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凡入聖的劇場空間 《默娘》
3月
15
2017
默娘(藝姿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99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舞作!台灣舞蹈藝術界從九O年代起在一股尋找東方身體的風潮下,身心靈與(準)宗教舞作推陳出新,然而像《默娘》將如假包換、真真實實的媽祖從廟宮中迎駕至藝術劇場、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卻非常稀有。這樣的展演,除了藝術團隊單方面成事的意志,還得廟方人員同意,甚至媽祖親自允諾,才能圓滿。從這個角度思考作品的可能,呈現展演運作機制不同於舞蹈人熟悉的操作型態,而這也影響到舞作如何編排,觀眾群為誰,乃至觀眾對作品的意義解讀。《默娘》最有意思之處,就是將宗教聖像與儀式陣頭安置於劇場內,使信仰的真實性重疊於劇場的再現/象徵性,模糊化劇場與神聖空間的分界,甚至將劇場從凡入聖昇華為宗教空間。從舞台演出的象徵性過渡到信眾膜拜媽祖的真實性,困惑了熟悉劇場常規的專業人在其中的立足點:是要當坐在原位、只管接受演出感染的被動觀眾?還是要融入進行中的儀式成為媽祖信眾中之一?

《默娘》以倒敘的手法編排,首段《緣於母親》跳脫傳統的水袖創作,呼應最終段《祈願燈》,呈顯媽祖慈悲澤被有靈萬物。其他段落以樸素的白描法,呈現討海人被大海吞噬的災難,家屬悲愴無奈的情緒、孤單的身影。當個人之力不敵大自然的變化,個人苦痛無奈無法被超越與揚棄時,生命續存的支撐力必須依靠另一個超越個人層次的更強大力量。這時媽祖與眾神們出現,為了救脫苦難的眾生。舞作前一個小時以象徵性的現代舞手法展演討海子民的辛苦,雖然沒有特別令人驚豔的呈現,卻是鋪成主角媽祖為何重要的引子。沒有苦難,沒有眾神;眾神的存在是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具足勇氣地在人生磨難之路上一步步前進。於是,當劇場煙霧瀰漫、鑼鼓聲響起,陣頭的大旗隊伍從觀眾席走向舞台,台上的苦難氣息立即被藝陣歡樂氣氛掃去,觀眾席的情緒也從沉重轉為振奮。

《遶境行》是整支作品最豐富多彩、令人振奮的片段,也是最能連結台上台下觀眾情感的一段。其中包含大家熟悉的龍舞獅舞、八家將、跳鼓陣、婆姐,還有沖天炮、鑼鼓的聲響,整個劇場充滿歡樂的喜氣。當千里眼、順風耳與娘傘隊踩著樸素渾厚的草根性步伐出場,廟宮中的媽祖現身了,沿著觀眾席遶場一周。這時有信眾合掌起身不斷禮拜,有信眾跪拜在走道等著媽祖「稜轎腳」。此時的劇場在媽祖與觀眾的互動下已不再只是象徵與再現,而是朝向宗教場域的昇華。觀眾的或跪或拜不是安排好的,是自發性的信仰與感動。當台下觀眾全心投入當下的儀式活動時,媽祖的劇場走道遶行成為市井街道外的另一種遶境方式。媽祖遶境劇場,吸引一群鮮少進劇場的信眾因信仰前來觀賞舞蹈藝術的演出;同時,也讓劇場工作者再次思考劇場的功能、可能性與意義。是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的(舞蹈)藝術終將再返回宗教與之結合?

演出結束,我面對著舞台上的演出人員、將目光停留在媽祖身上,耳邊響起觀眾席熱烈掌聲。這掌聲是給演出團隊?還是給廟宮中的媽祖?一度我陷入困惑,因為我從來沒對著媽祖鼓掌!然而,不以劇場而以宗教的角度思量,台下響起的掌聲或許是給在媽祖保佑下劇場內外所有的眾生靈,包括廟方人員、台上演員、台下觀眾等有形無形之生靈,感謝諸方的配合使整晚演出能順利圓滿。也或許,劇終的掌聲是每位觀眾對媽祖致謝的表達。更可能,劇終掌聲的意義在鼓掌之人給自己的反饋:在媽祖庇佑下,自己為自己打氣與鼓勵,使人生之路能繼續前行,走的更自信與踏實。

《默娘》

演出|藝姿舞集
時間|2017/03/04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處理傳統民俗祭典的身體,除了神入的精神狀態之外,挪用於廟會的「俗民身體」在置入劇場空間後的「劇場化」,該如何兼蓄「傳統」與「創新」的形式,是所有碰觸此議題的藝術創作者須去面對的課題。(石志如)
3月
13
2017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