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裡有聲音《kemeljang.知!所以?》
12月
21
2021
kemeljang.知!所以?(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攝影巴卅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9次瀏覽

廖炎勇(廖炎勇)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琵琶行》裡提到「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大意是說,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悶悶無聲,勝過有聲的表達,對於觀賞作品百感交集的我來說或許當下的感動即「無聲勝有聲」。

蒂摩爾古薪舞集此次的製作《kemeljang.知!所以?》是台灣首支有聲靜默當代舞蹈作品,由巴魯・瑪迪霖的作品《心事誰人知》發展而來。編舞家巴魯・瑪迪霖的創作理念是為了讓廣大的聽障朋友們看見音樂,因此在本次製作中可以看見許多的律動以及手語的應用,舞作首段是用眾所皆知的遊戲「比手畫腳」來帶出歡快的氛圍,由舞者與舞者的互動轉為觀眾與舞者的互動。我看到了前兩排的聽障朋友們非常努力的比劃著手語,想讓台上舞者猜出天幕上的詞彙,這其實是非常讓我感動的一幕,演出者與觀者透過這個遊戲消除了聲音與溝通上的隔閡,大家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這正是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宗旨「讓少數的聲音被看見」,觀者在決定投入「比手畫腳」的同時,也都成為了表演者。


kemeljang.知!所以?(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攝影巴卅席)

根據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以及舞者楊凈皓所述,這支舞作中融入了義大利手語、藝術手語、台灣手語以及國際手語,在翻譯的過程中已經存在了難度,而手語跟我們所熟悉的語言一樣,都會有屬於它們獨特的語法,有時候手語是倒裝的句型,而腦海中的語言卻是順向的,加上複雜的舞步以及隊形,讓舞者挑戰非常大。有時候在手語的世界裡面,語彙往往是非常直接的,拿舞作裡面的歌詞「既然你把我拋棄」這句話來看,轉譯成手語就是「你把我拋棄」,而我在想「既然」一詞的委婉或許更接近於「人」的表現,而非功能性的展現。藝術源於情感,情感則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手語作為這種媒介,自然充滿著情感,雖然我在觀舞的過程中,我聽不懂族語,看不懂手語,但我卻深深的被舞者的律動與無法藏住的真摯情感所感動,這或許就是蒂摩爾古薪舞集要我們思考的事情,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劇本,而是源自於「人」的能量。

舞作中由月桃所串成的鏈條從天而降,根據編舞家所敘述:月桃被排灣族譽為神奇植物,自古以來是原住民愛用的編織素材,除了可編製為草蓆、置物箱、搖籃等日用品之外,古時甚至還曾作為「箱葬」,從出生到死亡,都與月桃習習相關。


kemeljang.知!所以?(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攝影巴卅席)

當我在觀舞時我並不知道月桃這種植物對於排灣族人的意義,當月桃掉落後,舞者手牽手跳起了排灣族傳統舞蹈,與一環又一環的月桃產生呼應,我覺得這象徵一種精神的傳承,當舞者開始高歌時,月桃又像是人類心靈上的連結,或許編舞家帶著舞者入山砍月桃、扒月桃、編織月桃的過程中,就已經將舞者的心緊緊的串在一起,觀者才會感受到滿滿的能量傳遞。

2018年義大利波隆那書展Non-fiction首獎得主《看見聲音》一書中提到「有時候你必須安靜下來,關掉所有的聲音……然後,我們學會了傾聽與感受世界」,誰都有權力吶喊,當我沉浸在舞者們的手語動作中時,我彷彿忽略的音樂,我看見了無聲的力量。很開心這次能看到一隻非常勇敢的作品,期待蒂摩爾古薪的手語創作能夠越來越被世界看見,讓我們看見那些聲音,也期待能看到屬於臺灣的靜默藝術節。

《kemeljang.知!所以?》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21/12/03 19:30
地點|台北 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