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是一些小事《分手快樂》
3月
20
2020
分手快樂(製作循環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22次瀏覽

白斐嵐(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瘟疫四面八方朝著島嶼襲來,春節後本應密密麻麻的看戲行事曆,如今顯得落寞且黯然。水源劇場由新銳作曲家王絲涵、編劇汪鈞翌、編曲殷陽與導演陳侑汝合作推出的《分手快樂》音樂劇成為少數「still goes on」的演出。非常時期與非必要的藝文活動,兩者是否非得擇其一?看著稍早百老匯宣布停演的新聞,讓我想起美國經濟大蕭條的1930年代,竟也與百老匯音樂劇黃金年代(golden age)重疊了一段時期,或許是巧合吧,當時盛行的也恰如《分手快樂》這種輕鬆浪漫的愛情喜劇。

《分手快樂》雖有著愛情浪漫喜劇的氣氛,卻不停留在偶像劇的格局,劇情(不知出於有意或無意)借用了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知名電影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請容我不使用這部片的中文譯名)設定,以一間分手快樂事務所為核心,在舞台大大的「Start Over」字樣下替分手情侶植入晶片,搜尋記憶藍圖,讓失戀的人能快速變得「無感」。可想而知,事務所除了處理客戶需求,也連帶牽扯出員工的愛情故事與戀愛觀。三對男女試圖涵蓋如交友軟體、快速約會、想婚不想婚、無法長久交往、分手後如何忘懷等種種現代社會的愛情關係,人物刻畫鮮明且不落俗套,許多略帶嘲諷的幽默叫人會心一笑。七名演員聲音表現各有亮眼之處,讓聽覺畫面為固定舞台場景增色不少。王絲涵音樂創作之多變節拍(特別是幾首三拍子歌曲)、速度切換,搭配整體表演的節奏感,更是靈活巧妙。如開頭史詩般的神聖壯闊,忽轉換為帶點爵士節奏的輕快曲風,諸如此類的時刻讓整齣戲充滿驚喜點綴。雖隱約可見(外)百老匯愛情音樂劇如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Legally Blonde幾首膾炙人口歌曲的影子,【1】但在旋律線上更加貼近中文音韻,也充分表現出日常生活小情小愛的戲劇張力。

分手快樂(製作循環工作室提供)

劇中有一首很精采的歌曲《一起逃跑吧》(由鍾琪與蔡邵桓演唱),以午夜前就要回家的灰姑娘,暗示交友軟體的速食愛情,要趕在愛情的魔法消失前,畫下美好的句點。然而,我認為引用灰姑娘童話真正帶出的,其實是「玻璃鞋」的暗喻──「鞋子」(尺寸)這件小事成了女性角色面對關係、面對自我(或同時面對關係與自我)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也因此讓這齣戲的女性觀點更深入;或說,更偏向女性觀點來討論感情關係。我們都知道逃離舞會的灰姑娘只留下一隻玻璃鞋,於是王子開始四處尋找合腳的人。但話說回來,究竟是鞋合腳,還是腳合鞋?在現在這個時代,鞋子各種款式五花八門,卻不會有哪一雙真正貼合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腳,只能尋找最接近的版型再來委曲求全。灰姑娘的姊姊寧可削足適履,而《分手快樂》劇中既有情侶(周家寬飾演的Kevin與王意萱飾演的Lily)糾結於鞋子的尺寸,有分手多年的男子念念不忘前女友因為腳窄而穿了小一號的鞋子(于浩威飾演的陳俊與李曼飾演的Helen),又或是有逃了婚的女子再也不想穿上高跟鞋(鍾琪飾演的Grace)。鞋子不只是鞋子,沒有了童話裡神仙教母的量身訂做,在穿與不穿之間,忍著磨腳的傷疤,成了文明時代女子的寫照。

若要說此劇令人稍感可惜之處,應會是音樂上多線敘事的處理,少了點如劇本般多重時空變化的可能性。聽起來很玄,但這麼說吧:在《分手快樂》演出前幾週,作曲王絲涵與幾位演員(鍾琪、周家寬、李曼與未參加音樂劇演出的李玲葦和宮能安)曾於「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舉辦了一場小型音樂會《分手前聽他們說愛情》,並演唱了Kevin和Lily向分手事務所專員描述分手過程的歌曲,【2】兩人在同一舞台不同空間交錯述說,來回跳躍於當下此刻與回憶追溯間,甚是精彩。當晚王絲涵也表示此版本為先前tryout歌曲,並未出現在《分手快樂》水源劇場演出的版本中。而後來在音樂劇中聽到的同段場景,改以平鋪直敘手法重新演繹情人節分手的回憶──正如此劇大部分歌曲,皆由角色/情侶向外開展一段故事,雖因此增添了情節的豐富性,也以聽覺營造生動畫面,卻少有七個角色(除上述三對情侶外,還有許照慈飾演的Amy,即分手事務所負責人)之間故事線可能的串聯,透過音樂的縝密結構,將這幾條外展的線反向收束在一起。考量到這其實是一齣有關「時間」的戲──關於人們如何回溯過往回憶,以往事映照當下;也關於人們如何壓縮時間,以外力快速走出一段感情的傷痛──音樂上連貫的即時(real-time)時間感,理應可以與劇情不斷擺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謂戲劇的時間、回憶裡的時間與被晶片操控的時間,產生更超現實的交疊。畢竟,劇裡一再提及的「一件小事」,最後都成了感情裡的巨大衝擊;幾首「小歌曲」,或許也可以產生如此骨牌效應。

與海嘯般的世界局勢相比的一齣愛情音樂劇,似乎也只像是一件小事而已,但總希望它能繼續唱下去。音樂劇創作總需要好幾年時間,將詞、曲、劇本修整磨練,好幾次面對觀眾,站上檯面,然而這也是台灣音樂劇面臨的最大侷限。《分手快樂》從2019年走到這邊,但願下次相見時,有更多時間也有更多資源──最好再加上現場樂手取代扁平僵硬的midi音色,才不枉這齣戲的慧黠靈動。


註釋

1、特別是男女對唱曲,又或者是文中提到開場曲的風格轉換,也令人聯想到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序曲的設定。

2、當時是由周家寬與鍾琪演出。

《分手快樂》

演出|製作循環工作室
時間|2020/03/14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來說,《分手快樂》這齣音樂劇讓觀眾體會到臺灣音樂劇演出的企圖心。雖然國內音樂劇創作培訓資源相對匱乏,但創作者仍試著開鑿新的表演素材,累足成步,即使沒有豪華的背景、場地,小巧清新的作品仍可深得人心。(李淑玲)
4月
01
2020
當然,主題不變,仍然是在探討當代(或甚至近未來)人的愛情觀,感覺戲裡強調了愛情的條件論,戀愛的時間、空間、方式,感情的能量程度,都是要精打細算的估量過;同時,也強調戀情的盡頭,要講求無感無傷的分手快樂。條件、效率、計算、停損、愉悅等原則,儼然是一門可以經營的人際關係生意。(于善祿)
3月
30
2020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