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母親的陰翳力量《代戰》
8月
17
2015
代戰(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20次瀏覽
紀慧玲(2015年駐站評論人)

戲曲是中國文化的藝術表現之一,其內涵與中國漢儒文化講求中道、和融哲學相去不遠,也與漢文化男性中心論、小個人而大天下情懷一脈相承。稍稍尋思歷來菊壇諸名伶,也率以男人拔得頭籌居多,晚近戲曲雖不乏女角崛起,但主流脈絡仍以生行居首。生旦淨末丑各有分工,南腔北調各有所屬,所謂正工、應工,不論男扮女、女扮男,唱京劇唱越劇,總歸得有個行當/劇種歸屬,也是文化概念裡二元論涇渭分明,不容跨越與僭入,以求其中心穩固一統。

以此來看,《代戰》揭示的客家戲班「京歌客」三下鍋,以及主角李菄峻生旦通吃,就有點不知如何定位。

李菄峻是台灣戲曲學院京劇科畢業的優異人才,在校期間(原名李文勳)從十歲到十八歲,一直是師長眼底、心裡正欉好苗,他也的確不負重望,六年前自立門戶成立客家劇團後,拚搏著彷彿用不盡的精力,在廟會野台、電視戲曲、文化場、劇場,大展身手,一方面整理老戲或創作新戲,再方面也從俗搬演野台口味的胡撇仔;客家班應觀眾請主要求,有時需演歌仔戲或京劇,他來者不拒,應付自如;更令觀眾嘖嘖稱奇的是,他生旦淨末丑樣樣皆通,小生瀟灑倜儻,旦角嫵媚俐落,老生唱做穩實,偶一插科打諢也有模有樣。短短六年,成為粉絲級偶像,阿姨輩粉絲尤其多,暱稱其「王子」,愛之追之,如慕如綣。

客家班「京歌客」三下鍋,自有其生存脈絡,古路戲與胡撇仔「左右開弓」也是生存本領。在國光劇團策畫的「小劇場大夢想」系列推出的《代戰》,《紅鬃烈馬》一拆為三,〈三打石平貴〉唱歌仔戲,扮小生,〈武家坡〉唱京戲,扮老生,〈銀空山〉唱客家戲,扮刀馬旦,李菄峻忽男忽女,忽長睫毛艷紅朱唇忽掛髯忽上水鑽,妖嬈多變,令人目不轉睛。雖說為展現主角戲曲本領,「炫技」與「應工」一線之隔,但此變異多端,對照戲中無法全齣用客語交談,主要語言卻是閩南語,年輕角色則一律操持國語,客語在語言上退位,如同「京歌客」混台,反映的是客家人涵融、吸納的強韌本領,但另一面,同時映現了客家班流動不居的邊界特質。就主流觀點來看,這是與戲曲主脈絡相違的,但就邊界性格反中心式的突圍策略,抹除邊界,或說,將界線往前移動或往後創造,創新新的定義與內涵,這種讓觀者陌生化的刺擊力量,加上李菄峻性別模糊的扮裝呈現,一時之間,中心被搖晃,固著的主流觀念不免感受一陣動搖。

《代戰》的敘事,從母親出發,自傳體的故事通俗感人,李菄峻與母情感情深厚,或說,對母親眷戀崇拜,藏有濃厚情欉。《代戰》遙念母親,實則隱喻了戲曲傳承血脈,(客家)戲曲/母親互為鏡像,經由舞台呈現,一股強韌、深入肌里的陰性糅勁,形象化的貼附於客家班以及主人翁李菄峻與母親的情感連繫上。

《代戰》初登場,即是一位背著娃娃的婦女,攜著皮箱,兀自周轉。隨著姑婆叫喊「阿春仔」,阿春仔卻頭也不回消翳於劇場,再次現身已是劇末,與姑婆、李菄峻扮作的代戰公主,三人並列。這個母親角色與形象,於劇中人李菄峻而言,太強的依戀,讓人聯想起戀母情欉。《代戰》戲中,母親一方面形象溫婉,緘默無語,被強調為含辛茹苦、單親撫子,車站送別兒子摀嘴忍悲的被憶起畫面,以及猝不及防的遽逝,都形塑了女性(作為母親)悲抑的一面。然而,正是母親生前既扮演小生,又扮演小旦,如同李菄峻接受訪問所說,「我媽媽最擅長演那種刁蠻潑辣的女中豪傑」【1】,真實的阿春仔性格如何無從得知,但在李菄峻心目中,母親形象與女中豪傑卻是連結的,李菄峻將母親女性本質的柔弱動情形象,反轉為帶陽剛銳氣的舞台名角與劇中人代戰女,並將自己男女同體化。當李菄峻於台上彷彿為母親重生,甚且再創新的表演高峰,對照客家班糅和各劇種,化缺點為強項的反轉力量,以及李菄峻的客家戲班的確吸攏了新的一群觀眾群來看,在我們固定認知的戲曲體系裡,因偶像而創造的,一種新的跨越是否正被產生?我思索的是,當中心成為企不可及及穩固的階級狀態,處於邊緣位置的,以其不被中心規訓、統一的新語言,闢伐生路,此種力量,一如來自母性的,潮濕子宮的陰鬱/繁殖欲望,自底部升起,無論如何要闖出陰道見光明的生命欲望,如此罕見與曖昧,卻又生機盎然。

綜觀《代戰》的演出,戲曲演員轉換寫實情境與表演語彙,仍顯僵硬不自然;敘事轉場過於單調,戲中戲與劇情並無互為文本,皆是可見缺憾。若將《代戰》視為「作品」,以去脈絡的藝術成就高低來看,以傷感挑弄觀眾情緒、以炫技召喚觀眾掌聲這類批評,也不無道理。但從另一層面來看,《代戰》所呈顯的劇種狀態及(主角)演員特質,打破戲曲的傳統慣律,或說,進一步再複雜化了戲曲的「扮演性」,當一切本來就都是扮演──尤其是反串美學──與反真,除了正正經經扮演、反串之餘,如果能更從容地優遊於表演世界,其實也就是表演的本質。(當然,四不像的東抄西挪又另當別論了)

註釋

1、邢本寧〈以生命入戲,為觀眾而活─專訪《文和傳奇劇團》藝術總監李菄峻,BIOS網誌,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6316,查閱日期2015/08/17

《代戰》

演出|文和傳奇戲劇團
時間|2015/08/15 19: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另一種角度切入此段劇情演繹,山大王的代戰女雖是為了記憶裡美好卻早逝的母親而扮演,舞台上的代戰女卻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戰,不無傳承技藝(記憶),開創未來新局之意。(王妍方)
8月
18
2015
進了黑盒子,那些草根、鄉土的動人,著實缺乏更有機的互動以及調和。矛盾地在錯置的空間裡,進行錯誤的表演方式,以及採取錯解的觀賞態度。因此,演出缺失,或許壓根不在劇團本身,而是在如此前提、策略的失準之下。 (吳岳霖)
8月
18
201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