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凡入聖的劇場空間 《默娘》
3月
15
2017
默娘(藝姿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6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舞作!台灣舞蹈藝術界從九O年代起在一股尋找東方身體的風潮下,身心靈與(準)宗教舞作推陳出新,然而像《默娘》將如假包換、真真實實的媽祖從廟宮中迎駕至藝術劇場、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卻非常稀有。這樣的展演,除了藝術團隊單方面成事的意志,還得廟方人員同意,甚至媽祖親自允諾,才能圓滿。從這個角度思考作品的可能,呈現展演運作機制不同於舞蹈人熟悉的操作型態,而這也影響到舞作如何編排,觀眾群為誰,乃至觀眾對作品的意義解讀。《默娘》最有意思之處,就是將宗教聖像與儀式陣頭安置於劇場內,使信仰的真實性重疊於劇場的再現/象徵性,模糊化劇場與神聖空間的分界,甚至將劇場從凡入聖昇華為宗教空間。從舞台演出的象徵性過渡到信眾膜拜媽祖的真實性,困惑了熟悉劇場常規的專業人在其中的立足點:是要當坐在原位、只管接受演出感染的被動觀眾?還是要融入進行中的儀式成為媽祖信眾中之一?

《默娘》以倒敘的手法編排,首段《緣於母親》跳脫傳統的水袖創作,呼應最終段《祈願燈》,呈顯媽祖慈悲澤被有靈萬物。其他段落以樸素的白描法,呈現討海人被大海吞噬的災難,家屬悲愴無奈的情緒、孤單的身影。當個人之力不敵大自然的變化,個人苦痛無奈無法被超越與揚棄時,生命續存的支撐力必須依靠另一個超越個人層次的更強大力量。這時媽祖與眾神們出現,為了救脫苦難的眾生。舞作前一個小時以象徵性的現代舞手法展演討海子民的辛苦,雖然沒有特別令人驚豔的呈現,卻是鋪成主角媽祖為何重要的引子。沒有苦難,沒有眾神;眾神的存在是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具足勇氣地在人生磨難之路上一步步前進。於是,當劇場煙霧瀰漫、鑼鼓聲響起,陣頭的大旗隊伍從觀眾席走向舞台,台上的苦難氣息立即被藝陣歡樂氣氛掃去,觀眾席的情緒也從沉重轉為振奮。

《遶境行》是整支作品最豐富多彩、令人振奮的片段,也是最能連結台上台下觀眾情感的一段。其中包含大家熟悉的龍舞獅舞、八家將、跳鼓陣、婆姐,還有沖天炮、鑼鼓的聲響,整個劇場充滿歡樂的喜氣。當千里眼、順風耳與娘傘隊踩著樸素渾厚的草根性步伐出場,廟宮中的媽祖現身了,沿著觀眾席遶場一周。這時有信眾合掌起身不斷禮拜,有信眾跪拜在走道等著媽祖「稜轎腳」。此時的劇場在媽祖與觀眾的互動下已不再只是象徵與再現,而是朝向宗教場域的昇華。觀眾的或跪或拜不是安排好的,是自發性的信仰與感動。當台下觀眾全心投入當下的儀式活動時,媽祖的劇場走道遶行成為市井街道外的另一種遶境方式。媽祖遶境劇場,吸引一群鮮少進劇場的信眾因信仰前來觀賞舞蹈藝術的演出;同時,也讓劇場工作者再次思考劇場的功能、可能性與意義。是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的(舞蹈)藝術終將再返回宗教與之結合?

演出結束,我面對著舞台上的演出人員、將目光停留在媽祖身上,耳邊響起觀眾席熱烈掌聲。這掌聲是給演出團隊?還是給廟宮中的媽祖?一度我陷入困惑,因為我從來沒對著媽祖鼓掌!然而,不以劇場而以宗教的角度思量,台下響起的掌聲或許是給在媽祖保佑下劇場內外所有的眾生靈,包括廟方人員、台上演員、台下觀眾等有形無形之生靈,感謝諸方的配合使整晚演出能順利圓滿。也或許,劇終的掌聲是每位觀眾對媽祖致謝的表達。更可能,劇終掌聲的意義在鼓掌之人給自己的反饋:在媽祖庇佑下,自己為自己打氣與鼓勵,使人生之路能繼續前行,走的更自信與踏實。

《默娘》

演出|藝姿舞集
時間|2017/03/04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處理傳統民俗祭典的身體,除了神入的精神狀態之外,挪用於廟會的「俗民身體」在置入劇場空間後的「劇場化」,該如何兼蓄「傳統」與「創新」的形式,是所有碰觸此議題的藝術創作者須去面對的課題。(石志如)
3月
13
2017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