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的n種可能《欽差大臣》
5月
19
2023
欽差大臣(國家兩廳院提供 / 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5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後設戲劇(metatheatre)的概念已經不陌生,打破第四面牆或戲中戲早非創新之舉,然而,當後設的概念與舞蹈、敘事兩相結合,卻產出意料之外的驚喜。若是《欽差大臣》(Revisor)僅僅做到了用肢體再次述說果戈里的故事,想必不會成為如此有趣、精妙的作品。在原先的故事中,舊俄帝國的官僚系統中的醜態被包裹為一連串因為誤認而產生的荒唐事,藉諷刺的筆調點出了劇中眾人執著於權力的醜態。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與劇作家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選擇將原先的故事拆解,重建另一種敘事觀點。

《欽差大臣》在形式的佈局上充滿巧思,起初傳來的聲響「角色一」(figure one)、物件的配置以及黑衣舞者進門打開檯燈的動作便暗示著一個不可盡信的場景。事前錄製的音軌猶如非音樂的節奏,舞者必須精妙地處理每寸肌肉才能讓這一切看起來足夠逼真。不過,音軌與肢體的協調關係並非絕對,當其中一個飾演禮儀官的舞者脫下她的長大衣時,舞台便從一齣荒唐的鬧劇轉為排練場,舞者身改換上素樸的衣飾,重複上一階段的動作,而背景音起初似乎是對於動作的指令。但是很快地,單純指令轉為喃喃低語,混亂的群眾呼聲與對施行暴力的質問成為唯一的伴奏。創作者迫使我們改變慣常的思維,不再仰賴語言做為認識事物的方便工具,在特定的情況下,扭動的身體與背景交雜的人聲所指涉的意義並不少於言語。在回到原先果戈理筆下的人物前,背景的囈語成為意識的伏流,傳來「為什麼我在這裡?」(why am I here)、「這一切有什麼意義?」(what does it means?)的呢喃,此時敘述者模糊不清的身份位置給了這兩句話豐富的詮釋空間。


欽差大臣(國家兩廳院提供 / 攝影張震洲)

另外,Revisor和舞劇中多次「revise」在不同語境下的意義所產生的呼應關係也表現文本編排的巧妙之處。督察使Revisor(Revizor)便是本應出現卻遭到誤認的官員職稱,而被誤認的低階官員之所以來到這個區域是因為修訂(revise)一個僅需移除逗點的條文;在中間段落關於肢體動作本身的「我想做個小小的修正」(I would like make one small revision)。除此之外,移動/感動(moved)的語意轉換或許也使肢體與言語產生微妙的同步。在最後當一切暴露,角色們終於意識到誤認,他們的期望開始落空的環節,也就是《欽差大臣》這劇碼終於劃下句點時,在開始之初佈下的伏筆終於生效。原先定格的舞者之一,離開靜止的狀態,關閉檯燈。這微小的動作似乎驗證了某種後設的猜想,難免對於先前演出的段落有點起疑,甚至開始懷疑這部作品究竟想訴說什麼樣的一個故事。或許,意義的不確定性正是《欽差大臣》的有趣之處,藉由拋棄熟悉的敘事模式,同時呈現語言和肢體以及將後台搬演至前台,甚至大玩文字遊戲的方式探索將舞蹈作為敘事工具的有效性。

《欽差大臣》

演出|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
時間|2023/05/14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
9月
28
2023
人類和土地的關係,究竟是共生?還是破壞?隨著演出的進行,漸漸從作品裡得到答案。2020年首演的《吃土》,歷經疫情後,帶來更多的感動,也因為走過疫情,作品更能讓觀眾喚起群體意識,更懂得土地的珍貴。
9月
26
2023
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9月
18
2023
真正值得訾議的是字幕燈的文案告示。不是它作為statement(聲明)有問題,也不是它重複講述了生態危機的批判辭令,而是這個直白本身,枉費《Super》在展演手法上歷歷可見的能指經營。
9月
11
2023
對他來說,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檔案發展正是侵毀剛果真正歷史的元兇,不僅使不擅文字的祖先被奪去聲音,更讓短短兩百年的檔案成為一種極其有限且難以信任的材料。
9月
06
2023
這個人類四處爬的作品不含扮裝(role play),不含戀物(fetishism),不含物化調教(discipline,如BDSM犬奴或狗狗),不含政治宣言。他們是高度概念化的「人」,一群集體意識。
9月
06
2023
如何重看一部作品如《親愛的》在此時此刻重製?其中所透顯的舞蹈身體、關係與劇場調度形式,除可溯回理解創作者作品系譜,又給出什麼持存的思考?
9月
06
2023