套夾加吊帶,尚未入場便給人極大的驚喜與期待。但在觀賞演出之後,筆者心中卻生出疑問:所以錢都花到這些地方去了嗎?花大把經費聘請了不夠成熟的外國聲樂家,買節目冊還附贈不必要的周邊「用品」。難道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不夠精緻和時代風格上不盡統一的視覺呈現?才會請不起專業的聲樂指導?還要辛苦一位在舞台上要演出的聲樂家,去兼職擔任指導合唱團的職務?對筆者而言,這一切顯得相當不可思議,甚至是不可理喻。導致很多在舞台上令人出戲的結果。

浦契尼的《波希米亞人》之於義大利歌劇導演,就像義大利麵之於義大利人一般,信手捻來都是如呼吸一般自然的經典,那為什麼在服裝和舞台設計上讓觀眾有進入劇情的障礙?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能找到義大利導演與指揮是件好事,卻漏掉了聲樂指導這一枚重要的棋子,就好像握有一手好牌,卻莫名其妙地輸掉了牌局。今年,全世界都在為了紀念浦契尼輪番上演這齣經典歌劇,北市交在節目冊開頭還擺上了過往多次演出《波西米亞人》的歷史紀錄,可是明明是經驗豐富的台灣歌劇製作單位,怎麼會有這些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瑕疵?或許北市交需要的是一位稱職的聲樂指導,來突破目前的瓶頸?台灣歌劇製作的確不易,但北市交的樂團和歌劇合唱團的表現上走出了一條令人期待的道路的此時,筆者相信經過檢討與修正後,北市交的歌劇未來還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波希米亞人》

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24/10/04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