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層的追尋——評《Reality No-Show》
10月
25
2023
Reality No-Show(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6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演出尚未開始,身邊的觀眾就已經開始自拍、打卡、上傳,開始製造「reality」,而由編導蔡柏璋親自錄製的演前須知,也歡迎觀眾在謝幕時拍照打卡上傳,將劇場裡的「reality」與不在場的他人分享。

這一切,不僅在日常生活人際往來中,即便在劇場裡,也已是常態。因此,我們還有必要追問其合理與否,或甚至,真實與否?如果「reality show」與「reality」,已經難以區分,交織構築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真實」,《Reality No-Show》又會呈現出什麼樣的,不同於「reality show」的「真實」?

《Reality No-Show》是由兩個各自獨立,但時而交錯、相互牽制的戲劇動作,交織編造成為一個當代網路社群公民的「生存實境秀」(reality show)。

電視情境喜劇《我的室友都有病》編劇傅若言,因為堅持個人創作理念,而與主角演員衝突,導致劇集停拍,之後在匿名戒酒協會碰到老邵(辰曄),被他與出租情人Caspar的故事所吸引,著手改編為《岸邊的僧侶》電影腳本;電影開拍,傅若言去到柏林,見到德國浪漫主義畫家Caspar名作《岸邊的僧侶》,似乎也在語音導覽中,聽到了未曾謀面的父親的聲音。只是,老邵最後卻說:他與Caspar的故事,根本就只是他所編造,而非真實事件。

另一方面,《我的室友都有病》主角演員詹姆士,當紅之際,卻因為一則疑似「性侵醜聞」,面臨職涯最大危機,被迫配合經紀人瑪丹安排,與約會實境秀主持人Diva,和以「性侵受害者」身份而爆紅的女力網紅徐曉寧,一起在現場直播節目中,聯手搬演一場唇槍舌戰、火力四射的大戲,詹姆士甚至公開宣示「出櫃」,試圖扭轉輿論風向,原本對立的詹姆士與徐曉寧,藉此相互拉抬聲量,甚至論及未來合作計畫。醜聞風波暫息,但真相究竟如何,已無關緊要。


Reality No-Show(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最後,一段「編劇工作室」的戲中戲/戲外戲,卻直接揭露了這場生存實境秀的真相:這一切在真實生活、社群媒體、影視場景中,相互交錯、層層堆疊的故事,不過就是編劇群合力編造出來的一齣「真實」並不在場的「reality no-show」,呼應編劇創作靈感來源—德國《明鏡週刊》記者造假醜聞,也同時印證了演出文宣所稱:「故事不斷翻轉,真相無處不在,唯獨不在戲裡」。

因此,宣稱「改編自真實故事」的《Reality No-Show》,透過故事的編製,完成了對「真實」的顛覆。

就演出效果而論,《Reality No-Show》有明快的節奏,流暢的場面調度,和精彩的語言交鋒,編、導、演、及設計群的整體表現,共同創造了豐富的劇場景觀,和多層次的娛樂效果,既有誇張諧擬的瘋狂喜鬧,也有低調溫柔的浪漫與悲傷,有效再現當代社會現實,也隱約寓含批判的意圖,值得肯定。最後一段戲中戲/戲外戲的翻轉顛覆,自我解構,更印證了編劇蔡柏璋掌握運用劇場語彙和形式的能力,詰問辯證的深度。

另一方面,我卻對於以傅若言的行動為中心的部分段落,有些保留:他與導演、製作人之間,有關同志角色與題材是否重要,或能否被觀眾接受的爭論,稍嫌陳套,也讓我有過於誇大的質疑;老邵與Caspar的關係,情感深度不足,難以動人,老邵對傅若言的信任,太理所當然,不容易使人信服,傅若言的創作,從情境喜劇到生命故事的轉變,因此顯得有些勉強,而他最終踏上父親劉憶走過路途的選擇,看似浪漫,但似乎也印證了劇中導演的自嘲:「不要太一廂情願,那是劇場才會做的事」。

看完演出之後,我的疑問還是:離開劇場,回到現實之後呢?

蔡柏璋遊歷足跡遍及歐美主要國家,對近幾年來侵擾各國公共領域對話的假訊息和陰謀論,及其所造成的嚴重破壞(人們對彼此的信任)與實質傷害(惡意煽動引發的暴力行動),應有切身感受,只是,他將《Reality No-Show》的焦點,放在向來不缺八卦流言,訊息真假難辨/不辨,存在於自己所創造的「真實」當中的影視娛樂圈,對圈外真實社會情境的思考,是否能有對照參考的意義?既是娛樂,何須真實?


Reality No-Show(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如果我們在劇場中,欣然接受舞台上「改編自真實故事」的瘋狂場景,所帶來的娛樂,回到現實之後,卻又仍然會以譏誚態度貶斥難辨真假的「真實」,會不會因此更深地陷入「一切皆不可信」的深淵(abyss),而對「真實世界」更加無感?如果在集體的瘋狂追逐中,個人的覺醒,總是顯得那麼地微不足道,甚至不合時宜,我們因此失去了共同的辨偽原則,失去了對話的基礎,剩下的唯一選擇是「真實」並不在場的「reality no-show」,那麼我們還能如何自處?

因此,《Reality No-Show》真正反映出來的,會不會其實是當代特有的虛無感?

無論如何,演出結束後,還是要記得拍照打卡上傳分享,順便到劇團粉絲專頁按個讚、加入追蹤。

但是,不要因為「改編自真實故事」讓人起疑,就否定了真實故事的存在,「真相」即使不在單一齣戲裡,也還是有可能在我們不斷地追索之下,逐漸浮現出來。

《Reality No-Show》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23/10/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