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層的追尋——評《Reality No-Show》
10月
25
2023
Reality No-Show(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2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演出尚未開始,身邊的觀眾就已經開始自拍、打卡、上傳,開始製造「reality」,而由編導蔡柏璋親自錄製的演前須知,也歡迎觀眾在謝幕時拍照打卡上傳,將劇場裡的「reality」與不在場的他人分享。

這一切,不僅在日常生活人際往來中,即便在劇場裡,也已是常態。因此,我們還有必要追問其合理與否,或甚至,真實與否?如果「reality show」與「reality」,已經難以區分,交織構築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真實」,《Reality No-Show》又會呈現出什麼樣的,不同於「reality show」的「真實」?

《Reality No-Show》是由兩個各自獨立,但時而交錯、相互牽制的戲劇動作,交織編造成為一個當代網路社群公民的「生存實境秀」(reality show)。

電視情境喜劇《我的室友都有病》編劇傅若言,因為堅持個人創作理念,而與主角演員衝突,導致劇集停拍,之後在匿名戒酒協會碰到老邵(辰曄),被他與出租情人Caspar的故事所吸引,著手改編為《岸邊的僧侶》電影腳本;電影開拍,傅若言去到柏林,見到德國浪漫主義畫家Caspar名作《岸邊的僧侶》,似乎也在語音導覽中,聽到了未曾謀面的父親的聲音。只是,老邵最後卻說:他與Caspar的故事,根本就只是他所編造,而非真實事件。

另一方面,《我的室友都有病》主角演員詹姆士,當紅之際,卻因為一則疑似「性侵醜聞」,面臨職涯最大危機,被迫配合經紀人瑪丹安排,與約會實境秀主持人Diva,和以「性侵受害者」身份而爆紅的女力網紅徐曉寧,一起在現場直播節目中,聯手搬演一場唇槍舌戰、火力四射的大戲,詹姆士甚至公開宣示「出櫃」,試圖扭轉輿論風向,原本對立的詹姆士與徐曉寧,藉此相互拉抬聲量,甚至論及未來合作計畫。醜聞風波暫息,但真相究竟如何,已無關緊要。


Reality No-Show(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最後,一段「編劇工作室」的戲中戲/戲外戲,卻直接揭露了這場生存實境秀的真相:這一切在真實生活、社群媒體、影視場景中,相互交錯、層層堆疊的故事,不過就是編劇群合力編造出來的一齣「真實」並不在場的「reality no-show」,呼應編劇創作靈感來源—德國《明鏡週刊》記者造假醜聞,也同時印證了演出文宣所稱:「故事不斷翻轉,真相無處不在,唯獨不在戲裡」。

因此,宣稱「改編自真實故事」的《Reality No-Show》,透過故事的編製,完成了對「真實」的顛覆。

就演出效果而論,《Reality No-Show》有明快的節奏,流暢的場面調度,和精彩的語言交鋒,編、導、演、及設計群的整體表現,共同創造了豐富的劇場景觀,和多層次的娛樂效果,既有誇張諧擬的瘋狂喜鬧,也有低調溫柔的浪漫與悲傷,有效再現當代社會現實,也隱約寓含批判的意圖,值得肯定。最後一段戲中戲/戲外戲的翻轉顛覆,自我解構,更印證了編劇蔡柏璋掌握運用劇場語彙和形式的能力,詰問辯證的深度。

另一方面,我卻對於以傅若言的行動為中心的部分段落,有些保留:他與導演、製作人之間,有關同志角色與題材是否重要,或能否被觀眾接受的爭論,稍嫌陳套,也讓我有過於誇大的質疑;老邵與Caspar的關係,情感深度不足,難以動人,老邵對傅若言的信任,太理所當然,不容易使人信服,傅若言的創作,從情境喜劇到生命故事的轉變,因此顯得有些勉強,而他最終踏上父親劉憶走過路途的選擇,看似浪漫,但似乎也印證了劇中導演的自嘲:「不要太一廂情願,那是劇場才會做的事」。

看完演出之後,我的疑問還是:離開劇場,回到現實之後呢?

蔡柏璋遊歷足跡遍及歐美主要國家,對近幾年來侵擾各國公共領域對話的假訊息和陰謀論,及其所造成的嚴重破壞(人們對彼此的信任)與實質傷害(惡意煽動引發的暴力行動),應有切身感受,只是,他將《Reality No-Show》的焦點,放在向來不缺八卦流言,訊息真假難辨/不辨,存在於自己所創造的「真實」當中的影視娛樂圈,對圈外真實社會情境的思考,是否能有對照參考的意義?既是娛樂,何須真實?


Reality No-Show(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如果我們在劇場中,欣然接受舞台上「改編自真實故事」的瘋狂場景,所帶來的娛樂,回到現實之後,卻又仍然會以譏誚態度貶斥難辨真假的「真實」,會不會因此更深地陷入「一切皆不可信」的深淵(abyss),而對「真實世界」更加無感?如果在集體的瘋狂追逐中,個人的覺醒,總是顯得那麼地微不足道,甚至不合時宜,我們因此失去了共同的辨偽原則,失去了對話的基礎,剩下的唯一選擇是「真實」並不在場的「reality no-show」,那麼我們還能如何自處?

因此,《Reality No-Show》真正反映出來的,會不會其實是當代特有的虛無感?

無論如何,演出結束後,還是要記得拍照打卡上傳分享,順便到劇團粉絲專頁按個讚、加入追蹤。

但是,不要因為「改編自真實故事」讓人起疑,就否定了真實故事的存在,「真相」即使不在單一齣戲裡,也還是有可能在我們不斷地追索之下,逐漸浮現出來。

《Reality No-Show》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23/10/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